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锁勤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1]。对此,我国若要在国际上稳脚跟,就要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而这往往就需要我国拥有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储备人才。之所以这样说,其原因主要在于:专业技术人员不仅是促使我国走向高端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对推动我国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要想保证人才的专业性与质量,高等职业院校务必须要创新对人才的塑造,尤其是机械类技术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2]。
高职学校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缺失,势必将导致高职院校不能根据学生兴趣或者是学生潜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此外,虽然为了实现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并应用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但因受到外界大部分因素的影响,当前报考机械类专业人数较少,再加上很多高职学校都没有筛选过机械类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不管学生是否具备机械类专业潜质,是否对机械类专业感兴趣,学校在学生培养上一直都采用的是统一的教学方法,严重缺乏培养重点,甚至没有做到因材施教[3]。这一问题若不得到解决,其势必将影响到最终的人才培养效果,而且会让本就喜欢机械类专业学习的学生失去对其学习的兴趣。
虽然当前高职学校在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培训体系与明确的培训目标。但到底要采用怎样的方式培养才能符合企业实际岗位的需求,高职学校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规划,不仅没有具体的培养目标,而且创新能力培养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对形式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内容。主要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的高职学校在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上都是为创新而创新,根本没有长期的持续课程和实践资源支持。培养中没有重视对象前期积累,总希望跟着一时需求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活动。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创新上都是以自己主观意愿为主确定培养目标,根本没有在意学生特点,最终导致实际培养效果远不如预期目标。
由上述可知,机械类行业的高速发展让我国各大高职学校纷纷开设了机械类专业课程。基于实际教学情况我们可知,该专业人才培养极为迫切。然而,传统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显然已不适用于当前学生发展。对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创新。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所谓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主要指的是先根据兴趣潜质选择对象,然后应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完成人才培养。首先,构建一套完善且可行的选拔机制,以学生兴趣、专业潜力与态度这3个方面为考核标准,选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进而在提高人才专业度的同时,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因高职培养出的人才大都从事的是微观领域的局部创建活动,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教师需要结合企业一线技术岗位,凸显出人才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与此同时,需要注重人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因高职学校教学通常有着时间限制,所以,在人才培养上,为创新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必须重视课余时间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学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产品设计以及工程图绘制等。这样不仅可实现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人才培养上不浪费时间。
在实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上,高职学校首先需要做的是为学生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需要包含两大内容,分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学科。与此同时,知识体系需要从过去的封闭式教学方法转变为现阶段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在实验课的设计上,需要适当添加一些具有设计性的项目,减少一些需要验证或者是演示的项目。只有那样才可以锻炼人才的综合能力。另外,让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得塑造。然后,必须以宽基本与细分人才培养为立足点,对课程设置开展提升。必要的情况下,还可通过课程种类的增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方式是开展机械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思路,并对高职教育制度改革进行分析。其次,不仅需要考虑传统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学习,而且需要构建一个全新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可选择具有针对性特征的项目式教学法。对于科研项目而言,其可选择服务于生产实际的项目,并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部分重点突出,让学生在机械类专业的学习上能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社会变化。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机械类领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部分。目前,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上高职学校仍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得到解决,其势必将影响到学生今后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上,教师必须注重培养方式的创新,具体可从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等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