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院所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2021-12-09 05:48:37张亚林王文魁吴冬梅程思贤师勇强马小艳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

张亚林,王文魁,吴冬梅,程思贤,师勇强,马小艳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 安阳 455000)

知识产权作为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运用,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打造知识产权强国。鉴于此,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将是推动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助力[1]。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管理,这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通过引导农业科研院所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对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及促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

近年来,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在不断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也在整体提高。然而,中国农业知识产权转化水平还有待提升,成功进行产业化的知识产权数量也不多,大量的科技成果被闲置,导致科技支撑农业生产力度不足,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国际竞争力[3]。当下,中国农业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有以农业科技作为支撑,才能补齐农业生产的短板。因此,深入分析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路径[4],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至关重要。

1 农业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及产业化现状

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脑力劳动的财产权和精神权,凝结着农业科技人员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等商品属性。科技成果这一商品属性决定了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路径[5]。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发展是将农业知识产权从创造研发到转化推广的过程,是通过规模化的商品生产、销售、推广、应用,将农业科技成果以知识形式转化为具有现实生产力的科技经济社会活动,此过程的关键是市场化运用[4]。

农业知识产权不仅具有知识产权的一般性特征,还具有一些特有属性,如生物特性、广泛性、自然风险性、不易保护等[6]。由于农业知识产权自身的特有属性,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收益周期长、交易额度较低、风险性高、社会公益性突出等特点[7]。根据知识产权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农业知识产权分为植物新品种、专利、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商业秘密以及科技著作权等。

1.1 植物新品种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随着品种审定制度不断改革完善,育种主体已由科研院所为主发展为科研院所、企业及个人多元化格局。近年来,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加速了品种审定周期,一定程度上造成“品种井喷”现象[8]。除作物杂交品种外,常规品种一旦进入市场,就很容易被农民繁种留存,导致品种权保护力度很小,加上品种替代性较强,很难在市场中产生大额的知识产权交易,品种权转让交易的连续性不强,造成育种家品种成果转化不顺畅,科研院所品种成果闲置问题不容小觑。针对植物新品种成果的研发保护,科研院所应发挥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将重点转移到育种材料、高代品系的创制保护上来,并注重与市场接轨,把市场需求和农民喜爱程度作为培育新品种的首要目标[9]。

1.2 专利

专利是对发明人授予的一种专有权利。目前,专利的产业化发展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转化”的问题。通过检索分析 1985 年 1 月 1 日至 2019 年 5 月 30 日中国 农 业 科学院申请的专利,发现有效专利6 025 件、无效专利4 918 件、审中专利 4 679 件[10]。无效专利中有超过50%的专利因未缴纳年费而失效,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许多专利仅仅是为了满足项目结题验收、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硬性要求而申请,一旦获得授权即完成了使命,从未考虑过后期转化应用事宜;其二,专利本身缺乏实用价值,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转化应用可能性很小。

1.3 商标

商标是指在交易过程中指明某些商品和服务与商标所有人之间存在关联的任何标记、标志或名称,俗称“牌子”。商标用于识别商品和服务,将其与其他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开来,并指明其来源或起源,从而引导和影响消费者的决定。商标在树立商业信誉和品牌形象上起着重要作用,蕴含着很高的市场经济价值[11]。因此,企业管理者往往能够重视商标这一作用,给产品拟定一个好名称,提升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占领市场份额。目前,科研院所对商标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应积极加强以科研院所单位名称、科技成果等内容为主体的商标注册工作,树立品牌意识,创造出响当当的商标。

2 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2.1 实施农业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

首先,农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加强全过程管理尤为重要,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前景分析、申请保护、评价转让、合同管理、实施量产、推广应用等内容。应以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导向,大力倡导源头创新,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加快实现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12]。其次,科研项目是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载体,应对科研项目实行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包括项目申请立项、实施执行、结题验收、成果中试熟化、示范推广全过程[2]。项目立项时应充分利用专利导航、文献检索等工具对本领域国内外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预测,了解同行的研究进展,有效规避重复研发,降低科研经费浪费的风险;项目执行过程中应跟踪分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动态,查漏补缺,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必要时构建专利池,打造系统防御体系,杜绝知识产权流失;结题验收时应对知识产权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对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积极寻求合作企业,确保以公平合理的价格进行成果转化,维护科研院所的利益。

2.2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建议科研院所成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统筹管理本单位知识产权工作,并设立专项资金,配备专职人员,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技术、管理、法务、市场、营销等知识背景的人才队伍[1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知识产权管理优秀的科研院所,在研究所、职能部门、团队/课题组各层面均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职人员从事知识产权工作。作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指导、服务和管理水平,团队/课题组也应该指定专人负责本团队/课题组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从而建立一支上下联动、管理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队伍。

2.3 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市场是成果转化的最佳途径,企业作为市场最活跃的参与主体,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桥梁纽带的科企融合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研院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推动“研学产”向“产学研”转变的重要途径[14]。强化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促进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度融合,构建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中心,通过转移转化中心建立科研院所品种、专利、商标、技术等知识产权名录,与企业的相关技术需求进行对接,推动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一方面,集成科技成果,搭桥牵线,主动为其寻找对接企业,有效盘活科技成果存量;另一方面,及时掌握企业的技术需求,为科技人员找准研发方向,以需定研,前置科技成果转移节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24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1:34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46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 16:36:16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5期)2014-03-11 16: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