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名臣娄师德的品格

2021-12-09 02:33宋伟哲
检察风云 2021年19期
关键词:娄师德狄仁杰县令

宋伟哲

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娄师德三个字似乎显得有些陌生,许多人甚至闻所未闻。他是唐初名臣,一生出将入相。在娄师德的身上,有着多种高尚的品格。正是这些高尚品格,让他既为国家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又得以在酷吏冤案横行的岁月里高龄善终。这份堪称传奇的经历,让看惯了治乱兴衰的史家都为之折服,在替他“盖棺论定”时,不惜笔墨地予以大加赞扬。千年以前,其言行事迹就已“甚为识者所重”。千年以后,其高尚品格依然不朽,堪称楷模。

出将入相

娄师德(630—699),字宗仁,郑州原武人。年方弱冠,婁师德就已进士及第,被授予江都尉之职。时任扬州长史的卢承业慧眼识才,曾对娄师德说:“你将来可以做宰相啊,我应当把子孙后代托付给你,岂能当一般下属对待呢?”唐高宗上元年间,吐蕃进犯边境,唐军战败。娄师德奉命到洮河一带收整败军,同时出使吐蕃。吐蕃首领论赞婆等人在赤岭备下酒席相待,娄师德趁机宣扬唐朝的国威和信义,晓之以利害,让吐蕃人感到心悦诚服。后来,吐蕃再次犯境,朝廷下令招募猛士迎敌。娄师德虽为一介书生,却毫不畏惧。他头上缠着红布,自告奋勇请赴疆场。高宗大喜,升其为朝散大夫,命他随军出征。从军之后,娄师德屡立战功。白水涧之战,他八战八捷,威名远播,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统帅。

武则天称帝后,对娄师德信任有加,委以边关要职。古代守边,军粮是头等大事。当时交通不便,只靠车马运输,粮食远不足大军所用,因此屯田就成为边疆要务。娄师德深谙此道,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身着粗衣亲自下田劳作,丰收了数百万石军粮。武则天非常高兴,下诏称赞道,“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古代以农为本,治国莫重于农。从屯田工作不难看出,娄师德拥有出色的行政管理能力。不久,他便奉诏回朝,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当朝宰相。在此后的岁月里,娄师德又曾多次担任大将和宰相等职。七十岁时,突厥进犯边境,武则天仍旧拜其为帅,娄师德担任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管。这年九月,娄师德在会州去世。纵览娄师德出将入相的一生,《旧唐书》赞曰“功名有卒,是人之难也,又何愧于将相乎”,可谓一语中的。

唾面自干

娄师德勇而为将,智而拜相,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仅凭这些,还不足以让他在隋唐群英中脱颖而出,赢得生前身后名。身居高位仍能待人以和,是娄师德身上又一种可贵的品质。史载娄师德身长八尺,方口厚唇,性格开朗大度。每逢他人冒犯,他总是谦逊忍让,不会为此大动肝火。有一次和另一位宰相李昭德同行,体态丰腴的娄师德走得比较慢,李昭德很不高兴,责骂道:“都被你这个乡巴佬耽误了!”这样一句话,即便放在下层职场,都很可能引发一场激烈的冲突,或者埋下极大的隐患。身为功勋卓著的当朝宰相,又在疆场上厮杀半生,当面遭受同僚如此羞辱,娄师德是怎样应对的呢?只见他莞尔一笑答道:“我不是乡巴佬,谁是乡巴佬呢?”寥寥数语,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尴尬,融洽了同事之间的氛围,将其个人恢宏的度量体现得淋漓尽致。

娄师德身居高位仍能待人以和

不过,李昭德毕竟也是宰相。如果面对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娄师德还能有如此雅量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娄师德的品格之所以能够令史官动容,其可贵之处便在于此。在担任兵部尚书期间,有一次娄师德奉命巡视并州,境内各县令奉命陪同。中午到了驿站,娄师德为了减轻驿站接待压力,就和大家一起在大厅吃饭。端起碗来,细心的娄师德发现,自己碗里的是精米白饭,而其他人吃的都是粗米黑饭。娄师德责问驿长:“饭怎么还分成两种呢?”驿长惶恐答道:“一时仓促,找不到足够的细粮,只好如此,死罪死罪。”娄师德答道:“有仓促的客人,没有仓促的主人,是我们来得匆忙,让你准备不周,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说罢,娄师德把自己的白米饭换成粗米饭,大口吃了起来。

巡视灵州时,有一天娄师德刚在驿站用餐完毕,正欲上马离开,手下的判官来向他诉苦。原来驿长太过势利,根本不把他们这些小官放在眼里,不但没有任何接待,连口水都喝不到。娄师德安慰道:“别着急,我来处理这件事。”他唤来驿长,责备道:“判官跟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给他们提供餐食?拿棍棒来!”驿长听罢,赶忙跪地求饶。娄师德说:“我很想打你一顿,可是堂堂钦差,因为一点鸡毛蒜皮就用刑,白白玷污了我的名声。如果把你交给州县官员,恐怕你的小命就难保了。暂且放你一马吧。”驿长汗流浃背,连忙磕头谢恩,狼狈而去。娄师德转过头来对判官说:“我已经替你出气啦!”众人见状,感慨不已。一次外出视察屯田,娄师德因患有足疾,便坐在光政门外的横木上等人牵马过来。这时,一个县令也来到光政门外,他哪里想到坐在门口横木上的那个胖老头是当朝宰相,于是礼貌性地做了自我介绍后,便径直与娄师德并排坐在横木上。不久,远处的县令之子认出了娄师德,他赶忙跑过来告知父亲。县令听罢大吃一惊,赶忙起身,口称:“死罪!死罪!”娄师德安慰县令道:“你是因为不认识我才坐下的,有什么罪呢?”为了消除对方的紧张感,娄师德又与这个县令闲聊了起来,不一会便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娄师德的弟弟升任代州刺史,他告诫道:“我本平庸之人,侥幸官居宰相,你现在又出任州牧。我们家族受到如此恩宠,必会招人嫉妒,你将来怎么保护自己呢?”弟弟非常感激兄长的叮嘱,跪着回答道:“从今以后,就算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也不会发怒,只是把它擦掉而已,请兄长不必担忧。”娄师德说:“这正是我忧虑的啊!有人向你吐口水,必是向你发怒。你把口水擦掉,证明你也生气了,只会让对方更加不满。不要擦拭,让唾液自然风干,好吗?”弟弟笑着接受了建议,这便是成语“唾面自干”的来历。

大公无私

娄师德以宽容大度著称,但是并不是一个处事圆滑、不讲原则的“和事佬”。在大是大非面前,娄师德从不含糊,严守法律底线,堪称大公无私的守法楷模。一次视察梁州,恰逢当地一个与娄师德颇有渊源的娄姓官员,犯下贪赃重罪,被都督许钦明判处死刑。听闻娄师德来此,他赶忙请人前往求情,希望娄师德能够救自己一命。娄师德说:“触犯国法,就是我娄师德的儿子也不能逃避制裁,何况他呢?”第二天见到许钦明,娄师德主动说:“听说你这里有一人犯下重罪,自称是我同乡。其实我根本不认识这个人,只是他的父亲小时候和我一起放过牛,请不要因为我而宽纵他。”许都督听罢,连忙叫人把这名罪犯押了过来。娄師德痛斥道:“你离开爹娘来做官,却不知道廉洁奉公,现在还有什么办法!”说罢,娄师德拿来一碟蒸饼交给罪犯,说:“吃了吧,做个饱死鬼去!”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当大公无私与气量恢宏的品格同时作用于娄师德身上时,居然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娄师德为唐朝的繁荣与稳定立下奇功。此时,这就不得不提到唐朝另一位名臣——狄仁杰。

同娄师德相比,狄仁杰在今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初狄仁杰能够官拜宰辅,多亏了娄师德的大力举荐。娄师德举荐人才,只有一颗公心,从不以此邀功,培植党羽谋私。因此,这么重要的事情,狄仁杰本人竟毫无所知。可叹的是,狄仁杰拜相之后,却对娄师德看不顺眼,多次排挤娄师德,想方设法要把他调到外地。面对狄仁杰的攻势,娄师德不为所动,从不与狄仁杰争锋,更没有说出举荐之事使对方屈服。武则天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慨,她召见狄仁杰问道:“娄师德这个人怎么样啊?”狄仁杰说:“作为将领他谨守本分,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则天又问道:“你觉得他善于识人吗?”狄仁杰答道:“臣与娄公同朝多年,从未觉得他有识人之明。”武则天道:“朕用你为宰相,正是娄师德大力举荐,他还不算慧眼识才吗?”说罢,武则天拿出了当初娄师德举荐狄仁杰的奏章。面对此情此景,狄仁杰感到惭愧万分,感叹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平心而论,就执政贡献与历史影响,狄仁杰当然要胜娄师德一筹。可是没有娄师德的恢宏气量与大公无私,狄仁杰或许连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都没有。伯乐与千里马之争,历史早有定论。《旧唐书·娄师德传》云,“娄师德应召而慷忾,勇也;荐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营田赡军,智也;恭勤接下,和也;参知政事,功名有卒,是人之难也,又何愧于将相乎”!沧海桑田,娄师德的高尚品格,特别是他那唾面自干的处世哲学,仍有极高的镜鉴价值。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欢
娄师德狄仁杰县令
武则天妙解恩怨
娄师德举荐狄仁杰
县令判案
武则天妙解恩怨
不曾杀陈佗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
人小鬼大狄仁杰
挺身为民的何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