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敬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65)
如今,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除却基本的质量与性能之外,在服装外形美感方面的要求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运用立体裁剪技术所设计出来的服饰在保障质量与各项性能方面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和观感体验。这种设计方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直观、准确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对创意服装品类进行有效的设计。
立体裁剪技术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服装制作技术,在服装制作中的重要性是极为明显的。它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与其他的服装制作工艺有着一定的差别,主要是将布料放置在人体模特之上进行布料的裁剪,以此来得到样板,然后进行服装的各项加工设计,这样制作出来的衣服具有充分的合体性与灵活性。与之相对应的平面裁剪技术则是通过在平面上对布料进行多项的裁剪、缝合处理,其还需要通过量取客户的各项身体尺寸,才能够进行相应的服装设计,但因为其服装制作工艺较为繁琐,容易在服装制作中产生纰漏,而立体裁剪则很少会出现这种现象。两种裁剪的不同点主要是:前者通过立体模特来进行服装制作,根据客户的身材数据来对人体模特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就能够大幅地提高其服装制作的舒适度与灵活度,和平面裁剪所制作出来的衣服相比,立体裁剪制作出来的衣物能够让客户明显地感觉到服装的穿着舒适感。
立体裁剪技术是由欧洲的罗马人所发明的,在出现立体裁剪技术之前,罗马人的服装基本上都是较为松垮的,甚至用一块布在身体上进行缠绕,以此当做其服装。立体裁剪技术之所以被发明出来,其原因一方面是想要提高服装的合体性与舒适性;另一方面就是想要将罗马人民的人权进行相应程度的体现。立体裁剪技术在罗马出现之后,罗马人民对于服装设计的整体性需求在不断地上升。到了13 世纪时,罗马人民的审美观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其对于服装的立体性和合体性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攀升,这就使得立体裁剪技术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一直到了15世纪的哥特时期,罗马人民对于束身的大摆裙产生了喜爱,使立体裁剪在服装制作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到了18 世纪,罗马洛可可服装风格的盛行,再加之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兴起,立体裁剪技术在服装制作技术中的地位更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抽缩法是立体裁剪技术中的一种极具创意性的服装制作手法,其主要是在服装制作的过程中,对其所制作的服装的一部分面料添加绳带,使服装可以进行收缩。抽缩法能够让服装具有一定层次上的感观特性,使其出现较为明显的波浪感,能够极好地提升服装的艺术立体感与创意效果。
包缠法应用于立体服装的设计时,主要就是将布料整体地包缠在人体模特之上,然后将布料在人体模特之上进行裁剪,以此来有效地保障其面料的完整性,通过这种方法来高效地利用布料本身所具有的服装制作特性。这种服装制作方式虽然显得较为原始,但是经其制作之后,服装所展现的褶皱有效地展现了制作手法的创意性,能够给人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堆扎法进行服装设计时,主要就是在一块整体布料之上进行其他材质面料的堆叠设计,所进行的面料堆叠可以是较小的面料堆扎,也可以在基础布料之上堆叠一些较大的面料,以此来提高服装的视觉总体冲击感。还可在进行堆扎之前对其布料采用编结法来处理,将面料编制成绳装来堆扎,同样也能提高服装制作的创意性,并且可以提升服装的制作美感。
填撑法是立体裁剪技术中一种能够提高服装制作立体感的服装制作方法,在进行服装设计制作时,主要采用棉絮、丝绵、软网或硬网来进行填充。这样的服装制作也能够提高服装制作的立体感与创意性,形成服装的整体风格与制作感觉。
应用立体裁剪技术进行服装设计时,主要就是将用材面料铺设在一个人体模特之上,进行相应的裁剪、拼接、折叠和拉伸处理。这种服装制作技法能够提高服装制作的灵活性与灵动性,为设计师进行相应的服装设计修改提供更多的便利。立体裁剪技术的灵活性与灵动性也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国对于创意服装的相关设计工作,提高服装设计的创意感,因此其更加有利于满足民众对于服饰不断提升的需求[1]。
立体裁剪技术最早被西方人应用,在西方的服饰发展过程中,民众逐渐对于服装产生了一些创意与美感的需求,这就使得西方的服饰逐渐由宽大变细长,这种变化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他们对于形体美的要求,这种变化也是立体裁剪技术在服装设计中最早的应用。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罗马人也逐渐学会使用立体裁剪的服装制作技术,开始对服装的精细化和实体化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也使得罗马的服装发展开始向创意性靠拢,同时加快了立体裁剪技术在全球服装制作行业中的应用。之后也将服装的立体裁剪技术运用到西方的哥特式服装风格的设计当中,利用立体裁剪技术能够及时通过人体模特反映出其裙撑、泡袖和裙垫等设计中所存在的优缺点,能够更精准地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改,以进一步将服装的美感与立体感呈现出来。
对于立体服装裁剪的应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世纪时[2],由服装设计大师玛德琳·薇欧奈所创造的斜裁法。这种服装制作方法与立体裁剪技术有着极为完美的契合度,在其手中所创作出的手帕裙、褶皱领等服装风格设计,都是对立体裁剪工艺的完美体现。
在我国古代,服装设计的风格特点就是宽大,这在许多影视古装剧中都具有着相应的体现,比如官服、宫女服和龙袍等都体现着宽大的特点,这样的服装设计特点与当时的阶级固化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所以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就没有那么复杂[3]。由于当时技术与经济方面的限制,不能很好地使服装的立体性得到有效的体现。我国的文化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之后,所出现的一些服装如旗袍就完美地体现了立体裁剪技术[4]。纵观各大时尚圈,在近年来举办的各类服装展示的秀场中,立体裁剪在服装结构上的应用比例越来越高。
创意服装设计指打破传统的、比较常见的服饰设计理念,是一种创意理念提升的表现。创意服装不再是单一的满足基本服用功能的需求产品,而是以更加独特和个性化的创意设计形式打动人心、满足人们对个性美和展现独特风格的更高追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创意服装设计中,造型设计是当前创意服装设计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像领子处的脸谱造型、立体花卉及各种褶的造型等,这些局部造型用平面制版不易把握,通过立体裁剪的方式既能很好地控制造型,又能在操作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到效果并及时调整,并不断发现新的设计元素,也能灵活地融合进更多的流行元素。创意设计丰富表现的形式,典雅而富有内涵。
服装结构平面制版是按一定放松量利用固定的公式进行推算的,不同季节服装的放松量变化范围较大,无论体型有何变化,相同季节的服装的放松量都是一样的,计算方法也是一样的,导致样板与服装造型之间的关系较难把握,降低了造型的准确性[5]。针对这一情况,设计师可以通过立体裁剪技术的应用,直观灵活地控制服装整体比例,更合理地展示设计构思和着装效果,从而设计出舒适、美观更加注重创意性与时尚感的服装。
在创意服装设计中,服装细节的表现形式较为多样,下摆、领子和袖子等都是可以体现创意性的设计点,既可以作为与整体相呼应的辅助设计,也可以作为单独的创意点赋予一定的意义进行设计,无论哪种形式都要注重整体服装造型的协调性,使得设计成品既统一又丰富多样,增加服装整体的表现力,使整个艺术作品更具有均衡性。
广泛地使用立体裁剪技术,能够充分满足日常生活人们对当前衣物修身、美观的需求,在进行创意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通常采用特殊手法对服饰设计原料作性能的大致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服装的初步设计,在此工作过程中设计师也可以通过对历代大师服饰设计的借鉴,不断发现自身创设方案的不足,使得其创意服装设计工作更为完善,并在此期间不断提升设计师的工作能力及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力和洞察力,使得自身作品不断趋于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发展要求[6]。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及造型设计能力更容易激发出好的设计灵感,
立体裁剪在我国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另一项可操作性是它能够不断满足人们对服装多元化的需求。在我国传统的服饰生产工作中,其品类、造型等较少,较为单一的服装版型容易造成人们的审美疲劳,在此背景下,就凸显出立体裁剪对服装设计工作的作用了。广泛运用此技术不仅能够拓宽服装的款式与品类,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不断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也因为如此,此类服装更具附加值,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立体裁剪技术的使用,能够在服装制作的过程中充分地对服装造型的准确性做到一个合理的把握[7]。这种准确的把握主要是其在进行服装制作时,借助人体模型来对服装设计过程进行相应的辅助,这样在立体的服装设计情景之中,就可以使服装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给服装的设计者,可以对服装造型有着更加准确的把握。服装制作者如果能够对立体裁剪技术合理利用的话,在今后的服装设计过程中就能对服装设计的品牌个性进行相应程度的追求,这样服装制作技术也可得到进步。
采用立体裁剪技术在进行服装制作时,全程使用立体模特来进行服装的设计制作[8]。因为其所使用的立体模型基本与人体所具有的各种特征做到有效的契合,所以在进行服装制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借助立体模型所具有的人体特征来兼顾服装的合体性与舒适性,与此同时,也能够将服装的特点充分地体现出来,所以,立体裁剪将会是全球服装制作技术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
在采用立体裁剪技术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服装制作者往往通过观察和触摸对面料进行判断,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服装的风格进行设计调整,在服装制版时往往会根据其经验的积累和对面料性能的了解,作出合理的规划与设计,比如在使用丝绸类布料进行服装设计时,一般可以制作旗袍、连衣裙类的服装;在使用牛仔布料时,一般就可以制作一些较为休闲的服装类型。通过对于不同服装面料进行合理的版型设计,不仅能提升服装制作的美感,也可以将服装的舒适度做到有效的提升[9]。
立体裁剪技术对全球的服装制作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其独特的服装制版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服装设计与制作水平。想要提高国内服装品牌知名度,就应该对立体裁剪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将其更广泛地应用于创意服装设计,才能够在今后更加有效地发挥我国创意性服装设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