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全媒体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1-12-09 01:16陈爽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媒体的运营与内容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媒体从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传媒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传媒行业人才需求成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本文从教学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教学队伍、教学资源等五个方面,探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与办法。

关键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中圖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052-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辽宁工业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课题项目,项目编号:YJG2021032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媒行业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要求。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是专门培养传媒行业高级人才的重要路径,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挑战下,新闻与传播的人才培养必须加入适应全媒体需要的新内容和新方式,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改革与实践的实施,保持传媒人才培养的活力与效果。

一、全媒体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宣部发布了《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简称“2.0”)。2.0旨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1]。

2018年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发文确定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构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范式。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培养新时代国际新闻传播‘预备队’和‘后备军’”[2]。可以看出,人才培养中打破学科和专业的边界和壁垒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仅可以服务于新闻与传播领域,还可以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因此跨学科培养人才逐渐被一些高校重视。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对这一问题还停留在认识阶段,受到了各种原因的影响,还没有积极地付诸培养实际。有一些高校已经采取了行动,比如在招生中不限制本科专业或者鼓励相关专业跨考等,但实施的步伐还不够快、不够稳。

基于此,过去的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新媒体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全媒体型人才成为新闻与传播领域高级人才培养的未来趋势。

二、全媒体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与意义

及时解决人才培养新要求与旧模式之间的问题与矛盾,实现全媒体型新闻传播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目的与意义[3]。

第一,解决专业硕士培养特色不突出、创新不明显的问题。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相较于学术型硕士起步更晚,所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相较于学硕还不够成熟和完整,一些高校在培养方案设置中难免会参照专硕的设置情况。但不能否认,为了体现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优势,各高校付出了较多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努力追随全媒体时代传媒实践变迁的步伐,但仍然有较多问题值得思考和探讨,如如何避免专硕与学硕在培养中的同质化,怎样突出专硕的培养特色与优势,如何在旧的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基础上进行创新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是实施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

第二,解决专业硕士培养定位针对性与科学性不足的问题。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拥有良好的生源结构,近年来,高校的招生计划也不断增加。基于此,到底是进行普遍性的人才批量培养还是进行个性化人才精细培养成为值得大家讨论的问题。纵观我国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育发展方向,个性化、精细化培养应该是未来的培养趋势。在这个总体方向和趋势的引导下,实施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行业需要和学校优势,有针对性地设置培养方向,并根据方向科学设置培养内容和教学体系,可以减少人才培养同质化的问题,也可以较好地缓解就业压力大的问题。

第三,实现专硕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培养目标,既区别于本科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也区别于学术型硕士人才培养,“高级应用人才”是最终的培养定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一方面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培养观念,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全媒体”这一概念的理解以及行业内对全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打破行业与高校之间的边界和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挖掘与培养,拓宽生源渠道,重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最终实现培养目标[4]。

三、全媒体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与路径

(一)构建“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传媒行业发展迅速,大数据技术、新媒体运营方法、媒介管理政策与法规、媒介融合中的新现象等不断涌现。这要求我们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行业内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动态融入知识体系,弥补教材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问题。专业硕士的设置可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前沿课程、研究方向课程五大模块结合起来,形成“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程用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程用于传授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内容,搭建知识框架;实践课程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前沿课程用于指导学生了解最近的行业前沿动态,跟上发展步伐;研究方向课程将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就业意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自媒体发展迅速,且门槛比传统媒体低,一些自媒体在内容、技术、定位等方面存在较多需要规范之处。因此,传播伦理、传播法规方面的课程不可或缺。

(二)运用“全景模拟”的教学方式

全媒体时代,行业需要的是具有全媒体运营技术和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引导学生熟悉媒体运营规律,培养学生的全媒体运营能力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岗位角色。而模拟式教学法能较好地满足这一教学需求[5]。

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生产与发布,需要摆脱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经验的束缚,集文字采集、图像处理、声音合成、三维动画等各种表现形式于一体,跨越媒介间的界限,打破终端的阅读限制,给用户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这对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模拟业界的真实状态,才能使教学内容生动鲜活,直观有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验感。

同时,还可以通过校内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授课的方式,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行业专家可以通过专题讲授、经验分享、课堂实训等方式开展个性化教学,对行业内容生产过程中的真实情景进行现场模拟,引领学生进入媒体运营情景之中。

(三)搭建“内外结合”的实践平台

所谓的“内外结合”是指的是将校内、校外实践平台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技术、设备、人才等多方面的资源共享。

校内实践平台如实验室、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等,均可为学生开展专业实习提供机会,学生不但可以自由支配实习时间,还可以方便分组实习。学生通过在以上岗位进行网站运营、数据分析等工作,在实践平台上使用和验证所学知识,经过反复训练,最终保证知识的活学活用。

校外实践平台如校外实践基地、校企联盟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学生在课余时间或专门的实习环节进行短期的技能培训或长期的岗位训练。校外指导教师通过现场教学、手把手指导等方式,带领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四)建设“主辅结合”的教师团队

导师组是保证各个培养环节高质量完成的有效途径。其主要目的是由专人导师负责全程个性化培养的同时,由导师组内其他教师负责课程建设、实践环节指导、毕业论文辅助指导等。

专硕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大多设置了专门的校外实习环节,这一环节需要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師共同完成指导工作。因此,建立完整的“主辅结合”的教师团队,选择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加入导师队伍,组成导师团队,将有效弥补校内师资不足的问题[6]。

(五)整合“互助互动”的教学资源

一方面,教师可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在课下布置学习项目,提供学习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另一方面,培养单位根据人才培养需要为学生提供网络移动图书馆,通过网站、公众号、学习通、微博等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电子书、电子期刊、微课、教学视频等,共享学习资源,使可以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还可以通过在线提问、讨论、答题等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进而提升学习效率与效果。

四、结语

新闻教育为新闻工作服务,或者说,新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新闻工作添砖加瓦。学校的培养任务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过程,以基本的媒体运营规律为标准设计教学内容,以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标准要求学生。要构建前沿的教学体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搭建扎实的实践平台,组建素质过硬的导师队伍以及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等方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姚婷.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造就财经新闻卓越人才——“财经新闻报道”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青年记者,2020(9):109.

[2] 王文娟.挑战与抉择:转型期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思考与实践——访河北大学白贵教授[J].今传媒,2018(10):1.

[3] 刘丹凌,李梦雨.全时化·开放化·个性化·多元化·媒介化——建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全媒体培养模式[J].新闻与写作,2020(2):54.

[4] 张淑华,周志勇.目标倒逼与过程引导——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9(10):1.

[5] 郝红霞.“五位一体”探索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记者,2014(9):60.

[6] 刘忠宝,马巧梅,宋文爱,等.高等院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2):82.

作者简介:陈爽(1979—),女,辽宁兴城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广告理论、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文献保护与修复职业资格认证模式调查与分析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体育学科专业硕士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