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蜂是一类常见的昆虫,常在人居环境附近筑巢活动,以其雌性腹部末端带毒的螯针而广为人知,对群众的安全生产和生命安全造成较大隐患。本文从胡蜂的种类、生活习性以及被胡蜂蜇伤后的防治措施做了详细的分析解释,通过分析胡蜂从而使人们了解胡蜂、从根源防治胡蜂蜇人。
关键词:胡蜂;防治;习性;处置办法
说起胡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杀人”的恶名,那人头状的大葫芦包里,成千上万只愤怒的胡蜂追着蜇人的场面,让人一想就不寒而栗。
每年到果子成熟的季节,全国多个省份都有关于胡蜂袭人致死致伤的报道,尤其是在陕西的关中和陕南。特别是2013年,陕西关中、陕南地区的安康、汉中等地发生了1685人被蜇伤,42人死亡的惨剧,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胡蜂也随之负上“杀人”的恶名,令不少群众“谈蜂色变”,一定程度上,袭人胡蜂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农林生产和人居环境安全的恶性公害。
“清剿胡蜂”成了消防应急大队每年秋季最繁重、最危险的工作之一。摘除蜂巢,在局部地区短时间内能有效降低胡蜂对人群的危害,也是目前应对胡蜂灾害发生的最直接的方法。自从2013年胡蜂灾患爆发以来,消防救援机构成为了摘除蜂巢、为民解忧的主力军。紫阳县在每年7—10月份平均接警100余起,剿除蜂巢500余个,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作了大量贡献。
人们通常会认为和虫子打交道是“雕虫小技”,殊不知,摘除蜂巢是一项高度危险性的救援,稍不留神,会有生命危险!然而,部分人对胡蜂的危险估计不足,甚至存在“小蜂窝,奈我何”的麻痹大意思想,冒险蛮干。在剿除胡蜂的战斗中,也发生过个别消防人员被蜇伤、甚至牺牲的悲剧。
本文以认识胡蜂的科学理论为依据,结合消防人员多年的胡蜂处置工作经验,在人工毁除蜂巢的方法、处置行动及安全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胡蜂安全处置行动提出了相关建议和要求,谨供消防救援队伍学习和群众科普宣传使用。
一、认识胡蜂
胡蜂是一类常见的昆虫,常在人居环境附近筑巢活动,以其雌性腹部末端带毒的螯针而广为人知。在我国,马蜂、胡蜂、黄蜂等名词的中文含义经常混淆,不少资料记载胡蜂又叫马蜂、黄蜂等,还有很多胡蜂的俗名,如:人头蜂、虎头蜂、草纸蜂、地蜂、夜蜂、裤裆蜂、蜾蠃蜂……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名词各有所指,如果遵从笼统叫法,很容易导致防范目标不明确,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广义的胡蜂是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胡蜂总科胡蜂科所有昆虫的统称。和其他类群相比,胡蜂科目昆虫有以下特征:口器为咀嚼式,两对膜质透明的翅,后翅前缘有一排小钩钩住前翅的后缘,形成前后翅连锁,这是膜翅目昆虫共有的特征。胡蜂的后翅至多有2个封闭的翅室,腹部的第1节并入后胸,形成并胸腹节,真正的腹部和胸部连接处缢缩呈细柄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细腰蜂。雌蜂腹部末端有一个产卵器特化而来的著名防御武器——螯针,不用时收在腹内。和常见的蜜蜂相比,胡蜂的刚毛不分叉,所以体表没有蜜蜂毛茸茸的感觉;足接近圆柱形,跗节无排刷状毛簇。胡蜂的触角呈膝状,前胸背板中央弯弧状,两侧与翅基片相接。胡蜂的翅面休息时能纵褶起来,野外识别,这是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前翅第一盘室很长、唇舌端部有骨化的小瓣,这也是胡蜂科昆虫独有的特征。
胡蜂科是一个大类群,迄今已知5000余种,分六个亚科,包括从单打独斗的独栖性,经居住在一起,但没有分工的過渡型,即亚社会性,发展到有明确社会分工的真社会性所有类群。很显然,真正能够群体防御,对人发动袭击的只是真社会性昆虫,也就是马蜂亚科和胡蜂亚科。
长期以来,很多人将胡蜂与马蜂的概念混淆,甚至把广义的胡蜂科昆虫与袭人胡蜂画等号,造成防治对象不明,甚至引起人们对蜂的恐惧。故而在此强调:胡蜂蜂巢有球形或椭球形外壳,内部巢脾多层,群体数量庞大,体较粗壮,攻击力强,蜂巢受扰时则群起袭人,有致命危险,是我们重点剿除的对象;一旦发现在人居附近,威胁群众安全,应立即剿除;而常见的马蜂巢则无外壳,单层巢脾像倒挂的盘子。马蜂,一般不主动袭人,蜂巢受扰,马蜂虽然也会群起自卫,但由于群体数量少,蜂毒相对胡蜂要小,故而袭人通常也不致命,不应被盲目剿除。
二、胡蜂的利与弊
不少人猜想,胡蜂这么恐怖,人类何不将他们赶尽杀绝。其实,令人望而生畏的胡蜂也是自然界生态链里重要的一环。
胡蜂是防控体型较大害虫的最重要的捕食天敌之一。独栖性胡蜂(如:蜾蠃)由母蜂将猎物麻醉后,贮存巢室供幼蜂的取食,也就是体外寄生。社会性胡蜂(如:马蜂和胡蜂)家庭成员出现了一定的分工和协作,主要由职蜂负责捕猎,嚼成肉糜,饲喂幼虫。胡蜂体型大而凶猛,猎捕的对象很广,有蜜蜂、苍蝇、甲虫、蝉、蝗虫、蛾类等等,甚至捕食性的螳螂、蜘蛛等,是防控体型较大害虫的最重要的捕食天敌。黄边胡蜂Vespa crabo最早就是作为生防天敌,从欧洲引入美国的。在日本,有人将初期胡蜂巢移入田地周围或荒山来防治害虫,20世纪70年代,我国河南、湖北、湖南、浙江、安徽等地,都开展过胡蜂防控农业害虫的工作。胡蜂也是像蜜蜂一样的重要的传粉昆虫,比如:在云南,茶花的开放时期偏晚,不少昆虫由于气温低而不再活动,而胡蜂是为茶花传粉的重要纽带;此外,胡蜂体壮有力,飞行能力强,还被个别植物(如大百部)用来传播种子。胡蜂对农林生产和生态平衡的意义重大。
不仅如此,胡蜂科是地球上古老的生物类群。化石记录显示,胡蜂在地球上已经过近亿年的进化和适应,最早发现的社会性胡蜂化石年代距今也有2000多万年,千万年的进化,胡蜂比我们人类更知道如何适应自然。一只在春季成功建巢的创设女王蜂,经过近半年的发展,繁殖的后代有成千上万,真可以说是“一蜂建一国”,每年秋天繁殖出大量的新女王蜂,越冬后死亡率即使达到99.91%,仅剩的0.09%的虫口数量也足以保证胡蜂来年的种群数量不受影响。事实上,自然界每年平均只有0.9%的胡蜂能够成功建巢,自然淘汰率本身就很高。
胡蜂年年照常发生且不断向城市蔓延,很显然,人类不可能也不应该将胡蜂斩草除根。尽管胡蜂因袭人而臭名昭著;啃食成熟的水果(葡萄、苹果、梨等),啃树皮,造成果实品质下降,毁掉部分枝条,被列入果园的重要防治对象;大量捕食蜜蜂、柞蚕,给养蜂业和柞蚕养殖业均造成一定的危害;然而,我们的地球也不可能没有胡蜂,人类注定要和胡蜂世世代代相处下去。
三、胡蜂的综合处置办法
将胡蜂纳入环境自然控制的良性循环,做到胡蜂不伤人或者少伤人,最好的防控办法是认识胡蜂,保持警惕意识,避开胡蜂,防着不被蜇。我们要树立一种以“防”为主的观念,对胡蜂进行综合治理。
(一)普及胡蜂知识,树立以“防”为主的观念。预防胡蜂,首先要认识胡蜂,了解胡蜂习性。近年,胡蜂袭人事件多发,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报道,人们对这种“杀人蜂”才有了直观的印象。但是,很多群众对胡蜂的认识仍然存在不少误区,常把马蜂和胡蜂混淆,对真正致命的胡蜂了解甚少,近在屋檐而不避之,甚至“和睦相处”,如此情形,一旦不小心惊动胡蜂,后果将不堪设想。普及“杀人胡蜂”野外识别及被蜇伤后的紧急处理知识,引起群众的警惕和预防尤为重要。
(二)抓住防治最佳时机,及时排查,消除隐患。春季(4—5月份)女王蜂开始建巢,这时消灭一头女王蜂,可以说就少了一处建巢的可能,是诱捕、诱杀的最佳时期。初期蜂巢小,摘除蜂巢的危险性很小,缺点是蜂巢小且隐蔽性强,很难被发现。只要稍加注意,自家房檐等处能接触到的蜂巢还是可以自行摘除的。夏季(6—7月份)胡蜂巢多为拳头大小,蜂巢里的职蜂刚开始羽化,虫口数量不大,外出觅食的职蜂常常暴露了蜂巢的位置。尤其对于金环胡蜂、黄边胡蜂等隐蔽性营巢行为的种类,常在树洞、田间地头的石缝、树根下或地下筑巢,巢的隐蔽性强,因此,这个时期集中对房前屋后、公园、田间地头等区域进行一次排查,做到早发现早移除。秋季(8—10月份)蜂巢处于鼎盛时期,蜂巢内职蜂众多,胡蜂对蜂巢的安危也格外警惕,巢口常常会有几只职蜂专门担任警戒,一旦发现有人或动物靠近,立即就发起攻击。这一时期的蜂巢大而危险,在此期间摘除蜂巢,应该说是最无奈也最有效的一种选择,也是群众报警摘除蜂巢较为集中的时期。
(三)仿真胡蜂巢的悬挂。鉴于胡蜂有较强的领地意识,仿真胡蜂巢的悬挂可以有效避免胡蜂在附近(方圆60m)建巢。西北大学胡蜂防控小组发明了蜂巢再生法,试制了一批仿真蜂巢,于2021年春季开始实验,从悬挂初期创设巢开始,能有效地避免胡蜂在危险区域建巢。
(四)自觉树立蜂巢警示标志。在胡蜂蜂灾频发的地区,应大量制作胡蜂巢警示标志,发动群众,在人居周围进行必要的排查,发现较易引起袭人事故的蜂巢,及时插上警示标志,避免不必要的悲剧发生,同时报请专业部门处理。对于一些位置很高,不宜剿除却又不能完全排除隐患的蜂巢,悬挂醒目警示标志后,也可以拉设警戒线。
(五)诱杀法的应用。引导群众,自制诱杀瓶或埋诱罐,悬挂改进型飞行拦截网,均能有效地监测或控制局部地区(如蜜蜂巢附近)活动的胡蜂数量。诱液可采用啤酒、糖醋液等,里面加入部分虫粉或发酵的蜜蜂巢脾汁。
(六)养成良好的出野外习惯,防患于未然。在胡蜂高发的月份到野外时,尽管气候炎热,即使田间劳作,也一定要牢记在穿着上防胡蜂。养成穿长袖衣服,头上戴帽子的习惯,以免胡蜂来袭,猝不及防,身体暴露的部位就会成了胡蜂攻击的目标。个别品牌的香水或者香皂,气味可能会和胡蜂的告警信息素化学成分类似,从而莫名其妙地招来袭击,外出时,应尽量避免。
四、常用蜂巢剿除方法
(一)直接摘除法。蜂巢位置较低,方便直接摘除时,操作人员可先堵塞蜂巢虫口,剪去蜂巢外的树枝,在外围喷洒杀虫剂驱赶蜂群,再用口袋完全套住蜂巢,铲除连接部位,扎紧袋口,在筑巢部位喷洒杀虫剂防止再次筑巢。取下的蜂巢内一般会有藏匿的职蜂,需埋入地下或焚烧处理,不可轻易打开袋口,严禁将蜂巢随意丢弃,或者带回营区逗玩、食用蜂蛹。需要的工具有不锈钢网袋(编织袋)、铲刀,杀虫剂等。
(二)火攻烟熏法。摘除蜂巢最常用的就是火攻烟熏法。如蜂巢在树杈、桥洞、岩壁、土穴、建筑外檐等部位,救援人员只需选定火攻的最佳位置,利用马蜂巢摘除器、遥控喷火飞机、激光脉冲点火装置或者现做的竹竿火把,对准蜂巢持续火攻,待蜂巢燃烧完毕后,及时清理散落的蜂巢及火星即可。隐藏在土穴内的蜂巢一般使用烟熏法,利用活树枝捆扎一些引火物,点燃起烟后塞堵到巢口熏晕胡蜂,再喷洒杀虫剂直接就地填埋封堵。使用火烧烟熏法需要注意控制火源,尤其是周围易燃可燃物较多的情况下,必须清理排查现场,防止掉落的火星复燃造成火灾。
(三)药物毒杀法。部分蜂巢藏匿在空调外机、土木房屋屋檐、电线杆、植物秸秆堆垛等部位,直接毁灭巢穴难以实施的情况下可采取药物毒杀。目前较好的新药是毁巢灵,其使用方法是将捕到的胡蜂诱入100—150ml预置毁巢灵粉剂的瓶内,盖上瓶盖,待瓶内振翅的胡蜂将药粉均匀吸收后,打开瓶盖放蜂回巢,毒杀巢内胡蜂。也可使用气枪或者尖锐物体将沾有毒药的棉花刺入蜂巢,待巢内胡蜂毒死后再清理蜂巢。运用此方法灭蜂必须注意自身安全,防止药品腐蚀皮肤或药剂扩散。严禁使用空呼气瓶或抛投器改装抛射装置用于处置胡蜂。
(四)射水打击法。射水打击法较为方便快捷,主要适用于易燃易爆场所、较高处难以摘除的蜂窝,且消防车能够到达现场。消防救援队员需设置水枪阵地,调整好射水角度,待消防车出水压力稳定后,借助直流水压一举击落,将掉落的蜂窝装袋掩埋处理。此方法摧毁蜂窝后会引起胡蜂到处乱飞,应注意远离人群居住密集区域,远离临空电线。
(五)其他方法。山林、农田周边大树上难以处置的蜂窝巢也可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直接砍树摘除,或者人工诱捕,有条件的还可利用遥控飞机切割蜂窝等。一般不建议砍树,因为树冠倒下时方向难以准确控制,容易造成人员受伤;而且一旦蜂巢瞬间跌落,胡蜂会在周围数百米范围内追寻蜂巢的信息素,危险性极大。
五、处置中的风险预判
(一)气温较高,穿着防蜂服长时间作业,导致人员中暑伤亡。一般夏、秋季胡蜂警情较多,天气炎热,消防救援队员穿着防蜂服在户外长时间作业,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避暑措施,很容易出现中暑等突发疾病。
(二)高空坠落导致伤亡。由于部分胡蜂筑巢位置特殊,消防员可能需要翻越到窗户外,攀爬梯子,甚至悬垂在半空中才能实施摘除作业,如保护措施不到位,或者突发危险,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三)防护不到位被蜂蜇伤。胡蜂处置行動中,允许进入危险区域的所有人员必须穿着全套防蜂服。一些外围安全警戒人员、其他媒体工作人员、好事的围观群众忽略了有效防护,往往容易被胡蜂蜇伤。操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因动作过大,或者被其他物体剐蹭而导致防蜂服防护不严实,皮肤外露,被胡蜂偷袭。
作者简介:
鱼生华(1989.02—),男,汉族,甘肃崆峒人,法学学士,紫阳县消防救援大队副大队长,研究方向:火灾扑救与自然灾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