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萍
【摘 要】统编教材从短小、浅显的领袖故事开始,开启对小学生的革命传统启蒙教育。在单篇分散学习的基础上,以“教科书里的毛泽东形象”为主题进行群文阅读式的统整研读,能让散落在教科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资源相互联系、彼此映照,形成有机的资源整体,帮助学生整体建构人物形象,深刻领悟领袖的革命情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革命领袖;革命传统教育;群文阅读
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总计编入了40余篇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课文。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编入了短小、浅显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旨在让学生领略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风采,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由此开启对小学生的革命传统启蒙教育。
毛泽东是谁?他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一位文采飞扬的文学家,也是一个真诚、善良的普通人。毛泽东,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统编教材中编排了不少关于毛主席的课文及阅读资料(见表1)。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统编教材逐步增加了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数量,关于革命领袖毛主席的课文的编排亦符合这一规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单篇分散学习的基础上,到六年级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式的统整研读,让看似散落在教科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资源相互联系、彼此映照,形成有机的资源整体,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整体建构人物形象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要注重选择革命领袖、革命英雄事迹故事,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学习意愿,初步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志向。对于统编教材编排的这些课文,可以“教科书里的毛泽东形象”为主题进行统整研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把握毛主席的人物形象。
(一)时光轴:了解人物生平,感受形象
教材中的课文分别塑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毛泽东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时光轴”,梳理典型事件,把握人物轨迹,结合历史背景,感受领袖形象。
在这条“时光轴”上,课文内容与时代背景一一对应,伟人形象赫然屹立于眼前:他关心百姓,带领战士们挖水井,帮助乡亲们解决吃水难的问题;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还是在内外交困的国家建设初期,他都樂观积极,充满了大无畏精神;他勉励广大共产主义战士“为人民服务”,得知儿子为国牺牲时展现了作为父亲的无限悲痛和作为国家主席的极度理性、广阔胸怀……借助时光轴,毛主席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更加立体、多维,真实可感(如图1)。
学生看着直观的“时光轴”,会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如有学生好奇“1893年出生的毛泽东是怎样走上了革命道路的”“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不再打仗,他还会建立丰功伟绩吗”……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使伟人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趋丰满。
(二)档案袋:补充典型材料,丰富形象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往往记载了特殊年代、特殊情境下的特殊事件和相关人物的特殊言行。小学生受到成长环境、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无法深入地理解文本,在情感体验上难有共鸣。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搜集、整理各类文字、音画资料,制作基于个人体验的“毛主席的档案袋”来拉近时空距离,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人物内涵。
1.通过文字,深入领悟
教学单篇课文时,教师一般都会补充一定的背景资料,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往往是碎片化的印象。基于群文阅读的理念,教师应在学生把握单篇课文背景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融会贯通,深入领悟。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吃水不忘挖井人》和《毛主席在花山》的背景进行比对,发现两者写的都是毛主席在农村的故事——作为领袖,他无比关心、呵护老百姓,得到了大家的爱戴。
2.音画融合,情感熏陶
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纪录片,老战士采访回忆录等能呈现真实的历史,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努力还原历史场景,再引入相关的音频、视频,把抽象的文本具体化,使学生重温战争场景,从而在思想和情感上获得进一步的升华。
二、深刻领悟人物精神
教师可将统编教材中的相关课文统整起来,开展一次以人物为中心的群文阅读,引导学生透过毛主席的笔触和其他人的视角,初步认识和了解毛主席,感受这位文学巨匠、民族旗帜的高尚品格和伟大成就,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精神启迪,将其化为行动法则和价值选择,从而促成革命传统教育的“知行合一”。
(一)关注细节,体会品质
阅读教学的重心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与理解。选编入教材的这些课文,故事生动感人,细节描写也非常精彩——人物的高贵品质往往就在这些细节中一览无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细节描写,甚至关注小小的标点符号。
笔者以“细节凸显品质”为主题,设计了阅读单(如图2),引导学生从这一组文章的细节描写中,体会毛主席高贵的品质。
(二)聚焦核心,升华情感
毛主席是新中国领袖形象的代表。他所展现的各种精神,很多领导人也都具有。所以,教师应聚焦核心精神,引导学生“想开去”,从“一个人”联想到“一群人”,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升华情感。
如《青山处处埋忠骨》和《为人民服务》都源于“牺牲”——亲人的牺牲、战士的牺牲。教师可以抓住“牺牲”,先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充分体会毛主席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国情怀和博大胸襟,再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历史上,还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许多革命领袖也牺牲了亲人,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三)多维讲述,提炼精神
许多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都是写人叙事的记叙文。笔者在组织开展“教科书里的毛泽东形象”群文阅读时,创造“讲好毛泽东故事”的契机,引导学生把提炼人物精神品质的过程说清楚。
要想“讲好毛泽东故事”,学生可从事件参与者的角度概述。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可以瑞金乡亲的口吻,抓住“以前缺水的日子多么艰难”“毛主席带领我们一起挖井”“有了井的日子其乐无穷”,结合课外搜集的背景资料,把故事讲清楚。学生也可从故事阅读者的角度复述,如《青山处处埋忠骨》。学生还可从主角对立者的角度转述,如长征中的系列故事,可以从国民党的角度,以向上级军官汇报的形式来体现艰苦卓绝、乐观向上的长征精神等。
(四)勾连生活,浸润情怀
战火纷飞的年代早已远去,对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增强教材与生活的勾连,从生活实际入手,寻得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一根进入事例而又能回归现实的纽带,让他们感受领袖的精神品质仍然在新时期发扬光大,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材的时代意义。
如学生阅读了《卜算子·咏梅》和《七律·长征》之后,对于诗词中体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了一定的感知。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有人说,毛主席是伟人,所以他才能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我们只是小学生,学习他的诗词,膜拜这种精神就可以了。你们觉得这种说法对吗?”在思维碰撞中,学生就会了解到这种精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一代代传承下去。如此,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学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培养高尚情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统编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指出:“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教学这类课文时,要做到‘文道统一,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 基于此,教师在教学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过程中,要倡导言意兼得,用语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浸润式熏陶。
(一)关注文体,领悟特色
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是革命文化教育的首要内容。教材在选文体裁上突出多样性,关于毛主席的一系列课文也是如此,有议论文《为人民服务》,有诗歌《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更多的则是叙事性文本,通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全方位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品质风貌。
笔者引导学生对其中几篇记叙文进行主题阅读。学生发现,《吃水不忘挖井人》《毛主席在花山》讲述毛主席与群众的日常,体现毛主席对群众的关心和人民对他的爱戴;《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述的是毛主席在得知儿子为国牺牲时作为父亲和作为国家主席这两种角色的纠缠,从中体现其博大的胸怀;《开国大典》刻画的是特殊的历史背景中的毛主席,文中那热爱领袖的真情实感令人热血沸腾。“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特点”,学生结合这些课文,非常形象地领悟了写人类文章选材的真谛。
(二)内化语言,习得表达
除了《卜算子·咏梅》出自“日积月累”,《毛主席在花山》源于“阅读链接”,表1中的其余五篇文章都是精读课文,从教师的角度看是“教阅读”,从学生角度看是“学阅读”。因此,笔者致力于引导学生积累策略、方法或经验,内化课文语言。
如《青山处处埋忠骨》所在的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为人民服务》所在的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进行以“教科书里的毛泽东形象”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时,教师可以把这样的要求贯穿始终。如:“请你认真阅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圈画描写毛主席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句子,就领悟到的人物品质进行批注与分享。”如此,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人物内心,接受情感熏陶。又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非常简短的一年级课文。如果要把这篇课文推荐给六年级同学阅读,需要增加一定的细节描写。请你根据搜集的资料,结合影视作品里的毛主席形象,大胆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尝试把故事写得更加生动感人。”如此,学生内化迁移表达,尝试走进领袖的精神世界。
(三)主题阅读,融通拓展
统编教材中的不少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课后都有“阅读链接”,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学法迁移运用,还可以拓展阅读范围,培养学生阅读此类文章的兴趣。笔者常常通过“1+X”的主题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领袖的革命精神,鼓舞激励学生,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毛主席不仅是革命家,也是文学家。《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的浪漫主义精神一脉相承,借此学生可以诵读更多的毛澤东诗词,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诗词诵读会,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实现文道统一。《为人民服务》是小学阶段难得的议论文,学生在把握其论述特点的基础上,可以拓展阅读毛主席的其他议论文,进一步感受文体特点,把握人物精神内核。
总之,以“教科书里的毛泽东形象”为主题进行群文阅读式的统整研读,能够引导学生对多个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其共性,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情怀,同时运用整合的思维策略进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在立德树人的同时增强比较分析能力与信息整合能力,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先云.谈谈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应注意的问题[J].小学语文,2017(12):14-19.
[2]伍建玲.从儿童立场出发,浸润革命文化教育: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例[J].福建教育,2020(1):31-33.
[3]莫烘霞. 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实施策略:以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为例[J].广西教育,2020(40):61-64.
[4]林任丁.比较与整合:群文阅读的关键: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48-49.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浙江宏达南浔学校31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