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评论应运而生,电视新闻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电视新闻评论在做好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应增强创新意识,这是现阶段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对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探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突围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评论;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碼: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107-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项目“自贡灯会,节日民俗文化传承与变异”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XZ201702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随着各新闻类APP异军突起,在新闻评论方面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竞争与共生的新格局。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传统媒体舆论的引导者,在面临网络新闻评论的巨大挑战下,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保证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积极推进电视新闻评论变革,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一、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是指评论员通过电视节目对新闻事实或者社会现象进行评述,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评论和传统电视评论有着明显的区别,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深度评析与时效性并重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信息在这个时代并不匮乏,缺乏的是专业人员对新闻的深度解读。电视新闻评论也并不只是通过电视这一载体出现在受众面前,众多片段会被“搬运”到网络上[1]。这意味着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其传播渠道并没有受到影响,评论员对新闻耳目一新的解读成为争取观众的有利方式。
字节跳动旗下的今日头条APP可以根据算法推荐技术向受众推送当日最热门的新闻,在新闻评论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新浪微博宛如广场式集合,利用UGC新闻评论生产模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网民评论;澎湃新闻、上游新闻、川观新闻、锦观等APP可即时跟进评论当日新闻。部分电视新闻评论栏目进行深度改革,从实时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摘取当天最新、最热的新闻话题,深度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不仅通过电视播出节目,同时也在各新媒体平台上开通网络通道,例如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头条号、百家号等等,大大增强了新闻评论发布的时效性。
(二)多元化视角与互动性同在
“互联网自媒体凭借其便捷的互动评论功能,吸引了大量受众的参与。”[2]传统电视新闻评论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网络评论则是各方观点激烈碰撞后的双向、多向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吸收网络评论的长处,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拓宽,如节目互动方式、评论员设置、主持人设定、节目整体制作水平等,在此背景下催生了《中国舆论场》这种新型的电视评论节目。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参与节目讨论,让网络空间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主场,互动性更加突出。
在传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热点新闻事件往往成为讨论的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人人都有麦克风,同一新闻事件网络上的评论早已铺天盖地。网民对某一评论的认同与否是节目创作的重要资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选题,评论员之间展开辩论、多视角看待网络中的观点,可以不断拓宽议题的广度和深度,多元化视角突出。
(三)公共话语空间均衡性与引导性同行
众所周知,话语在传播学中可以分为精英、主流和大众三类。“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对于话语的关注点各不相同,这也是致使二者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3]出现在电视中的评论更偏向于精英话语和主流话语,公正客观地疏导网民情绪,构建和谐的公共话语空间,切实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网络评论偏向于大众话语,草根性突出,比电视新闻评论更自由、更宽容、更交互,但也存在群体偏激、语言混乱、谣言四起等特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发起网络投票收集广大网民的观点和态度,或者利用技术对评论关键词进行抓取对比,产出可视化数据评论,增强评论的说服力,在舆论的引导性上和公共话语空间中更加均衡。
二、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的作用
电视新闻评论相比于报纸评论、广播评论,其展现方式有所不同,电视新闻评论是集文字、同期声、画面、影像与解说于一体的综合性评论,能让受众形象直观地了解新闻事件以及感受到评论者的态度,是一种生动的新闻评论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不断升级和迭代后,其作用更加突出。
(一)有利于增强评论内容的丰富性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新闻评论不仅仅局限于在电视上播出,网民也会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渠道浏览电视新闻评论的片段,受众不仅包括电视用户还包括广大的网友。丰富的内容会吸引广泛的受众关注,受众的广泛性促使电视新闻评论产出更丰富的内容,多角度分析新闻事件,二者相辅相成。在大量的信息面前,电视评论工作人员需要选择最值得大众讨论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这要求评论人员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综合素质,拒绝新闻评论的低俗化和娱乐化,在分析问题时不仅提出更多新的观点,还可以增强评论的趣味性,从而使节目内容的创新性得到发展。
(二)有助于促进节目形式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形式日益多样化,网民参与度与日俱增。正如前文提到的《中国舆论场》腾空出世,这是一档深度时事评论节目,邀请网络大V、专家学者担任嘉宾,对重要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节目以直播的形式播出,网友的实时互动与专家解答网友问题成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目打破了传统录播的形式,以与网友实时互动推动节目的发展。除此之外,节目组同步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补充节目之外的更多信息,评论员与网友互动表明观点和态度成为节目之外的有力内容补充。
(三)有利于扩增实时新闻的信息量
新闻价值的六要素:真实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受众对新闻的关注程度取决于新闻价值的大小。在传统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台拥有大量时事新闻观众,大部分是因为地理上的接近性,新闻的内容与观众生活息息相关。在网络媒体纵横的时代,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路径越来越多,如果电视新闻评论内容不够充足,观众就会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途径来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这促使电视评论节目不仅要加大对热点新闻的报道,还要在节目之外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渠道增大新闻评论的信息量。
三、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评论的困境
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一般着重强调内容而忽视节目包装,评论节目质量高低取决于评论员的能力。虽新媒体时代依然秉持着内容为王的原则,但如今流量被瓜分,评论节目的包装形式和传播渠道也变得越发重要,以电视媒介为单一传播渠道的评论节目渐渐呈现出被边缘化的态势。
(一)形式千篇一律,受众满意度不高
一方面,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方面受到网络综艺、娱乐节目的冲击,其节目赞助品牌、费用支持、收视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使节目的播出时间、观众人数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和限制;另一方面,受传统固化制作方式的影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制作手法和展现形式等方面呈现千篇一律的趋势,使受众的满意度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
(二)舆论监督功能发挥不充分
一方面,高质量的节目意味着高昂的时间付出,电视评论节目制作周期短则一天多则一星期,与网络上的即时文字评论相比缺少一定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电视节目相对来说曝光性十分强,部分新闻当事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拒绝采访会使节目无法获取一手资料,而在网络保护壳下多数知情者会以文字的形式陈述新闻事件的具体情况。例如此前出现的“吴亦凡都美竹事件”,新闻往往经过网络曝光和发酵才使大众关注到新闻事件本身,电视评论节目才开始对事件进行评论和报道,但此时网络上早已经谣言四起,真假难辨,电视新闻评论错失黄金时间,无法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
四、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的突围
(一)自下而上:转变节目形式
传统新闻评论节目由主持人和评论员阐述观点,受众只是被动接受,没有实际渠道去表达和参与,节目并没有建立与受众实时沟通的桥梁,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说教式的评论。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受众早已不满足这种现状,需要改变这种节目评论形式,才能赢得更多观众。网络上的自媒体新闻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模式,观众可以通过发表评论、弹幕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央视《中国舆论场》就是将电视与网络平台进行融合的经典评论节目,将主持人现场播报、网民实时参与、评论员深度评论三者结合,充分保障了公众的话语权。
(二)实时评述:增强及时性和强化舆论引导
电视新闻评论对传播时效要求较高,但节目制作存在一定的周期,导致时效略低于网络新闻评论,存在一定的新闻滞后性。网络评论虽更及时,但网民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不正确的观点容易诱导受众。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主流媒体,一定要尽量做到在新闻发生第一时间进行评论,在黄金时间抓住解释权,把握舆论导向,对新闻事实和背景进行合理论述,及时引导公众思维。
五、结语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迅速变革的时代,电视新闻评论的特征与传统媒体时代有较大的不同,其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困境,需要结合其自身优势构建新媒体平台,转变节目形式,增强及时性,积极进行创新,实现优势和内容的互补。
参考文献:
[1] 帕孜利亚.融媒体背景下的电视新闻评论[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2):247-248.
[2] 朱丞轩.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聞评论类节目的创新分析[J].新闻传播,2021(8):76-77.
[3] 任英立.谈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J].当代电视,2019(12):110-112.
作者简介:张瀚尹(1995—),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