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
上海柏涛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32
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的上升与房价的上升并驾齐驱,房地产市场愈演愈烈。尤其以一二线城市为典型,收入与房价上涨趋势的不匹配,导致了刚性居住需求的普及与递增。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户型住宅在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微缩生活空间,控制更小的面积段,打造更低的总价,提升客群的购买力。有了房子便等于有了家,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房产往往是中国民生的重要空间载体,许多普通家庭倾尽家财所购买的住宅产品,必然是重中之重的选择。如何在有限的小户型空间内,通过设计的创新,改善民生的居住空间,完善普通购房者的居住体验,甚至享有接近大户型的空间体验与组成,是小户型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设计肩负的民生责任,以设计创造更好的居住品质,承载更多的人民生活梦想[1]。
合理的功能分区,避免空间浪费的同时,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格局,是小户型内部空间划分的关键。空间划分的出发点是满足居住者的生活需求和心理氛围营造,实现小而精致、紧凑而不紧张、动静分离、公共与私密有效区分的合理性划分。结合不同的客户群体,住宅户型产品可以实现空间的多重转换,多元变化的复合型户型产品,是设计优化的提升,也是有效的市场竞争力。例如老年居住者,居家时间较久,基础的功能空间需要建立便捷的联系,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老人的卧室宜设有独立的卫浴空间,同时设置阳光充足的阳台空间设计,增加较多的安逸休闲空间;夫妻的家庭模式,则更侧重于育儿空间的搭建,宜设计与主卧联系却又独立的儿童房间,同时客厅也要兼顾居家与儿童玩乐空间;潮玩的年轻人,则更注重空间的多样性、可变性,满足轰趴、娱乐、视频直播、居家办公等多重身份的转变。厨房的设置可以弱化,更倾向于简餐和西餐的趋势设置;独居空间则更倾向于大起居空间的融合性设计,满足个人多重生活需求的贯通。
空间利用率的提高,可以有效创造更舒适的小户型空间居住体验。针对不同的居住群体而言,对于空间利用率的需求和认知也各不相同。多重的空间选择丰富了小户型内部的居住形式,例如空间的叠加、空间的可变、空间的整合,通过颇具心思的空间小设计提升功能的实用性。例如从硬装和软装层面,通过橱柜、餐桌、床、桌椅、背景墙、收纳、家用电器等必备硬件的功能性整合与叠加,节约硬件占用的空间比例,在较小的空间内通过配件的集约化,实现小中有大的格局。轻硬装,重软装,无疑是极小户型提升空间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同时软装也具有更多的可变性,更能满足客户对于生活的提升与转变需求[2]。
对于建筑内部环境而言,受往往受多因素影响。包括声环境、热环境、光环境、建筑群、城市设计及规划、环境保护、环境利用和创造、建筑文化以及室内外物质因素、精神因素及基地环境的影响。在户内功能设计上,应该根据住户的基本生活需求设计,包括会客区、娱乐休息区、就餐区、炊事区、洗盥区、便溺区、晾晒区、贮藏区,等等。
小户型受到面积段的限制,营造好的居住体验,需要更多的功能创新和设计突破。功能的集约性整合、空间流畅性的疏通、动线清晰的梳理,是功能性创新的前提。小户型经常采用一梯多户的布局,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节地节成本;对于购买客户来说,也是提高了得房率,赢得了更多的户内使用空间。但弊端就是共用的入户空间,导致了流线的交叉与私密感的降低。小高层一梯两户的产品则能在优化得房率的同时,又保证了一梯一户的私密性;对于高层住宅则可以通过增加连廊通道的模式,保证私密性。在功能空间的组合关系上,应充分利用空间关系合理布置,餐室应靠近厨房、起居室、书房等。卫生间应考虑卧室与贮藏的方便。书房应考虑卧室、生活阳台等方便,使小小的室内空间尽可能地得到优化利用。一般内部空间设计可以分为三大模块进行设计,根据空间功能一次为公共圈、劳动圈、个人卧室圈。每一个内部空间功能模块区设计的功能应该大体一致(如下图1所示)[3]。
图1 内部空间功能分区设计参考图
从户内来说,小户型产品如偏好像大户型一样的宽阔客厅,则可以将餐厅、客厅一体化设计,形成南向小宽厅的格局;如需要适应家庭不同阶段的房间数需求,则可以预留可变的墙体,在需要的时候将宽厅进行切分,改造成房间,增加房间数量。而对于新兴的居家办公职业,则可以选择书房客厅餐厅一体化设计,将整个空间流通化,满足线上办公、视频拍摄、直播等需求。LOFT的立体空间,也是一种增加室内可用空间的手段,同样的销售面积下,通过层高的分层利用,打造更多的竖向使用空间。
功能的整合性与新颖性,也是现代社区进步的设计要素。对于小户型的住宅建筑来说,往往其地段和区位缺少相对全面的配套设施。在规划层面,将其纳入先一步的考虑,实现配套的完备性设计,往往对于刚需群体的客户具有更高的吸引力。最基本的物业需求以外,结合社区的定位和生活的更新,增加快递代收、养老服务设施、共享书房、家政洗衣的需求配套。也可以利用现有的物业管理用房,实现更多的文化和运动功能的转变。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增加房屋进深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节约室内用地面积[4]。
集约性的创新,是指根据小户型住宅客户的需求与差异化,在同一个小区内,满足更多客户群体的需求。如在规划层面,将小户型的面积段更加细化,60m2以下、60~80m2、80~100m2的不同面积段户型,针对景观、朝向、配套等进行不同的资源分配。通过住区功能的集合,提升小户型的灵活度与资源集约化,增加小户型产品对于新一代居住人群的吸引力。较低的门槛、较好的价格优势,满足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赋予小户型住区更加便利、丰富的居住品质。面积段小了,生活却丰富了。如在洁污分区设计中,可以将厨房、卫生间等集中布置,实现污区与洁区的分区。
优化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需要建立在提升空间利用率和空间合理性的基础上,资源优化与布局协调和谐共生。如高层户型按照两梯四户以上来设计,则需要保证内天井的进深,综合考虑建筑采光、通风条件,减少公摊面积,提高室内空间利用率。针对室内的空间,可以采取更多的软性分割模式,利用新材料新设计,创新性的结合功能需求改善室内的空间格局。减少实际墙体,运用更加通透的可移动、可变化、可折叠的室内构件,提升空间布局的紧凑性与使用性,打造更多虚化的室内空间界定,既能实现功能分区,也保证了空间的开阔与完整性。沙发、背景墙、柜子、桌椅都可以是家居一体化的设计,最大化的整合空间资源,化零为整,在有限的居住空间内打造出无限的居住体验[5]。
借用色彩规律,在视觉上打造小空间内的大尺度,是小户型空间设计的重要手段。通过色系、色温、色度的选择与细分,依据主色调的选定,结合主次功能,为每一重空间赋予相近的色彩体系,从视觉上营造更舒适的空间感受。和谐统一的空间色彩,通过层次感和一致性,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延伸感,拓展了整个空间的视觉尺度。暖色调更适合居家生活,而冷色调则更适合寂静简约,中性色调则与冷、暖色调搭配均可。相近的色彩相较于对比色彩,更能彰显室内空间的协调性,在心理和视觉上,为小户型塑造更加开阔的空间尺度。
激发空间的活力度,实现更多重的空间可能性,是小户型设计区别于大尺度空间的独到之处,也是设计面临的难点和突破点,往往是设计师能否实现住宅设计突破的关键。复合型的多功能空间,通过巧妙的设计结合,将设计的精细化融入生活实用,独辟蹊径的提升居住空间内的多元化。例如阳台可以是晾晒、绿植、洗衣、收纳、消杀一体的综合性集约空间。而客厅与餐厅也可以改装成聚会办公的一体化场所[6]。
在小户型市场需求性的背景下,从用户角度考虑,以设计创新和生活创新为出发点,精准把控小户型设计的发力点和着力点,立足于设计突破与更新,是提升小户型产品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设计源于生活,通过创新型的小户型住宅设计,满足和改善更多群体的居住和生活需求;设计改变生活,通过更精细化的住宅空间把握、资源配置的更新,呈现更多更好的居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