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 殷雪嘉
摘要:科技与艺术的融合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博物馆作为公共教育与知识传播的场所,文化传播与人的体验是博物馆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大博物馆开始运用数字图像进行叙事设计,无论是利用文本进行教育传播,还是通过数字图像形成空间叙事,无不体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法对数字图像叙事模式在湖南省博物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阐述,探究数字图像叙事在博物馆中的设计策略,为今后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科技;艺术;数字图像叙事;湖南省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随着叙事学研究的兴起,叙事在设计领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就叙事设计或设计叙事而言,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设计理论体系。数字图像作为现代生活的视觉媒介,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通过非物质的传播手段、沉浸式体验等使人与物形成“对话”关系。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丰厚的湖湘文化资源,在展厅设计、展品陈设与湖湘文化传播等方面都有数字图像叙事的身影。下文将首先分析数字图像叙事的优势,其次就数字图像的三种模式,逐一对湖南省博物馆数字图像叙事手段进行分析,最终总结其设计策略,为同类型的博物馆数字图像叙事提供参考,也希望引导设计师与博物馆对博物馆数字图像叙事产生思考。
一、数字图像叙事的优点
(一)从物质到非物质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岁月中,文字叙事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出现和数字影像技术的进步,图像逐渐替代文字成为叙事的主角。新媒体的叙事力量远超传统纸质出版物是毋庸置疑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相较于文字,影像的来源完全不同,可作为另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文本的叙事方式通过科技的可视化、数字化呈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从单一的阅读方式与阅读感受转换成多形态、多感官的体验,与传统叙事相比能更直观、有效地传递信息。非物质的图像叙事从形式上颠覆传统,数字化的动态图像丰富了视觉体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物质的视觉叙事载体一般都是纸媒和装置材料,大多数材料都无法二次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非物质图像叙事利用科技对图像进行叙事研究,能被二次利用,并且借助移动端可以形成广泛传播,对于发掘博物馆馆藏资源的文化内涵并加以宣传是十分有利的。
(二)叙事完整性与灵动性
图像叙事又分为静态图像叙事和动态图像叙事,其中叙事完整性在不同的图像叙事手段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学者尤迪勇将静态的图像比喻为一个时间的“切片”,认为凝固的瞬间仍然难以达到完整叙事的目的。动态图像则消解了“时间切片”的不足,这种基于时间的图像形态,进一步拓展了视觉信息的维度,可以有效避免叙述过程中的信息偏差和缺失,更贴近人们对叙事完整性的要求。数字技术的支持与应用使数字图像更加灵动、充满生命力与趣味性,在物与人产生互动的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使观众在产生视觉疲劳前就顺利完成对作品的观赏。
(三)科技与艺术相伴相生
数字图像作为设计表现的媒介,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而逐步发展的。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创作手段,向人们展示了经过设计创作的图像在新时代所焕发的无限生命力。这种重生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虚拟的、非物质的。
美国图像理论专家米歇尔(W. J. T. Mitchell)对图像叙事作了时间性、空间性、情节性三大要素上的划分,使之更契合图像叙事的分析需求。故事情节的发生建立在空间环境和时间流动之上,图像叙事难以遵循常规的时间、空间的线性构造,但此三要素往往互相作用,成为叙事构建的凭据。数字化图像在构建空间和建立时间线的叙事方法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本叙事和静态图像叙事的不完整,这种不完整多来自文本情节的空白,数字图像叙事可以通过音乐、动画、甚至蒙太奇的电影手法对故事情节进行巧妙设计。
湖南省博物馆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气势宏伟的辛追墓3D投影、探究汉代天文学中五行星研究的沉浸式球幕剧场以及湖南“人民”家园展览。这些展览都是通过数字技术与数字图像完成对事件的描述,利用现代科技展现了汉代人的风俗文化、对宇宙的探索和生活智慧。科技与艺术相生相成,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历史、了解文化,艺术的多元与繁荣使科学技术充满活力与趣味,二者相得益彰,为博物馆展陈设计提供了新的路径。
二、数字图像叙事的三种模式
学术界对“模式”有两种定义:一是从生产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二是在生活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数字图像叙事的模式是从数字技术的实践和图像叙事的发展中总结并提炼出的一种表达故事的体系。数字图像叙事模式是数字图像与叙事设计的融合,其模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研究非物质性模式、情景虚拟模式、视觉语素模式,通过这三种模式对湖南省博物馆的多处展示设计进行数字图像叙事分析,为博物馆数字图像叙事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非物质性模式—辛追墓《T形帛画》动画
非物質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的设计理论课题。数字图像作为设计的叙事与传播媒介,紧密贴合非物质设计的技术要求,但数字图像叙事设计的非物质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非物质设计与物质设计之间的不同体现在产品功能与产品体验上,非物质模式的设计语言的非物质性也主要围绕虚拟动态图像来完成。
湖南省博物馆辛追墓《T形帛画》动画采用的就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数字图像叙事。T形帛画主要表达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对永生的追求。设计师以插图、文本、音乐等因素构成完整的叙事。天界部分的媒体动画介绍了披发的人身蛇尾天神、古人眼中太阳的精灵金乌以及蟾蜍和玉兔等,搭配巧妙灵动的动效和威严、祥和的背景音乐,使得T形帛画的天界、人间、地下三个场景中的每个元素都通过数字技术得以展现,使人充分理解T形帛画的内容,了解帛画中的历史、文化、习俗等信息。
数字图像是非物质的,图像的展示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需要借助媒体的一种或多种形式。相较于T形帛画这种实物观赏及文本介绍,数字图像能对物体本身蕴藏的深层含义作更充分的说明,颠覆传统的阅读模式,注重多重感受,塑造完整叙事体验,使观众对T形帛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數字图像叙事加深了人对事件的记忆,有利于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
(二)情景虚拟模式—马王堆VR数字体验
数字图像有两个表达功能: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功能(AR)已在各种领域广泛应用,如零售、建筑、医疗、旅游、教育、导航系统等,为呈现信息和传递信息创造了新的可能。虚拟现实(VR)是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操作的新方式,通过科学技术使图像真实化。不论是AR还是VR,都能对特定场景模拟出虚拟效果,数字图像是增强虚拟效果的关键因素。
马王堆VR数字体验推出了观影体验和行走体验两种方式,是国内博物馆界应用VR的先驱。行走体验项目属于大空间多人互动,根据视觉和动作捕捉,使人身临其境。在叙事设计中,情景主要指环境与商品信息传达的视觉背景。在环境叙事设计中,设计师为了设计特定场景的氛围,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或增强现实技术,通过数字图像展现设计意图。一般环境设计也存在场景的模拟与再现,但情景虚拟侧重于人与环境的共生,而不是将环境作为被设计的孤立对象。情景虚拟设计是把人与物作为整体的设计,马王堆VR数字体验项目中,根据人的感官反馈,场景中的细节也随之变化,在情景虚拟设计的叙事过程里,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与内容的互动,在了解文化的同时激发兴趣,改变对博物馆参观的刻板印象。
(三)视觉语素设计—辛追墓3D投影
视觉语素设计始终围绕着一定的主题、子题与题素讲述故事。视觉语素的设计需要设计师对整个叙事情境构建叙事符号。利用符号语言传递信息是数字图形设计的主要任务,也是信息传递最普遍的方式。辛追墓投影在视觉上不仅还原了辛追入殡的场景,更让观众在空间上获得沉浸式体验,场面宏伟壮观、色彩绚丽,在视觉符号上利用汉代经典图形纹样,为3D投影的叙事情节创造一个时间节点,通过辛追墓的3D视觉变化,使各元素之间的视觉呈现较强的流动感,营造深浅有度的空间感。叙事的情节性体现在全程采用数字的动态图像,比如从辛追夫人的彩绘漆棺开始就对整个事件开始了叙述:奔放的彩绘和空灵神圣的音乐搭配彩绘漆棺中飘逸的云气纹,云气纹中“仙人降豹”“怪神操蛇”“巨鸟衔鱼”“仙人弹奏”等数十组110多个神怪图案在3D投影的技术下活灵活现,最后的天界里,仙鹤与神龙在祥云中飞翔,太阳慢慢升起,音乐也随之变化,气势宏大,最终完成升天。
在博物馆中,数字图像叙事采用视觉语素使观众接受多层次的视觉体验,使单一的、被动的躯体感觉升级为多层次的、丰富的肢体感触。从人文内涵的角度看,数字图像叙事带来的记忆深刻程度远超文本叙事,观众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记忆,在与其他观众的交流沟通中能够切身表达体会与感受,回味展览内容。这种叙事情境与表达方式,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
三、数字图像叙事在博物馆中的设计策略
(一)互文性策略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法国著名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提出的概念,该理论受俄国著名文论家艾略特、巴赫金等人的影响。图像叙事具有和文字相转换、互补的特性,在图像叙事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技术使图像叙事的表现方式更多样,文本与图像、图形、符号之间的转换更加多层次、多元化。完整的图像叙事设计由文本、图像、图形、符号构成,借用文本叙事编写设计脚本、梳理叙事结构,并与图像元素对应设计动作落点,有利于优化图像叙事工作的条理。这种互文特性使文本乃至符号、几何形参与图像叙事表达,与画面图像组合,通过画面视觉流程的设计互相补充,弥补彼此的叙事弱点,丰厚叙事内容。
在科技与信息技术成熟运用于艺术与设计领域之前,国内博物馆的展览宣传主要通过纸媒传播等方式。如今,随着全媒体时代来临,数字图像叙事在博物馆的展览宣传中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湖南省博物馆在官网与公众号等平台开始采用数字图像叙事的方法向大众传递展览的主要信息。大众从数字图像能直观地感受展览的调性与风格,在某些概念难以用文本抽象表达的时候,数字图像叙事就承担了这项任务。与纯文本的宣传海报相比,数字图像加强了海报的故事性,富有视觉张力,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二)空间性策略
许多叙事研究者对叙事的空间性做了非常多的探讨,主要围绕两种观点:作品具有“空间”形态特点,或借用“空间”一词的象征意义。美国叙事研究者斯宾瑟(Michael Spencer)认为,应该寻找一种确切的方法去理解叙事作品表现的空间性,以及作品描述的空间与其他结构成分的关系。展品本身不会说话,只有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展览动线营造一个叙事性空间。通过数字图像的呈现引发人们的兴趣,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带动人们自主学习,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湖南省博物馆辛追墓3D投影的设计完美呈现了空间上的叙事性,观众首先通过一个个走廊和展厅了解汉代墓葬的出土物,包括生活用具、食物、衣物以及对汉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最终按照动线来到辛追墓的3D投影,其数字图像叙事并不是单纯依靠平面,而是充分利用空间设计,使整个数字图像叙事更加完整,更引人注目。
美国电影制作人斯蒂芬·阿普康(Stephen Apkon)表示,经典好莱坞电影倡导连续性剪辑的理念,利用观众几乎察觉不到的方式将各种元素搭配起来,将完全无关的片段之间建立联系。这种蒙太奇式的电影剪辑手法,也能在数字图像叙事的空间策略上有所体现。例如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策划设计个展“Atenregin”,这个展览重塑了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设计的圆形大厅,将它设计成一个充满变化的、由人工灯光和自然照明相结合的巨大空间,艺术家选择了适当的现代科技手段和艺术技巧,延续了以往对光线、色彩和空间感知的理解,重新塑造了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中心空间,创造了一个充满梦幻光线的神奇场所,采用空间性的叙事策略,赋予展览作品与空间塑造以故事性。
(三)互动性策略
对叙事的理解源自观众的认知程度,人类通过不断观察、记录、学习构建视觉数据库,动态的视觉增加了人们视觉接收的信息量,这也要求人们的审美符合数字图像叙事的视觉认知,观众能够完整理解数字图像叙事的理念,观众与数字图像叙事的价值观重合度越高,越说明叙事的深刻与成功。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陈列区的互动设计就属于一种触觉上的互动策略,人们参与游戏,对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进行临摹,感受汉代书法之美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帛书中的内容。
数字图像叙事可以使人们在短时间内接收大量的信息,通过对视觉的观察记录反馈给叙事场所,形成人与物之间的视觉互动。这种互动在培养人们审美与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上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最近一期的《Museum Practice》中提到一个与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的合作项目,观光者可以通过谷歌的街景技术在博物馆、艺术馆的走廊中虚拟游玩。项目利用科技的优势将现实与虚拟两个世界合二为一,使文化的传播在充满趣味的互动之中得以实现,在增强互动趣味性的同时也重视人的感受。是否实现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这是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数字图像叙事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应用涵盖了历史、考古、人文等方面,独具特色,但是目前我国数字图像叙事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相信未来的数字图像叙事借由科技发展,将打破时空局限,实现虚拟现实的多感官体验、交互体验等丰富的叙事形式。博物馆的数字图像叙事一边满足人们“看”的需求,一边使故事深入人心,这种文化功能与心理力量是叙事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视觉图像的不断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认知和生活方式。新媒体传播运用视觉手法引導观众的认知倾向,甄别视觉信息,提高视觉审美,这些都成了新时代人们的必备素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各大博物馆逐渐开始重视在设计中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博物馆的宣传、展品的陈列慢慢打破以往单一化和表面化的特征,人文内涵与叙事处理的设计部分越来越多。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马王堆帛画文化DNA的视觉化叙事形态研究”(项目编号:XSP21YBC29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罗红,1969年4月生,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学士,设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为视觉设计与文化创意。
殷雪嘉,1997年12月生,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学士,设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为视觉设计与文化创意。
参考文献
[1](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2]魏先华.王韬文言小说图像叙事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3](美)斯蒂芬·阿普康.影像叙事的力量[M].马瑞雪,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24.
[4]王正林.数字出版物的动态图像叙事策略[J].青年记者,2018(32):8-9.
[5]沈冠东.数字图像叙事设计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16(4):41-45.
[6]张萌,王凯雯.动态海报的图像叙事设计研究[J].艺术教育,2020(9):203-206.
[7]李克,秦朝森.艺术设计模式创新分析[J].齐鲁艺苑,2010(3):28-31.
[8]王克祥.数字展示设计中的图像叙事研究[J].艺术科技,2017(8):48.
[9]周伟业.视觉艺术传播图像化历程及反思[J].现代传播,2014(7):76-79.
[10]康修机,田少熙.数字图形的造型语言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1):136-138.
[11]付莎莎,潘红莲.图像时代视觉图像生态化设计道路[J].包装工程,2014(22):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