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利华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我国的纺织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分析发达国家的纺织产业,发现其在科技研发与品牌渠道方面更具优势,且可以通过各种高端设备和高性能纤维进行智能纺织品服装的制造。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经迫在眉睫,必须加快我国纺织产业的智能化发展路径探索步伐,适应全球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
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纺织产业智能化发展现状相比,我国的纺织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纺织基础厚实,且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再加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商与品牌的协同发展,实现智能化发展,已经是我国纺织产业的必然趋势。但是,受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影响,我国纺织产业的低成本制造优势逐渐降低,并且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再加上我国纺织产业的智能化发展起点偏低,纺织产业处于价值链的最底端,网络服务安全机制和协同信用机制也不够完善,使得我国纺织产业的智能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但是,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却为我国纺织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制造业与互联网产业的相互渗透,也为我国纺织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更是从硬件方面为我国纺织产业的智能化提供了保证。
近年来,我国的纺织产业已经开始了智能化发展计划,且智能化制造车间、智能化纺织装备、智能化纺织工艺、智能化纺织材料等领域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是,在实际的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纺织装备与数据之间依然缺乏互联互通,各种纺织制造数据的智能化采集能力、融合能力、执行能力以及运营能力偏低。要想加快我国纺织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不仅要进一步加大在纺织智能制造方面的投入力度,提升纺织智能制造软件和硬件基础能力,还要引导众多纺织企业突破传统的工业思维限制,加强纺织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纺织科技资源力量的应用与提升[1]。
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的跟随型研发模式在我国纺织产业中的应用,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纺织产业对原创性研发的实际需求。分析我国纺织产业的现状,其发展劣势为缺乏较强的高端纺织装备、信息化技术、设计创意以及品牌营销创新能力。所以,高端研发方面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低端生产方面的优势也逐渐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追赶。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新时代我国纺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重新探索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优势[2]。
由于我国纺织产业在材料与加工工艺方面与国外同类纺织机械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将我国的本土优势与企业优势加以利用,在提高我国技术发展水平的同时,提高单机或整套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目前,我国单机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利用纺织装备实现各工序的连续化成为现实。而这,也是实现我国纺织产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
很多国内的大型纺织企业已经加快了智能化发展速度,且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打造“智能工厂”。一套标准的“智能工厂”,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智能化纺纱,即将自动化生产模式、数字化监控模式以及智能化监管模式应用到纺纱流程当中,确保工序间物料可以自动化配送,夜间可以实现无人值守,工作人员可以对设备生产进行远程控制,对生产故障进行远程诊断。第二,化纤长丝智能化生产,即进行涤纶、锦纶等化纤长丝智能化生产线的建设。第三,智能化印染生产,即进行智能化印染连续生产车间以及数字化间歇式染色车间的建设,提升整个工厂的智能化水平。第四,智能化非织造布生产,即将数字化监控技术和智能化管理技术应用到整个非织造布生产流程当中,实现纺丝、成型、原料输送以及包装等技术的自动化、数字化与连续化。第五,智能化针织车间,在数字网络的辅助下,将针织设备、生产管理系统以及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进行联通,提升物料、仓储以及输送的智能化水平。第六,智能化服装、家纺车间,即利用RFID 技术构建一个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确保将测体、设计、试衣、加工、检验、储运和门店管理等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3]。
所谓智能物流,就是通过以下几种先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信息处理和网络通信技术平台推广到物流业的各个环节: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等。这样一来,就可以提升产品运输、仓储、配送、包装以及装卸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要想将智能化物流的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保证产品正确、保证产品数量正确、保证运输地点正确、保证产品质量正确、保证产品运输事件正确、保证产品价格正确。
例如,纺织产业中的细纱机生产与物流,绝大多数的企业已经将零件生产委托给更为专业的第三方加工企业,所以零件的质量检验如锭子、钢领、罗拉摇架、龙筋、墙板以及机梁等,由该第三方加工企业全权负责。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细纱机的结构优化上面。在相应的信息集成平台上,用户可以提出具体的零件定制要求,而物联网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选择最适合的加工企业。当加工企业制作完成之后,就可以直接发送给用户。零件的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也不会因为物流效率低、物流时间长而增加成本[4]。
新时代,纺织产业要想实现智能化发展,还可以扩大个性化定制的发展规模。首先,对服装测量方法标准进行明确,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优化人体数据库建设和服装号型标准,提升三维人体测量的精准性,提升服装3D 可视化技术与模拟技术的实用性;其次,创建信息交互平台以及产业链协同供应平台,提高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频率,将个性化定制与批量定制推广到服装行业和家纺行业,实现个性化产品的工业化生产。
纺织产业要想实现智能化发展,还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首先,政府部门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下,专门针对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倾斜政策,例如纺织专业园建设政策、纺织产业投资环境改善政策、纺织产业招商引资政策等。借助这些政策来提升纺织产业的创新力度和服务水平,为纺织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打好基础;其次,由于我国的纺织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所以政府部门可以从资金层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例如,政府部门可以出台财税奖扶持政策,降低纺织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和流转税,或者增加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引导纺织产业使用更多的新型材料、新型技术、新型工艺,进而实现产品档次的明显提升[5]。
在新时代下,实现智能化发展,是我国纺织产业的必然趋势。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纺织产业的智能化发展现状并不理想,还面临着很多阻碍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加快我国纺织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就要打造纺织产业的智能工厂、建立智能化的物流网、扩大个性化定制的发展规模。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要从政策方面以及资金方面予以大力的支持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