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利琼,张文鑫,李艳华
(开封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河南 开封 475100)
仔猪腹泻是由一种或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仔猪消化机能紊乱,导致消化吸收不良、菌群失调、肠道聚集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粪便稀软不成形,甚至呈水样的一种病理现象。仔猪断奶是仔猪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影响仔猪的本阶段生长,还严重影响以后的生产性能。仔猪断奶后由于其特殊的心理、环境及营养应激的影响,常表现出食欲差、腹泻、饲料利用率低等综合征。引起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很多,该文主要对断奶仔猪腹泻的病原性因素和饲料性因素及防控措施做一综述。
病原性微生物的感染是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有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病毒引起的断奶仔猪腹泻主要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伪狂犬病和猪瘟等常见病毒性腹泻。
细菌引起的断奶仔猪腹泻主要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等细菌性腹泻。
寄生虫引起的断奶仔猪腹泻主要包括:类圆线虫、猪球虫、隐孢子虫、鞭虫等寄生虫病。
1.1.1 病毒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肠系膜淋巴结和肠绒毛上皮,传染性很强,主要通过饮水、饲料、环境及交通工具进行传染。在猪群中高发且持续存在,各个年龄段的猪都易感染,潜伏期一般为5~8 d,死亡率大约为24%~98%。症状的轻重与猪龄的大小有关,年龄越小,症状越重。
猪轮状病毒感染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多发生于8周龄以内的仔猪,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呕吐,粪便呈水样或糊状,颜色呈黄白色或暗黑色。病理表现为消化道内容物呈液体,小肠广泛出血,大肠弥漫性出血,肠黏膜脱落。
仔猪断奶后由于生理性应激,更容易被各种病毒感染,呈精神萎靡、厌食和持续性腹泻、脱水,严重者甚至死亡。
1.1.2 细菌性腹泻
断奶应激引起免疫力降低,仔猪抗病力减弱,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大量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潜伏期短,短的甚至出生后1日内发病,主要症状是排出黄色稀便和急性死亡,在产仔季节常发生同窝猪仔发病,平均每窝仔猪发病率最高可达100%。
仔猪白痢多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以2~3周龄仔猪多见,一窝仔猪中陆续或同时发病,突然腹泻,排出灰白色、黄白色的糨糊状粪便。病猪表现为精神状态差、行动缓慢、畏寒、皮毛粗糙没有光泽、发育迟缓。
1.1.3 寄生虫性腹泻
通常以球虫、线虫导致的腹泻比较普遍,该病发病缓慢,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咳嗽、贫血,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有时伴有体温升高,对仔猪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
1.2.1 饲料中植物蛋白比例过高
仔猪断奶后,没有了乳酸来源,胃液分泌少,胃酸分泌不足,消化酶种类少,酶的活性很低,所以只能水解日粮蛋白质,对固体饲料和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力非常有限。消化不良的饲料蛋白质进入大肠发生腐败,对肠道造成损伤,导致仔猪消化不良,肠内渗透性紊乱而发生腹泻。断奶后仔猪腹泻发生的概率随着日粮中植物性蛋白质的升高而增高。
1.2.2 饲料中纤维含量过高
仔猪断奶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消化酶的分泌受到严重影响,消化酶的含量减少、活性降低。仔猪日粮中添加纤维素有助于维持营养成分的摄入,但是断奶仔猪消化纤维的能力很弱,尤其当饲料中黏性日粮纤维含量高时,会提高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率,降低仔猪的生产性能。
断奶对仔猪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应激,仔猪的营养来源从母乳转化为饲料,营养组成成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仔猪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大大增加了仔猪腹泻发生的几率。这个时候可以采用教槽料使用时间后延和使用微生态制剂调理仔猪腹泻,因为适当延长教槽料的使用时间,可以降低仔猪消化系统的负担,减少饲料中成分对消化系统的伤害;断奶仔猪的肠道菌群调节能力较差、腹泻发生概率更高,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微生态制剂可以促进仔猪肠道菌群的平衡,进而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
定期对猪舍内外、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猪场生产区,大门口设置消毒通道,人员出入频繁的地方门口也必须设消毒池。一线生产和管理人员禁止出入生猪交易市场及屠宰场,防止将病原带入。选用生产合格、未发生霉变的饲料,给猪群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确保断奶仔猪的营养均衡;保证猪舍干燥清洁、温度适宜。
仔猪病原性腹泻多因母猪妊娠期间体内抗体含量不足,导致初乳中没有足够的母源抗体而引发。建议母猪产前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猪轮状病毒弱毒苗、猪流行性腹泻灭活苗、肠杆菌K88、K99等。通过母乳中产生的抗体来影响仔猪,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
断奶仔猪腹泻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如果不能有效地做好预防工作和及时治疗,会导致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应该从营养调控、加强饲养管理、强化基础免疫等方面着手,加强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控工作,减少仔猪腹泻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