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工笔人物画在对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创造出新的背景赋色方法,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形式。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背景有不同的特点与风格,既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在与西方绘画的融合中,色彩关系对当代工笔人物画有着重要影响,装饰性的色彩越来越丰富。背景的赋色要与主体人物相和谐,烘托主题。当代画家在研究新的绘画技法时,也要传承古代画家的优秀传统绘画技法。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背景着色;传统绘画
工笔人物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彩陶上的纹饰。现存最早的人物画为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两幅帛画《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图》。两千多年来,中国画家们不满足于对自然的客观描绘,他们努力追求艺术形象的神韵和精神的表现,力图使作品“传神”。中国工笔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规范体系和鲜明独特的风格。中国画的背景虽然不是绘画的主体,但是对画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古人留下的优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物画的背景无论是设色还是场景都较为精简,古代画家对人物的描绘不仅仅局限于形似,更重视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例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它描绘了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富有层次感,神韵独出,而底色则只用简单的黄色。古代工笔人物画常不作背景,仅平涂底色或是以宣纸、绢的固有色衬托主体。随着工笔画的不断发展,许多优秀画家在对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创造出新的背景赋色技法,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形式。
一、当代工笔人物画背景的特点
随着工笔画的传承与创新,当代工笔画相较于传统工笔画,更重视画面空间层次的表现。当代艺术家们为了更好地衬托主体,营造画面氛围,在画面背景的处理上运用了具象、抽象的处理手法,丰富了画面整体的艺术效果,也增强了工笔画的空间层次感和艺术表现力。
(一)背景具体化
新文化运动后,伴随新思想的传播,素描逐渐走进中国,画家们立足传统,将西方绘画的观念和造型方法逐渐融入本土绘画艺术中。画家们由过去的意象造型观转为科学的写实造型,无论是主体还是背景,其艺术效果都出现了空前的改变。画面背景的作用不仅是衬托主体,还能提升画面层次感,表达作者的创作情感。许多表现现代大都市场景下人物题材的工笔画,其背景物体的刻画都非常严谨,惟妙惟肖。例如李传真的《工棚》(图一),画面中八个农民工正坐在高低床上休息,背景中出现的塑胶袋、毛巾、電灯泡、外套等物件十分逼真。这幅画将西方油画的写实与中国传统工笔画完美融合,具体化的背景更能升华主题,深刻表现农民工的艰辛与疲惫。
(二)背景抽象化
随着工笔画技法的多元化,表现背景画面肌理的手法也层出不穷,有擦洗法、揉纸法、拓印法、粘贴法、立粉法、泼墨法等。其中擦洗法是指用水擦洗画面,既可以对画面进行补救,也能使画面经过洗擦,产生斑驳朦胧的效果。例如方正的《蕾丝的颜色》(图二),其背景经过洗擦,使整个画面散发出淡淡的忧伤。粘贴法是根据作者创作的意图或是画面需要,粘贴不同质感的材料,如张导曦的《芭蕉花》(图三),画面中无论背景还是主体人物都粘贴了金箔,增强了画面色彩和视觉效果。拓印法是画家根据要表现的物质属性,寻找这种物质的成品物,对成品物进行表面处理,涂上墨,墨的浓淡,要适度,否则会出现很大的墨迹,影响纹理的表现;还要让布料与纸张充分接触,使布料纹理的凹凸部分完全触及纸面,然后拓印在画面上,形成自然的物质肌理效果。例如罗寒蕾的《少女》,在表现牛仔衣裤或各种布料的时候,为一块成品牛仔布或布料涂墨,然后印在宣纸上,沿着衣服的裁剪走向拓印,直接呈现布料、织物的纹理,风格真实、自然、生动。
二、从色彩分析工笔人物画的背景处理
精神的传达需要借助语言,而绘画的表现需要借助色彩。色彩作为绘画的语言,能够给观者带来直观的感触;同时,色彩作为绘画的媒介,是构成艺术情感和艺术特点的基本元素。从早期不做背景的绢本设色,到现代各流派风格迥异的背景色彩,中国画中的色彩在不同的时代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一)色彩关系
谢赫“六法论”中的“随类赋彩”,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观。所谓“随类赋彩”,就是把画中物象分为数类,对每一类各施一种颜色,用色较单一,体现出东方韵味。例如顾恺之在《洛神赋图》(图四)中,以山石、树木、河流为背景,烘托洛神与曹植两位主人公浪漫的爱情故事。这些山石、树木按不同的种类被着以赭、青、绿色,色相不多但鲜明和谐。
又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图五),在这幅图中,画家不作任何背景,底色也只是绢本身的颜色,更好地衬托宫妇们华服下空虚寂寞的生活。20世纪以来,科技发展迅速,众多新颜料被用以丰富民族绘画的形式,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颜色、新手法,这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工笔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用色,吸收了一些西方油画的色彩原则和规律,在背景着色上也产生了新的变化。背景上,越来越多的色调使当代工笔画更富生机、充满想象力。另外,西方绘画中的色彩构成,在思维、形式和视觉感受等方面给当代工笔人物画带来新的启发,表现在通过色相、色度、纯度、饱和度的变化形成画面的层级感。
(二)装饰性色彩
传统中国画经常会出现一些装饰性的色彩,比如青绿山水的矿物质颜色,《千里江山图》中装饰感极强的石青、石绿,经层层罩染,物象凝重庄严,整幅画面浑然一体,艳而不俗。装饰性色彩通过平面画法表现物象,其色彩和直观视觉有一定距离,需要经过画家的概括、提炼甚至夸张加以表现,其色彩效果取决于物象之间的色彩搭配及对比调和的关系。传统中国画用色,不受一时一地的光色变化限制,观察自然时有极大的自由度,其色彩运用主要凭借画家对某一景物色彩的总体感受,依据物象固有色的差别以及画面色彩效果的需要而取舍,从而画出既真实又符合作者创作意图的作品。一些当代工笔画在背景设计上更趋平面化,不追求强烈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装饰性色彩恰恰符合这一点。装饰性色彩不强调光影对色彩的作用,不过分渲染体积感,在单纯中求丰富,于统一中求变化。
三、背景与人物的关系
为了在颜色创新下与主体人物保持协调,画家常利用周遭环境衬托主人公的内心状态,烘托气氛。情感含蓄也是中国人文思想的重要特征。例如,何家英作品《清明》中的女子,打扮素雅,手捧纸花,忧伤而又端庄地凝视远方。画面左侧采用大面积留白,只在地面零星散落几朵纸花,留出想象空间,显化清明的主题。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留下大量的空间,给观者以无限想象,更体现作者的艺术境界。南宋画家马远在《寒江独钓图》中,仅画了一叶扁舟和一位独坐舟中垂钓的渔翁,除了江面上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大量留白。孤舟、独钓者等意象更衬托了江上的寒意萧瑟。
通过对各种背景处理手法的分析,可以发现处理画面背景的绘画技巧和风格特点都不断趋向多元化,因此,中国画家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一方面要不断研究新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能忽略传统绘画的技法。针对我国古代优秀的绘画技法,也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作者简介
何雅嫣,1991年生,女,汉族,湖北黄石人,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画艺术。
参考文献
[1]周林生.魏晋至五代绘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4]谢宗君.中国工笔画名家作品集[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