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话三则

2021-12-09 02:52安琪
散文 2021年10期
关键词:梦华元老张良

安琪

道德与兵法

(《素书》,[汉]黄石公著、刘泗编译,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

《史记》中的《留侯世家》开篇即说到张良用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击杀东游的秦始皇而不得的事。张良是韩国人,祖父和父亲都曾当过韩国的宰相,张良此举自然是为被秦灭掉的韩国报仇。由此可见张良本也是血性男儿,但在之后辅佐刘邦成就帝业的过程中,张良主要充当运筹帷幄的谋士角色。对此,《留侯世家》也几次提及,张良“多病”,原来体弱。张良的谋略和智慧来自何处?来自黄石公的一本书。此书在《留侯世家》里被称为《太公兵法》。

话说张良击杀秦始皇失败,只能隐姓埋名躲避搜捕,逃到了下邳,有一日正悠闲行走在下邳圯上,被一个老人盯上,老人直接走到他面前,把鞋子丢到桥下,要他下去帮他取鞋。张良又惊又气,转念一想,毕竟人家年纪大了,就忍住了,真的帮他到桥下取了鞋,取了鞋后,老人又伸出脚说:“帮我穿上!”好吧,张良就跪在老人面前帮他穿上。老人哈哈大笑离开,走了几步又回转身来对张良说:“小子不错,可以教也,五天后来此与我相会。”五天后张良到圯上,老人已在那里,老人说:“跟长者相约却比长者来得晚,怎么行?五天后再来。”说罢扬长而去。五天后张良又到圯上,又比老人晚,老人大怒,又说五天后再来,又扬长而去。五天后,张良终于赶在老人之前到达圯上,老人这回高兴了,给了张良一本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并与张良约定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相见,说山下的那块黄石就是我了。十三年后,刘邦已称帝建立汉朝,张良来到约定的地点,但并未见到老人,于是把那块黄石搬回家中供奉起来,老人因之得名黄石公。张良死后,这本书也消失了。又五百年,有盗墓者发张良墓,在玉枕中发现了这部书,上面有秘诀:“不许传于不神不圣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也就是说,这本书不能传给不配传的人,也不能不传给值得传的人。当然,现在这本书已不是秘诀,从坟墓中发掘出来的那天起,就被广为传播,只是再也没有教出一个张良了。

这本书就是我刚读完的《素书》,在《留侯世家》里被称为《太公兵法》。对黄石公,苏东坡有这样一个推测,我觉得很有道理,苏东坡认为,黄石公是秦末的隐士,眼见得始皇帝无道暴虐,想为民除害,于是寻找到了曾意图击杀始皇帝的张良传他谋略,终于借张良之手推翻强秦。当然,张良能贯彻实施黄石公《素书》一书的教诲,也与他遇到的是刘邦而非项羽大有关系。倘是后者,张良的一腔赤诚和胆识也无用武之地,兵强马壮的项羽之所以敗于刘邦,最重要的就是他徒有匹夫之勇,不珍惜人才,留不住人才。很多人都同情项羽,认他为失败的英雄,我则在想,幸好天下最后不是归项羽,看他动辄坑杀降兵,攻下一个城池就一把火烧毁的残暴,就是统一了天下恐怕也是第二个秦始皇,倒不如刘邦妥妥地建立汉朝,让老百姓过些年稳定日子。是否造福人民,才是我们判定一个人是英雄还是流氓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刘邦是英雄。

《素书》其实并没有具体的兵法、战术,它说的更多的是道、德、仁、义、礼。所谓“素”,引黄石公自述,“素者,符先天之脉,合玄元之体,在人则为心,在事则为机,冥而无象,微而难窥,秘密而不可测,笔之于书,天地之秘泄矣”。素,是最本真的东西,子曰“绘事后素”,说的也是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本心正,就不会误判,就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譬如修德、好善、至诚、体物、知足,这些都是《素书》推崇的;多愿、精散、苟得、贪鄙、自恃、任疑、多私,则是《素书》反对的。于今日看,也不曾过时。《素书》之所以具有现实意义,乃在于后世中国大体遵循的依旧是秦以来的体制,国民性也没有大的本源性的变化。后代人每读古典中国,均能感同身受,其间蕴含的,恰恰是悲哀。

一部书复活了一座城

(《东京梦华录笺注》,[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中华书局2018年)

《东京梦华录》里的东京,即开封,今日的河南省开封市,历史上又曾用名老丘、大梁、启封、陈留、浚仪、汴州、汴京、汴梁等。每一座历史名城都有很多个不同的名字,这点往往让我很头疼,总感觉稀里糊涂的记不住。统治者看来都喜欢重新命名他打下的江山,以满足他改朝换代的成就感。

开封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北宋),金朝等在此定都。确定开封显赫历史地位的自然是北宋这一时段,历史教科书给我们的印象好像整个大宋王朝(开封北宋和临安南宋)国力忒弱,成天被金朝追着打,徽钦二帝都被金兵掳走了,只好被迫南迁。但其实,与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不论从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来说,当时的中国(以宋政权为代表)实际上全是居于领先地位的”。历史学家邓广铭从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天文气象、海上贸易、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做了考证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两本书,也是可以作为邓先生的论据的:一部是沈括的《梦溪笔谈》,一部就是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两部书采用的都是笔记体方式,不是长篇大论那种,而是一则一则记录。以一本书记录一座城市,我读过的还有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也是一则一则的笔记体,但其以寺庙为主题,比不过《东京梦华录》的庞大。《东京梦华录》真了不得,外城、内城、河道、桥梁、皇宫、衙门、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郊祭大典、民风习俗、时令节日、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无所不包,一部书复活了一座城。如同《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衒之,孟元老也是经历了从繁华到衰落的时代,孟元老在东京住了二十四年,因金人入侵才避乱南下,回望东京那段“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的往事,怀想当年风情,“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怅”,于是立志省记所及,以便后人开卷就能窥探当年东京的繁盛之状。无论杨衒之还是孟元老,文明在毁灭的命运到来之前,总是要选定自己的记录者,他们必须有足够的才华,还必须心有戚戚于逝去的文明。杨衒之和孟元老都不是当时的文化名家,但偏偏是他们,用文字保存了曾经壮丽的城市,他们仿佛就是为了命中注定的城市而降生,以至于我们想到洛阳和东京开封,脑中浮出的就是这两部书:《洛阳伽蓝记》和《东京梦华录》。从文学角度看,后者更胜一筹。

必须点赞的还有为本书作笺注的伊永文,真是了不起啊,所注之繁复用得上“叹为观止”四个字,总共有一千二百多条。这些注的价值完全可以和原典相媲美,它们涉猎面广且每一条注都如此精心用心。且举我去过的相国寺这一条目为例,书中孟元老原题为《相国寺内万姓交易》,叙述了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的内容:食品、日用品、工艺品、书画作品,等等。我算了一下,不长,也就三百多字,但伊永文却为此条目作了十六个注,许多注的字数都比原文还多。读完本书再回头读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为本书作序写下的这一段话,不禁更有同感——

(伊永文)所引用的,又不局限于传统的经学、史学等典章制度之书,而是广泛引用诗文集、笔记、诗话、话本小说,甚至笑话、相声之类俗文学图书,可以说囊括多门类的知识,真是立足于打通,还原《东京梦华录》世俗生活的特色。

反而萎靡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年)

读“二拍”很爽快,语言没有障碍,白话文为主体,萦绕着丝丝古典韵味,真是恰到好处。纯白话太俗,纯古典又太拗,我喜欢介于纯白话与纯古典之间的汉语,譬如“三言二拍”,譬如《水浒传》,譬如《红楼梦》。据前言介绍,冯梦龙“三言”之后出现了一批效仿之作,以凌濛初的“二拍”影响最大,后人遂以“三言二拍”合称之。

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今吴兴)人。生于官僚家庭,年轻时热衷功名,可是命运不济,五十五岁才以副贡授上海县丞。崇祯十五年(1642),擢徐州通判,分署房村,料理河事。他一方面慨叹朝政的黑暗腐败,另一方面又敌视农民起义,最后为抗击李自成部队的进攻,呕血而死。“二拍”是他创作的小说作品集。文章千古事,凌濛初活在他的“二拍”里,和他笔下的七十九篇小说一起不朽。如同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也有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坏人作恶无论如何狡诈,总归不得善终;好人如何委屈被冤,终究会在临死之前得到生机。在《许察院感梦擒僧,王氏子因风获盗》一文中,甚至让许察院用做梦的方式察知冤情并依照梦中人氏所念诗句寻访凶手,现实生活中当然不可能。古人好像挺迷信这类断案方式,不知是生活中真有其事,还是一人编造后人跟学,总之读古文,时常会有这类故事。其實也不是中国才有,莎士比亚戏剧也多的是这类神神鬼鬼,好比《哈姆雷特》,好比《麦克白》,或神巫出场,或梦境告知。当代人要是这么写,不仅读者不信,恐怕作者自己也要不好意思了。科学发达了,破解了许多神秘性,写作也就跟着与时俱进。

读“二拍”,读到凌濛初对性的宽容,饮食男女、食色性也,书中有一篇《任君用恣乐深闺,杨太尉戏宫馆客》写到了蔡京和杨戬两位威势显赫的朝臣,他们的姬妾背着他们偷情的故事。蔡杨二位史上实有其人,都以奸臣形象示人,凌濛初把这等不堪家事安在他们身上,也着实令读者解恨。读历史书可知,明朝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二拍”中商人群体也时时登临,第一篇《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鼋龙壳》写的就是海外经商的事。其中波斯胡在闽中,我猜测就是今日泉州。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国际著名都市,商业气息十分繁茂,许多波斯人都定居于此。“二拍”里,福建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不低,让我这个福建人很有几分自豪感。冯梦龙曾担任过福建寿宁知县,他的“三言”里有福建不为奇,没有福建经历的凌濛初撰写“二拍”,学的冯梦龙,其中的福建元素,或许学的也是冯梦龙。当然,福建元素的频繁出现,说明当时的福建,当然也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个地方了。

“二拍”以故事取胜,但细想起来,故事也无非是那些故事,我的看法是,挑着读个二十来篇即可,没必要都读完。现代人想从这“二拍”里获取现代意识,那是不可能的。读多了,反而把自己读陈腐、读萎靡了。

责任编辑:沙爽

猜你喜欢
梦华元老张良
中国数学界元老——王元
最后一跳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临床研究
张良受书
无题(1)
张良拾鞋
张良拾鞋
聚会
枪厂“元老”
桥上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