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岭云英岩型钨矿矿山水文地质特征浅析

2021-12-09 18:24徐浩
西部资源 2021年2期
关键词:钨矿矿坑涌水量

徐浩

摘要:矿区位于广东省翁源县城325°方向,直距约21km处的红岭村附近。地势总体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最高海拔标高+590m,位于矿区北部东鹊山山脊。矿区内出露的岩性为第四系含砾粉质黏土和燕山三期(γ52(3))花岗岩。本区无主要含水层。矿坑涌水量预测范围为地质详查区(614线~626线);预测对象为云英岩型钨矿体。根据矿体赋存形态、规模等因素,云英岩型钨矿体宜采用露天开采。矿区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关键词:钨矿;广东省翁源县

1.礦区概况

矿区位于广东省翁源县城325°方向,直距约21km处的红岭村附近。行政上隶属翁源县江尾镇管辖。矿区位于红岭钨矿采矿证范围内,地理坐标:东经113°57′34″~113°58′35″、北纬24°27′15″~24°29′19″,采矿证核定矿区范围面积3.483km2。红岭钨矿的采矿证范围内的614线—626线(详查区范围),面积约0.62km2(图1)

矿区地形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西侧有河流阶地,微地貌单元较多。地势总体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最高海拔标高+590m,位于矿区北部东鹊山山脊。最低海拔标高+300m,位于矿区北西侧蒲竹坝河,最大相对高差约300m。矿区所在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3℃;平均年雨量为1731.0mm,年最大降雨量2156.2mm,年最小降雨量1116.4mm;春末夏初雨量集中,4月~8月总雨量1189.4mm,占全年总雨量68.7%,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期,头年11月~次年1月雨量最少,为133.2mm,占全年降水量的7.7%。矿区属于北江流域上游。区内及外围的水体有蒲竹坝河及东昌河。

2.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2.1矿区含水层、隔水层

矿区内出露的岩性为第四系(Q)含砾粉质黏土和燕山三期(γ52(3))花岗岩。本区无主要含水层。区内地层与花岗岩各风化带的含水性、隔水性及水文地质特征如下:

(1)第四系(Q)岩性为含砾粉质黏土。未形成有效含水层。

(2)燕山三期(γ52(3))花岗岩,按照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中风化花岗岩、微风化花岗岩。

①全风化花岗岩,根据渗水试验,渗透系数为2.64×10-3~4.67×10-3cm/s,属中等透水。

②强风化花岗岩,全区均有分布;节理、裂隙较发育,风化裂隙发育;属弱透水层。

③中风化花岗岩,全区均有分布;节理、裂隙稍发育;据钻孔压水试验、注水试验,岩石渗透系数为2.18×10-5~ 6.17×10-5cm/s,属弱透水层。

④微风化花岗岩,矿体及围岩均赋存于该地层中,根据钻孔压水试验,岩石渗透系数为1.03×10-6~5.76×10-6cm/s,属微透水,相对隔水。

综上所述,本区第四系山间沉积物及废石零星分布于多处低洼地带,没有形成有意义的含水层。下伏的花岗岩

渗透系数一般<10-5cm/s,属隔水层,故本区不存在主要含水层。

2.2地下水类型

本区地形切割较强,利于地表径流和排泄,第四系沉积物一般不含水,地下水分散贮存于花岗岩裂隙中,属典型的断裂—裂隙水。根据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①松散岩类孔隙水,②块状基岩裂隙水,③构造断裂水。

2.2.1松散岩类孔隙水

赋存于第四系残坡积层、冲洪积层中,分布于详查区牛屎坜溪及东昌河两侧。岩性为含砾粉质黏土;为透水层,结构松散,富水性弱,水量贫乏。该层厚度约1.0m~2.0m,最厚3.0m。分布范围少,厚度小,未形成有效含水层。

2.2.2块状基岩裂隙水

(1)浅部风化带网状裂隙水:赋存于全风化、强风化花岗岩裂隙中。风化带厚10m~30m,风化裂隙极发育,岩石呈松散状、砂状,地下水有一定的侧向活动力。风化裂隙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主要是向地表径流排泄,其次是通过基岩裂隙向深部矿坑排泄。丰水期在详查区北部和南部可见大量山间溪水,均出露于此带,流量小,一般<0.002m3/s。

(2)深部构造裂隙水:储存在中风化、微风化花岗岩部分裂隙中。岩层厚度较大。中风化花岗岩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完整性稍差,连通性稍好。微风化花岗岩节理、裂隙不发育,裂隙率仅0.1%~0.3%,大部分为高倾角封闭裂隙,充填石英脉、硅化带,一般呈闭合状态。经坑道调查,大部分裂隙充填石英脉,干燥,未见滴水。裂隙连通性差,经坑道揭露疏干后呈干燥状态,表现为被氧化,呈黄褐色。且基岩裂隙水具有规模小、数量多、分布不均匀、静储量少、水平联通性差以及垂直传导快的特征。详查区地下水位埋深为49m~184m,水位标高+250m~+450m。据钻孔水文地质试验,中风化花岗岩渗透系数为2.18×10-5~6.17×10-5cm/s,微风化花岗岩渗透系数1.03×10-6~5.76×10-6cm/s。据水质分析结果,地下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Ca型和HCO3-Ca型。基岩裂隙水的赋存、运移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①在多组裂隙交汇处及断裂附近的次生裂隙中,形成近于垂直展布的管状含水段。在坑道中表现为潮湿—滴水状,弱透水。

②仅有一组裂隙,但裂隙较发育,裂隙在滴水,弱透水。

2.2.3构造断裂水

构造断裂水储存于成矿后断裂中,单纯的成矿期或成矿前断裂不含水。矿区断裂经历次构造叠加,性质一般为压扭性断裂,充填致密石英脉,呈闭合状态,不含水,坑道中无滴水现象;部分断裂,局部开口,裂隙中潮湿—滴水,弱透水。成矿后断裂经历次构造叠加,断裂中角砾较发育,主要充填石英脉、硅化带,破碎花岗岩,少量高岭土及黏土等;局部开口,为不均匀的弱含水断裂,在坑道中表现为潮湿—滴水状。

矿区构造断裂水强度较基岩裂隙水稍大,在坑道系统中揭露规模远小于后者,故对矿坑充水影响反不如后者。

2.3矿区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矿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降水补给,储存于基岩风化带中,在地形或地层适宜地段大部分以泉或散流的形式排泄,具有就地补给就地排泄的特点。其次是沿裂隙通道下渗向深部矿坑排泄。

本区地下水径流方向,总体呈自北向南,与地表水流向一致,局部受地形影响有所变化。

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①在沟谷中以散流、泉的形式排泄,为主要排泄途径;②以坑道水的形式排出,补给地表水,其排泄量受降水量控制明显,雨季流量大,枯季流量减小。

2.4地表水对矿床充水影响

据调查,地表水对矿坑充水无补给或补给小。对矿床充水有影响的地表水主要为东昌河和猴坑水。

①东昌河,自东而西流经矿区中部,最终汇入蒲竹坝河。据矿山技术人员介绍,东昌河与V15、V31有弱水力联系。在本次坑道调查中,V15、V31断裂及周围岩石均呈干燥状态,未见充水现象。故目前为止东昌河对矿坑充水影响小。东昌河位于详查区南侧约50m处,对矿山将来露天开采影响甚小。

②猴坑水,位于矿区北部,为山间季节性溪流,汇水面积约0.5km2;丰水期流量约0.025m3/s,枯水期流量约0.0008m3/s。据矿山技术人员介绍,猴坑水对矿坑充水的影响主要为V28矿脉,猴坑水与V28地表相交,具有弱的水力联系。本次坑道调查中,于V28支巷口布设一监测点,流量约12m3/h~15m3/h。猴坑水位于详查区北部(652勘探线附近),对矿山露采无影响。

3.矿坑涌水量预测

3.1预测范围及对象

矿坑涌水量预测范围为地质详查区(614线~626线);预测对象为云英岩型钨矿体。根据矿体赋存形态、规模等因素,云英岩型钨矿体宜采用露天开采。

3.2充水因素

矿体赋存于(γ52(3))中风化、微风化花岗岩中,矿区无主要含水层。《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岩土渗透性分级,全风化花岗岩渗透系数为2.64×10- 3~ 4.67×10-3cm/s,属中等透水;强风化、中风化花岗岩渗透系数为2.18×10-5~6.17×10-5cm/s,属弱透水;微风化花岗岩渗透系数为1.03×10-6~5.76×10-6cm/s,属微透水,相对隔水。矿区地下水类型有风化裂隙水、基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全风化花岗岩中,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泉、溪流的形式排泄,同时向下补给基岩裂隙水、构造断裂水;在露天开采的条件下,上部全风化、強风化花岗岩被剥离,中风化、微风化花岗岩赋存的基岩裂隙水、构造断裂水不构成矿坑的充水水源。

在详查区范围内,地表水体主要为东昌河,与详查区水力联系弱,不具备向矿坑充水的条件。

区内露天开采矿坑的主要充水水源为大气降水,为直接充水水源;基岩裂隙水和构造断裂水静储量小、连通性差,对矿坑充水影响甚微。

3.3矿坑影响边界的确定

露天开采矿坑影响范围及边界的确定,主要以地表分水岭和截水沟圈定,详查区北部面积较大,拟于北边100m处修建截水沟,以此为界;东边、西边以地质详查区所处微地貌单元的地表分水岭为界,南边以614勘探线为界,总面积697718m2(图2)。

3.4计算方法

采用分析计算预测法矿坑涌水量,如下:

Q=10-3AFρ

式中:Q—矿坑涌水量,m3/d;

A—降雨量,mm/d;

F—露天开采汇水面积,m2;

ρ—地表径流系数,取0.6。

注:ρ值的选取依据:花岗岩地区暴雨径流系数为0.8,按正常降雨量计算可减去0.1~0.2,故ρ(地表径流系数)取0.6。

3.5矿坑涌水量预测

据翁源县气象局资料,平均年雨量为1731.0mm,年最大降雨量2156.2mm,年最小降雨量1116.4mm。年降雨天数平均约为150d,正常降雨量为11.54mm/d、最大年降雨量15.04mm/d、最小年降雨量7.44m/d。根据上述方法预测矿坑涌水量,详见表1。

上表计算的矿坑涌水量是矿山露天开采的最大开采平面进行预测,实际开采时,是分区分阶段开挖,采场工作面的面积远小于最大开采平面面积,因此,计算的矿坑涌水量偏大,实际涌水量远小于预测值。

另外,依据云英岩型钨矿体与目前地下开采坑道的相对位置关系,在露天开采至标高324m(324中段)及以下时,部分地下开采的排水可在露天采坑中一并排出,部分可利用井下矿坑原排水系统排出矿坑涌水。

4.结论

云英岩性钨矿体Ⅰ号矿体和Ⅱ号矿体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上方和下方均有分布,约60%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上方,40%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下方;Ⅲ号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下方。Ⅰ号矿体和Ⅱ号矿体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上方的部分,地形利于自然排水;Ⅰ号矿体和Ⅱ号矿体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下方的部分和Ⅲ号矿体矿坑涌水不能自然排出,需机械抽排。本区无主要含水层。断裂带隔水—弱透水;附近地表水体对地下水影响小;矿坑涌水的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正常情况下,露天矿坑平均涌水量4831.00m3/d,最大涌水量6296.21m3/d,最小涌水量3114.61m3/d,实际开采时,采场工作面的面积远小于最大开采平面面积,另一方面,于采坑周边会修筑截水沟等排水措施,矿坑涌水量远小于预测值。故本矿床在采用露头开采方式的情况下,矿区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猜你喜欢
钨矿矿坑涌水量
访小龙潭煤矿
矿坑
小浪底引黄工程干线1#隧洞涌水量预测
预应力锚固技术在矿坑边坡支护中的实践研究
盐酸-硝酸水浴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钨矿石和钼矿石中的砷
混凝沉淀法处理含铅矿坑涌水
黄石互通浅埋隧道涌水量预测分析
吉林省珲春杨金沟钨矿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模糊数学在预测大孤山铁矿深部涌水量中的应用
三维离散元法在巷道涌水量预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