崔佳
何为大单元教学?着眼于“大”字,首先它表现在教学内容上的“大”。它不再是独立单元的内容,而是把整个年段或者整个学段作为一个整体内容进行大框架的解读。再在大框架下设计系统的教学内容,把握当前教学内容与后续知识的联系和地位,不再孤立的考虑单个教学内容。其次是教学视野“大”。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只是关注某个知识点、考点,为了孩子能考高分,而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精神,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入深度学习,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下面我以一年级下册计算教学为例,阐述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索。
一、优化同一单元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结构化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为后续的多位数加减运算做好迁移准备。过去我们都是按照自然单元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十几减9,减8,减7…。结果我们发现,刚开始学习十几减9时,课程内容还比较丰富:摆小棒、拨计数器、数线图、说多种算法、优化算法等环节,学生情绪也比较高涨。但是后期在教学十几减8,7,6这些课程的时候,同样采用这样的方式方法,就感觉比较无趣,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不那么高了。于是我就产生了这样的困惑:教师怎样有效地进行单元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怎样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引发我不断思考孩子数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也驱动着我不断探索单元教学的变革。
基于这种情况,我本年度就尝试采用大单元整体设计教学。通过横向教材对比,纵向教材梳理,将教材中具有共同本质特征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在教学内容上打破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重新构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学实际的新知识体系,打通各知识模块和教学单元之间的联系,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逻辑化、结构化。真正让我们的学生形成知识的进阶发展过程。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深度的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一单元教科书共安排了六节课来学习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前几节课是让学生集中精力探索计算方法;后两节课着重解决问题,同时巩固算法。十几减9作为种子课,即核心课程。这节课既是学生学习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又是学习退位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出现破十法、平十法、做减法想加法等计算方法,而后续的减8,7,6,都在巩固这些方法。如果按教材安排按部就班教学,这些零散的算法和算理都是散点式的分布在学生脑袋中,我认为这样会加重孩子整体知识建构的负担。那这些算法是否有相同点呢?这些算法背后的共同计算道理是什么呢?这些算法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是什么呢?我们只是想要孩子会解决这些题,却并未想过除了会做几道计算题,我们能不能给孩子们的能力和思维发展带来动力? 其实这种种算法的背后都有着本质联系,实质上就是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以及加减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加法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减法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减少,退位减法就是计数单位的细分,借一当十。通过分析研究教材,我将第一单元知识进行整合,找到单元中的核心内容,以核心概念统领整个单元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是学生首次感受借一当十的位置值观念,这是教师需要着重用力的地方,种子课是需要大量的直观感受与实践感知,在语言和大脑的连接下逐渐转化成学生内化的知识。在进行单元课程设计时,我先重点解决十几减9,理解破十法等方法的算理和算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算法容易模仿,但算理难以深入,因此我借助数线图,小棒,计数器等模型,渗透借一当十的位值概念,同时让运算过程可视化。最后抽象出符号语言,让思维走向高阶。再在后面的十几减8,7,6等计算中加以巩固优化,最后在解决问题中熟练运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样的教学改进,将第一單元内容进行重新调整组合,有利于避免重复经历的尴尬,让学习活动有滋有味。
二、不同单元知识整合,重构知识整体性
不仅可以将同一单元知识进行整合,除此,还可以在不同单元的同类知识点再进行整合。第六单元阅览室一课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同样是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理解借一当十的道理。因此我做了更大胆的尝试。将这一部分内容也整合在一起,当学生熟练掌握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后,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提前进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知识的转化与迁移能力,更打通各知识模块和教学单元之间的隔断,沟通知识间和教学单元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理解退位减法的本质。在六年的小学阶段学习中,孩子们还会多次学习退位减法。我们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只学会这一次的计算,而是在此后的退位减法的学习中始终有着: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减少和退一当十的位置值转化的数学思想和能力在引领着孩子们进行有效的迁移,以不变应万变,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三、不同学段知识整合,让学习更具有挑战性
同一知识板块的教学内容,因为分散在不同年级,教师往往采用平均用力的方法,结果造成老师教得没劲,学生也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跨年段同一领域教学内容进行串联研究,锻造知识链,能够使教师具有系统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理解。
大单元教学既有传统教学经验的传承,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融入了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策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把学习到的内容结构化的建立成一个个知识群,就像把一颗颗宝石串成一串串美丽的项链。从而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系统化,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数学知识结构,感悟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进而让学生拥有深刻的思维品质和持久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