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学,王相英,吴 涛
(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因此要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一文件正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此可见国家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视,在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体育运动也为乡村发展贡献“能量”.国计民生、乡村群众健康离不开合理的饮食、科学的锻炼、健康的体育活动方式.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乡村体育是付诸这一战略的行动实践[2].
乡村建设在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平台、大数据的背景下,通过电视、视频、网络直播等各种平台宣传乡村赛事.以浙江省武义县的朱王村为例,2019年曾经在乡村举办过浙江省的“短式”网球锦标赛,这场比赛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3].现如今,各地乡村中的运动场所到处都是参与健身的人群.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乡村体育不仅改变了乡村的经济状况,还带动群众参与体育活动,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常态,即使是在没有专人负责的运动场馆,人们运动后也会自觉锁门、关灯.推动乡村发展、维护乡村建设,已成为乡村振兴中的基本保障.乡村体育的发展呈现出推动乡村旅游建设、提高乡村区域知名度的状态.不仅如此,在如今互联网信息化的时代,绝大多数的参与者利用朋友圈平台向大家分享自己在乡村体育运动中的比赛经验,乡村体育比赛的新闻资讯通过朋友圈与公众号的方式流传开来.通过不断宣传,在人们心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做到对乡村赛事的认可.
在现如今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推动实施下,在促进乡村体育发展期间积极打造乡村良好形象的同时,不仅要在网络大众媒体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还要切实在本质上从各方面对乡村的发展进行提升[4].如在马拉松比赛这一平台上,不仅要展现出马拉松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坚持参与体育的热情,还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的优美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特色旅游品牌项目,从而能够更好地吸引大量的各地区的潜在游客.同时,要适度提升群众素质,帮助群众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会一蹴而就.在乡村马拉松举办期间,应给来自各地区的参与者留下温馨质朴的好印象,这样更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长远、高效、有力发展[5].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的合理规划使乡村区域知名度不断提升,形成城乡一体化整体布局.
虽然我国的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体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对乡村体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参与乡村体育的主体中农民占比少,导致其参与感低;乡村体育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齐全,只是有体育设备,但不够丰富全面[6].
乡村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乡村生产力相对于城市来说较为落后,人们对于家庭经济的收入更加重视,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寥寥可数,远低于城市居民.乡村群众每天进行大量的体力劳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这就是进行了体育锻炼.春播夏管、秋收冬藏已成为他们全年的基本生活状态.在传统思想观念下,乡村群众对体育重视的程度还不够,体育锻炼的意识还不够成熟,乡村群众体育参与普遍缺乏[7].
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发展,农民的幸福指数保持着不断上升的趋势,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地域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城市高于乡村,乡村与城市不平衡.区域性体育发展势必会受当地经济的制约.因此在乡村体育发展方面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我国乡村与城市的体育发展不平衡,甚至相差较大,特别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健身意识、基础场地设施建设、相关经费的支持、专业人才的科学指导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8].
我国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报告显示:城镇中有51.23%的人参与过体育运动,而在乡村参与体育活动的只有28.97%,与城镇差距较大.表1列出了我国城镇与乡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及体育消费的情况,通过数据比较,可看出乡村在各方面均低于城镇.当然,乡村与城镇的人均收入不同,这也是一方面原因[9].乡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明显低于城镇,随着年龄増长,差距不断扩大.
表1 我国城镇与乡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及体育消费对比
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中国在发展进步的转型时期对体育发展带来的必然现象,这一现象在我国乡村体育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体育场馆设施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近75万所,所有场馆的总占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5%,其中参与体育的人72%左右的是来自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然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58%以上人口的广大乡村区域,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在体育场馆这一方面,城镇与乡村的发展就有所差异,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是存在乡村设施不齐全、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9].在乡村体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中虽遇到多种问题,但还是要一步一步进行解决[10].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体育路径及发展方向如图1所示.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11].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符合乡村与农民特点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体育运动中国家健儿的顽强拼搏精神,在乡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例如女排精神,从而进一步加强农民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
图1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体育路径
乡村体育的宣传以及乡村振兴,应该将其与城市旅游的服务项目相融合,充分全面地展示中国城市文化旅游企业项目的多样性和新颖性,来吸引运动爱好者参与,这样还可以对乡村多方面的发展规模不断延展,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推广的同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对乡村体育比赛进行代言,并在赛事期间邀请多家新闻媒体对赛事信息进行全程的分析、追踪与报道[4].通过多样化的转播平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乡村体育赛事进行宣传与推广,目的是在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乡村体育赛事的同时,全力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提高乡村知名度.
在保障人才引进的条件下开展体育的三下乡活动,面向乡村,服务农民,提倡因地制宜,根据乡村的特点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的发掘.依山,在确保比赛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执杖登山比赛,充分做到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传统特色项目;傍水,可以组织划船、划龙舟比赛,以江河为生的农民,划船、划龙舟正是他们擅长的运动项目.通过当地特色运动项目的举办,加上专业体育人才的指导,提高当地知名度的同时吸引外来游客参观,推动乡村振兴,提高乡村经济收入,扩大比赛规模,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爱好者参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要使得我国乡村体育有新的进展、新的突破,必须要广泛地动员各级体育实体研究部门,医疗保健、环境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多角度、多方位对农民体育健身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探索建立健全乡村居民身体锻炼效果的测评与指导体系,并给予相应的运动处方.提倡绿色生态型体育活动,帮助农民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从体育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包括生理、心理上.大力提倡对乡村不同年龄、性别、工作环境的人群的锻炼方法的评价研究,形成不同群体锻炼人员的监控数据;重视运动健身处方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创新农民体育参与到运动项目当中的不同形式.以生态环保的体育活动手段促进乡村发展,提高群众的身体健康状况,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加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契机,提高农民的基本身体素质,满足乡村人口的体育需求,扩展体育健身功能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乡村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组织振兴是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治基础,农村基层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斗堡垒.组织振兴就是要以成千上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组织成员为抓手,与乡村体育部门通力合作,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三治合一”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保证乡村振兴稳步推进[12].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发展乡村体育,推动乡村振兴,体育组织部门要对乡村的体育设施有一个保障,兴建乡村运动设施,这也是发展乡村体育不可缺少的举措,要坚持重点推进、梯度层次的发展.虽然每个乡村都有运动健身器材,但是运动器材过于单一简陋,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可以实行以“乡村为单位发展体育”的形式,体育部门的财政补贴是乡村体育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还可以广泛吸收外界社会的捐赠,吸引外来资源资助基金项目以及团体或个人捐助等,弥补乡村体育设施建设和乡村体育运动项目活动资金的不足.
乡村体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切实结合乡村特点,突出重点,发挥各方面的共同作用,加强乡村体育运动的宣传教育,唤起农村群众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树立自信心,推动乡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