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甘肃省民勤县红崖山水库管理处,甘肃民勤733308)
红崖山水库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重兴镇境内,石羊河最末端,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旅游、养殖和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库,是亚洲第一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1958 年开始建设,经过一期、二期、扩建加固、除险加固及加高扩建,水库设计总库容 1.48 亿 m3,有效库容 9 030 万 m3,调洪库容2 503 万m3,水域面积25 km2。水库枢纽主要由大坝、溢洪道、泄洪闸及输水洞等构成。工程等别为Ⅱ等大型,最大坝高17.1 m,总坝长7.29 km。
红崖山水库主要承担红崖山灌区13 个乡(镇)、2 个国营农林场农田及生态经济林草的灌溉任务,同时肩负着每年向青土湖输送3 180 万m3生态水量的任务。自20 世纪50 年代末建成至今,为确保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上游来水含沙量大,导致水库淤积严重,极大地降低了水库的调蓄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下游红崖山灌区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需求,严重制约了灌区经济的发展。
为了使石羊河流入县境内有限的地表水发挥出最大效益,充分发挥水库对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的地表水的调节作用,极大缓解红崖山灌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供需矛盾,2014 年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被列入国务院确定的“十三五”期间全国172 个重点节水供水水利工程之一,同时也是2016 年开工建设的全国8 个重点水利工程之一。2016 年开工建设,2018 年底完成全部建设内容。通过对库区清淤、大坝加高,结合风沙治理增大水库总库容与调蓄供水量,以增加石羊河下游青土湖生态补水及保障红崖山灌区灌溉用水,促进青土湖地下水位回升,为其恢复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同时,对水库枢纽溢洪道、输水洞及泄洪闸等泄洪输水建筑物改扩建,提高运行能力及安全可靠度,并对库区以南浸没区防护处理。2020 年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通过甘肃省水利厅组织的验收。
红崖山水库是民勤30 万人民的生命线,提升水库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是实现民勤经济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建设红崖山水库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实现红崖山水库开发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措施和必由之路。在水库的防汛、工程管理以及水资源调度工作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是管理好水库、治理好水库的重要基础,通过精准测报,科学分析,可大大提高水库的运行水平。
红崖山水库自建设以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水量的合理分配,给中下游工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效益,水库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水库了解出入库水量情况的准确性,适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水量分配、充分利用水资源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红崖山水库库区及流域范围较大,以往主要利用人工对水库库区内的重点位置进行巡视和观测,不但工作量大,而且各项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差。红崖山水库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将实现水库库区内关键位置、主要进出路口、水库大坝位移、渗流量和大坝浸润线等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实时监控,能够及时将现场的视频监控信息发送回监控中心,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分析、及时处理,从而进一步提升水库的现代化安全管理能力。
红崖山水库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夯实水库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整合已有的系统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技术标准不断更新、提高,对源于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数据资源提出了更高的数据整合、数据共享、数据交换的要求。为了解决不同时期、不同数据库平台的自动化系统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必须进行总体规划,提供数据源统一、数据共享的整体技术设计,使信息化系统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红崖山水库水域面积大,大坝长,建筑物多,要实现精细化管理、网格化管理,仅凭人工管理难度极大,只有全面建立信息化平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远程监控,才能确保管理不留死角,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将一切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止水库带病运行,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水利技术支撑。
红崖山水库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要求硬件设施配套完善,而且要有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团队,二者缺一不可。目前经过红崖山水库的加高扩建,水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雏形业已形成,各项硬件设施已配套,但后续管理必须强力跟进。一是人员培训工作刻不容缓。二是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必须进一步完善。三是信息处理必须及时、科学、精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系统运行正常,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以水利行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县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