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容,侯加文
(1.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0;2.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驻马店卷烟厂,河南 驻马店 463002)
产教融合指的是行业企业和高等院校为了各自的发展需要,结合为一体,因此需要双向发力与双向整合。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遵循职业性、开放性以及产学研结合的原则,确保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
职业性原则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及责任感,通过将企业文化渗透进院校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工作的安全以及质量意识,从而保证学生适应现代企业的岗位需求;开放性原则要求在时间与空间上要做到面向社会、企业以及学生开放,不能将教学仅仅局限于校园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产学研结合原则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将科研成果迅速落实应用,从而转化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在就业时获得核心竞争力。然而,现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也还没有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的合作共赢体系,亟需进行探讨与完善。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模式使现阶段的教育方式缺乏与企业的深度融合,由此导致高职院校中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岗位脱节,无法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的培养体系。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不准、专业课程与具体岗位需求脱节以及教师资源匮乏等问题[2]。
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中的校企合作项目中,能够真正做到产学研相融合的不多,难以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较为模糊。一般来说,教师采用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而与之对应的就是学生一般采取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模糊,从而使人才无法与现阶段的社会、行业岗位的需求相适应。
以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目前机器人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核心课程以及教材的选用方面都无法与该行业的发展以及该行业的相关岗位需求相匹配。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起步较晚,因此在课程教学阶段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其核心的专业课程也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缺乏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整合以及系统性的规划。
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能兼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教师资源较少。“双师型”教师是指专职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素质,同时也要求专职教师可以兼顾实践教学。现阶段的初级“双师型”教师较为普遍,大部分传统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都较为逊色。与之相反,从企业技术人员转型的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又无法达到能够出任专职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资源匮乏,尤其是缺乏“双师型”教师。
同样以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现阶段的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教师基本选自于机电工程或者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师,目前还没有机器人技术专业毕业的人才担任专职教师。传统的机电工程专业或者是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师在专业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两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极大的提升。
产教融合背景下,针对于机器人技术专业,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模式,完善相关的教学教师资源,同时还要注重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以及合作的思路,使机器人技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轻工业,从而促进中国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轻工业一般指的是为生活的日常消费品提供方便的工业的总称,一方面保障了国计民生,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保障。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始于19 世纪后半叶,一直到20 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出现大型的纺织厂、食品厂以及日用品加工等轻工企业。轻工业的发展对国家的整体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之下,要使新兴的机器人技术专业服务于我国的轻工业[3]。
我国近代轻工业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二是技术装备以及主要工业原料大多是依赖于进口。然而,在21 世纪之后,我国的轻工业已经开始逐渐实现出口,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部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轻工业开始实现了产业的更新换代与升级转型。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轻工业的机械化水平以及智能化水平将逐步提高,因此,对于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有了更高的需求。既要遵循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原则,又要加快人才的转型速度,为轻工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现阶段,我国轻工业的发展对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了使机器人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轻工业,就要加快对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进一步改革,加快产教融合。
“专业集群作为一种直面现代产业集群需求、优势资源集群的专业组织形态,成为当前越来越多地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的战略选择”[4]。机器人技术专业需要积累大量的实操经验与技术,因此在高职院校进行专业教育改革时,要确保实训基地的基础建设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从而确保机器人专业技术的实训基地可以与企业人才进行无缝衔接,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实训基地的集群建设一方面可以减轻院校单一开展时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包括大型的纺织机器、食品加工机器以及日用品加工机器等,进一步满足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对轻工业的实训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所组成的教育战略联盟可以协同开展实训基地的相关建设,集中开展与轻工业相关的实训基础的相关建设。这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进一步促进了各个院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提高了学生的实训质量。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要想使机器人技术专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轻工业,就要对相关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政府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政府、轻工业的相关企业以及高职院校的科研部门都能够参与到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中来,使得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生产、“双师型”教师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相关轻工业企业部门的资金支持等全面发力,加强多方面的联系,共同指导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以及实践应用[5]。实训实践的教师可以通过专项技能指导、实际的岗位操练以及与轻工业相关的核心技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提升学生职业综合实力,促使学生向专业技能人才转化。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的相关轻工企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共享实训平台,保证学校以及同行的相关企业可以多方参与其中,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训学习,提升实训的学习效果。
鉴于我国现阶段产教融合的教育背景,结合当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以及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高职院校要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改革。通过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原则,立足于当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分析探究产教融合背景下机器人技术专业服务于轻工业的人才培养策略,包括加快实训基地的集群建设,加强各项资源的整体整合,从而进一步体现高职院校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职业性、开放性和产学研结合的特性,促进产教融合,加快我国轻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