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敏
从2018年3月到2021年4月,这是丁特强与覃浪村“泥土之交”的3年1个月,1096天。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覃浪村位于大明山下大龙湖畔,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却曾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到2017年底还有186户650多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18%。南宁上林供电局项目管理中心主任丁特强受广西电网公司的委派到该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
“这个美丽的小村庄,除了物质上的贫瘠,更多的是缺乏一股子劲儿。”走访一轮村庄之后,丁特强在日记本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大家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虽然也有村里年轻人尝试种养高附加值农产品,但是最终因销路等问题无法脱贫。大家习惯于孩子早早在家帮忙务农,却没有想过孩子认真完成学业才有本事。大家不是不肯干,就是缺乏一股子韧劲和巧劲。”
写完日记的丁特强也陷入了沉思,如何才能带领村民走出新路子?
“发展农村产业,需要培育群众提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引导农民合作社发展多元种养,同时需注重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广西电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揣小勇在覃浪村检查指导时的讲话为丁特强大力开展扶贫产业厘清了思路,那就是要启动“红色引擎”,驱动产业扶贫。丁特强通过规范党支部“三会一课”,开展评先评优等,提高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村委一起借鉴兄弟村的成功经验,采取“公司+合作社+党员+贫困户”模式组织成立了5个专业合作社和一个桑蚕协会。3年过去了,如今覃浪村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每年能给贫困户分红超过20万元,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益24万多元。
丁特强在合作社了解销售情况 马华斌/摄
为了找到最适合覃浪村的脱贫路子,丁特强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传统和工作方法,走村串户走访村民,田间地头一起劳动,村民们邻里闹纠纷、找工作、孩子上学、想学技术等,都愿意找他帮忙。
丁特强从老乡眼中的“外来人”变成了“自己人”“贴心人”。两年多来,他着力开展农技培训,提高乡亲们的脱贫能力;给乡亲们积极“带货”,解决覃浪村沃柑、土鸡土鸭等滞销农产品2万多斤;为20多个贫困户找到了较稳定工作;筹措资金使帮扶72户76名贫困大学新生入学,推动广西电网公司的“爱在南网·春苗成长营”志愿服务和“南网知行书屋”在覃浪村扎下了根。事无巨细,经丁特强的手,村民的事情件件都办得踏踏实实。2020年,他牵线搭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接受了南宁市妇联的专业取证培训,拓宽了就业路子。
“我们努力变废为宝,让这片丢荒的土地重焕生机,通过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在上林县2020年基层党建培训班覃浪村现场教学点,覃浪村村支书蓝海峰骄傲地和同行们描绘着覃浪村“产业扶贫蓝图”。而就在2018年之前,蓝海峰一度也因为顾虑村里人的看法,不敢带头进行产业致富。
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丁特强 马华斌/摄
“万一我带头搞产业富了起来,村里的人会不会笑我中饱私囊。”面对蓝海峰的顾虑,丁特强甚至动员了广西电网公司多位领导来专门做蓝海峰的思想工作。“致富路上不能瞻前顾后,我们是党员更是人民群众信任的‘贴心人’,我们的一切账目都可以透明公开,只有我们带头甩开膀子干,先富起来,村民才会有盼头。”
2018年5月,丁特强将党务公开的工作思路运用到村集体经济的管理上,对涉及人财物的方方面面进行梳理。村民选出了自己信任的人参与管理,村集体经济每一笔账都公开透明,每一个设备的购买清清楚楚,蓝海峰的工作能力也让大家信服了。在丁特强的带动下,更多的致富能人变成了党员,更多的党员也甩开膀子加油干,成为了致富能人,大家都在不同的关键岗位,深化“公司+合作社+党员+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将“壮美覃浪”建设得更美。
在丁特强和几任驻村队员的接续努力下,覃浪村186户650多人完成脱贫摘帽。村里有了红色书屋、红色致富带头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获评南宁市示范集体经济组织,党支部也获得了自治区三星级基层党组织认定,村民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