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师工作室苗绣非遗技艺传承实践与思考

2021-12-10 18:14蒋大勋李宏涛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苗绣绣娘分社

蒋大勋,蒋 振,李宏涛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居住着33 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42.5%,侗族人口占29.5%。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是人们返璞归真、疲惫心灵歇息的理想之地。这里的少数民族服饰汇集了多民族、多元化的特点,服饰品种较多,风格各异,是我国服饰文化宝库中较为古老、保存相对完整的服饰文化精品之一。这里民俗多样,民族服饰款式样式丰富多彩,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民族服饰更加丰富多彩,它是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朵鲜艳奇葩;在这众多服饰文化中,苗绣文化尤为突出。

1 苗族服饰概述

苗族历史上是一个迁徙的民族,据考证,早在汉代时苗族就已进入贵州地区,宋代时,苗族在原有的服装款式的基础上,开始产生和形成了若干至今仍在穿着的服装款式。明代的文献对苗族服装款式有明确记载。清代的“百苗图”按服装的色泽,划分为“红苗”“白苗”“黑苗”“花苗”等加以说明,并绘制图录。1949 年后,随着调查和研究不断深入,苗族服饰种类形式越来越清晰。1985 年,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苗族服饰展览,按苗族方言和地区,划分为5 型21 式。2000 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苗族服饰图志》统计苗族服饰有173 个款式。

1.1 杨科礼大师绣艺传承中的脱贫之路

杨科礼大师不仅苗绣技艺精湛,还有一颗助人为乐之心。她能熟练地掌握苗族传统的马尾绣、贴布绣、平绣和双针锁绣等,其中要掌握双针锁绣的难度很高,并且会的人很少,濒临失传。她于2011 年创办了小型的刺绣工艺品工作坊,基于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所做的产品精致美观,供不应求。为了带领更多的手艺人摆脱贫困,她于2016 年牵头成立了阿科里绣娘农民合作社,期间她经常走访区域内的偏僻乡村,鼓励绣娘们加入合作社一起发展。对于特别贫困的绣娘,杨科礼让他们直接入社,她经常带着助手来到农户家,了解情况,做思想工作,帮助农户树立信心,社员逐渐多了起来,并建立了分社,经过几年发展,现有黔东南州阿科里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塘寨分社、清新村分社、从江县加勉乡分社、榕江县定威乡分社、台江县登鲁分社、雷山县大塘镇分社、黄平县大寨分社、麻江县卡乌分社,共8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分支机构。

1.2 产教融合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合作社是全国“巾帼巧手致富示范基地”、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脱贫基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与传习所、贵州省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贵州省女企业家协会理事单位、贵州省文化厅授予为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三个一工程”特色文化产品、黔东南工匠培育基地、凯里市就业扶贫车间、凯里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企业、黔东南州杨科礼苗绣名师工作室等。合作社的创建,为贫困山区的绣娘搭建了一个脱贫致富的平台。针对绣娘们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等情况,她会耐心手把手地教,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学习,绣娘们对苗绣技艺的掌握日益精准,并在创新中传承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了力量。

2 依托大师工作室教育教学成效

2.1 引师入校助推三教改革提升育人质量效果明显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近年来一直与杨科礼大师深度合作,并于2017 年共同申报贵州省人才质量培养工程大师工作室项目,并获得立项。学院以大师工作室名师为领跑,不断深化三教改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工作岗位与学习情景相结合,融产、学、研、展、销、孵五位一体的培育方式,设立生产性实训工作室,在教学的形式上采用开放式的校企互动合作机制,注重校内工厂实训化、校外工厂教学化,理论结合实践,校企共同培育,达到“双重培养”的目的;大师带领教学团队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在2018 年的“民博会”中,其徒弟李梅代表黔东南赛区参加贵州能工巧匠选拔赛省级总决赛,学生获邀参加2019 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证融通”邀请赛中华传统刺绣技艺赛项,成为贵州省获邀参加的两家职业院校之一,以赛促教,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2 守正创新助推苗绣非遗技艺传承发展

杨科礼大师从小跟随母亲学习苗族刺绣,练就一身好手艺,现被贵州省人社厅聘为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师、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是苗乡侗寨有名的刺绣能手。同时,她还还热衷于苗绣非遗技艺保护传承事业,她带领团队广泛深入参与区域内的非遗学员培训工作中,通过深入交流刺绣与现代文创产品工艺的有效融合,极大地拓宽大批刺绣、蜡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视野,帮助他们在事业的道路上更好地发展。在省、州、市妇联组织的多次关心指导下,在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政策、“锦绣计划”政策和“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政策的鼓励支持下,苗绣技艺传承得到了较好发展,为苗绣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并带动300 余人就业,90 余户贫困户脱贫。

2.3 大师引领提升团队教学水平效果显著

杨科礼教育教学团队,根据调研数据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制定了《刺绣工艺》《绣花机打印》《苗侗民族工艺品设计》《银饰工艺技术》《苗侗工艺品市场营销》《银饰刺绣蜡染主题创意设计》课程标准。现已研发刺绣100 余件,高品位的工艺品达50 余件,获得外观设计授权专利23 项;实用新型专利1 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23 篇。学院教师与常州纺织学院共同设计开发的现代民族婚礼服《有凤来仪》在首届黔东南民族服饰设计大赛获三等奖。教师指导下设计的刺绣元素服饰参加首届海南大学生时装周“首届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优秀毕业生作品设计大赛”获优秀奖等,依托大师工作室,教学团队教育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

3 新时代大师工作室苗绣非遗技艺传承的几点思考

苗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古老艺术,是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手段,其色彩鲜明、构图明朗和朴实大方等,做好苗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3.1 深入调研掌握一手资料

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以课题项目为抓手,深入乡村、行业、市场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系统掌握地区苗绣技艺传承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详细了解了各苗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文化建设、资金周转情况及当前存在的困难,并进行分析研究,为更好促进苗绣技艺的传承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3.2 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学院立足于民族地区,根据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刺绣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积极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及时了解刺绣行业发展动态前沿、学生学习融入就业岗位需求的校企融合发展思路。通过资源共建共享、人才共育共管、共同体共创共筑和机制共商共建,提升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新效能,创新双元育人培养模式,提升校、政、行、企、研深度合作力度,推进校、政、行、企、研协同发展,整体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3.3 创新苗绣传承发展方式

政府加大对高职院校大师工作室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资源和大师技艺优势,把传统苗绣产业做大做强,帮助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注重文化建设,打造辨识度高的品牌文化;坚持创新发展,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更新产品,把传统技艺同现代元素结合好、运用好;拓宽销售渠道,加强线上线下经营,提升产品销量,促进产业带动就业。同时,以大师工作室为引领,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促进职教乡村振兴,依托高职院校优质办学资源,面向区域贫困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基层干部等能力提升培训,达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富一村”的示范效果,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

4 结语

民族高职院校大师工作室在名师的领跑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大师工作室为驱动,校企共同搭建聚产、学、研、娱、购“五位一体”的教科研创新平台,在这里教师团队得到锻炼,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苗绣技艺大师依托高校的资源优势进行自我提升,学生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训练,社会的苗绣非遗技艺得到保护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苗绣技艺非遗大师的技术技能优势,基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思想和新手段融入苗绣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之中,充分挖掘高校的资源优势,在技术上不断创新,进行技术难题攻关,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新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并与高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密切联系。高校优秀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协作搭建展示才能、开拓创新的平台,研究课程改革、教育改革,在苗绣技艺传承的同时,加强劳动教育、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不忘为国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苗绣绣娘分社
凯里学院美术作品选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苗绣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记者》
绣娘
法新社进入朝鲜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