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强监管时代稳与进

2021-12-09 23:22章钒
产城 2021年11期
关键词:规范监管医疗

章钒

互联网医疗从来都不是简单地把医疗服务搬到网上,其是一个系统重塑的过程,有新场景、新模式与新要求,随着强监管时代的到来,这个本就有着特殊属性的行业将继续“在创新中规范、在规范中创新”。正如该领域从业者所认同的,“谁也不知道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终极答案是什么?在哪里?但眼下已然明晰的是,趋严的监管将让整个行业发展得更规范,走得更远。”

“厚冰渐融”聚焦规范

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政策进展一直非常明晰,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清晰地表明了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鼓励和支持。而自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以来,“互联网+医疗健康”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首次对其提出“促进规范发展”。

医疗行业并不缺乏资本的注入,互联网医疗作为大健康产业的入口更是受到众多资本的青睐。多年来资本一直对该领域保持大水漫灌的态势,围绕医疗产业搭建基础设施,夯实医疗服务的硬实力,政策的厚冰渐融确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敏锐者已经察觉,政策带来的诸般利好其实从未脱离对“规范”的严苛要求。

数年前,医疗行业“入网”“上云”一度引来欢呼阵阵,人们渴盼插上互联网羽翼的医疗行业能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各种新业态、新服务的出现也着实让世人受益,但基层远程医疗形同虚设、非法网络问诊、远程问诊违规销售处方药等种种乱象的出现最终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互联网医疗持保留态度,静待其下一步发展。此时,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下称《细则》),7章41个条款涵盖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质量安全监管、监管责任等多个方面,厘清了原本模糊、混淆的互联网医疗概念,划清了医疗、医药和AI技术服务间的边界,为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互联网医疗至此回归“提供严肃医疗服务”的定位。

医疗本身即是一个强监管、高门槛的行业,并不会因互联网技术的加持而有所改变。或者说,医疗行业的特殊属性,让其所有变化与发展都不能触碰、伤及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即便将场景搬至互联网,仍不能任由创业者漫无边际地创新。因此,发展良久的互联网医疗领域目前有三类主流业态,“专注严肃医疗服务的综合型数字医疗平台,典型代表为微医和好大夫在线等;以线上药品零售为主的医药电商平台,典型代表为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等;提供AI诊疗、聚焦轻问诊的在线咨询平台,典型代表为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等”。《细则》的发布将使互联网医疗行业短期内因种种调整与适应而导致发展减缓,上述三類业态都将有所应对及变化,但从长远来看,其对进一步推动我国互联网医疗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乃至以数字化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维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精耕细作”永不过时

目前的数据显示,我国已有1600家互联网医院,有7700余家二级以上的医院提供线上服务,20%的医生已经在线上平台开展线上服务,他们不仅在互联网平台上接受问诊咨询,更深入到对疾病的全流程管理,实现为患者的最终结果负责。新兴技术开始深入赋能医疗健康服务,智能设备、数字疗法层出不穷。各地医疗机构正充分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开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建立覆盖线上咨询、预约挂号、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在线缴费、在线复诊、检查检验预约、用药指导、药品配送、患者管理等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我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2021年预计达635.5亿元,预计2024年达839.6亿元。在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院用户平台选择主要因素调查中,对专家资源和疾病恢复的考量是占比较大的选择因素,均接近50%,这意味着互联网医疗在为用户构建了维度更多的数字健康画像之后,具备了为用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当《细则》划下了互联网医疗“医归医、药归药、技术归技术”的新边界,医疗行业互联网化的脚步并不会因监管的趋严而停滞,该领域的大部分企业都表达了对强监管时代的接受与适应,“这些要求的实操性很强,行业都可以很快做起来。”对于前期技术积累到位、运营经验丰富,且具有完善合规体系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或企业而言,强监管时代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进一步探索合适的盈利模式,改变此前大多数平台未盈利的窘境,二是敏锐抓住可能的并购机会,大浪淘沙之下,一些实力不足、精力不济、业务不规范的互联网医疗企业要么将退出市场要么将寻求合作补齐自身医疗基础设施的不足,强者恒强局面有望出现,换言之,互联网医疗赛道上的玩家们反而减轻了对此前种种不确定性的顾虑,可以在明确的边界内尽兴发挥了,“数字医疗应当愈发走向纵深的严肃医疗,成为分担医疗供需倒挂改革重担的健康管护组织;医药电商应当专注于提升医药供应链的效率和可及性;轻问诊可以为轻症患者及健康者提供补充性的咨询服务。”

和其他被“互联网+”赋能的领域一样,互联网医疗行业也充满了规则变动时期的纷争与博弈,不过,“精耕细作”已成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新共识。有观点指出,解析《细则》要求、对标监管条件之后,“更多的实体医院将从实际出发、从服务出发思考建设互联网医院的必要性和运营互联网医院的方向性,更多的与第三方平台合作互取所长,继而促使互联网医院的服务真正落在实处,形成良性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规范监管医疗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监管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