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娜
(山东省沂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76400)
湿地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湿地公园作为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截止到2020 年3 月底,全国共建立国家湿地公园901 处(含试点)。
湿地公园相对于其他公园起步较晚,普通民众对于湿地知识或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较少。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湿地资源的大肆掠取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因此如何更好地向大众宣传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方式方法,对于促进保护湿地资源、恢复退化湿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实行)》指出,国家湿地公园应当设置宣教设施,建立和完善解说系统,宣传湿地功能和价值,提高民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例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整体环境统一,不仅有丰富的植物群落和湿地水鸟野禽,还有一套完备的科普宣教体系。科普宣教措施包括中国湿地博物馆、深潭口环保体验中心、周家村科普展示馆、杭州湿地植物园等。
沂水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沂蒙腹地,行政上隶属于山东省沂水县,处于淮河流域沂河干流上,位于沂水县中部,北起沂河沂水县北界(泉庄镇龙骨洞村),经拔山水库,沿沂河南至沂水县南界(许家湖镇园里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5′47.03"~118°36′53.36"、北纬35°39′13"~35°57′50.53"。规划区东西跨度16.86km,南北跨度34.74km,总规划面积为3394 hm2,其中湿地面积约2709.3hm2,湿地率79.83%。
沂水国家湿地公园共划分为5 个功能区,分别是生态保育区、生态恢复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而科普宣教区作为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区,对于推广湿地知识、引导大众爱护湿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沂水国家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项目集中规划于沂水县城区两侧,分为黄家庵村过河桥——赵家诸坞村段和南环路——南王庄村以北段。科普宣教区位于县城南侧和北侧河段,总面积为324.2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9.55%,交通方便,适合开展科普宣教项目。
通过建设沂水特色科普宣教馆和科普长廊,开展以湿地认知、湿地体验和湿地保护为主题的科普宣教活动,对周边社区,学生及游客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民众湿地保护意识。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提出“科普宣教规划以宣传湿地功能价值,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展示本地湿地资源特色河价值,弘扬湿地生态文化为主要目标。[2]”科普宣教的形式主要有2 种:一是设施宣教,主要是建设科普中心,在各功能区设置动植物解说牌、文化长廊、导览牌等。二是媒体宣教,利用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及网站进行宣传。
湿地公园宣教规划是一个寻求人类与湿地和谐发展的过程,需要从生态保护、空间展示、受众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3]。
湿地公园建设了2000m2的科普馆,是一座集办公、宣教及科研实验室于一体的综合楼。科普馆交通便利,毗邻桂花园,是整个科普宣教体系的中心。进入科普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沂水湿地公园五大功能区的介绍,以沙盘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示各个功能区的分布情况,接下来是湿地的建设与恢复展示区,主要展示了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包括沂河彩化一期修复与变化、底泥处置工程、交通桥拆除前后变化、山水库清理网箱前后变化等。再往前是木栈道展示区,主要展示沂水主要湿地景观,有小沂河、撷芳洲、怡心岛等。再往前是湿地深度宣教展示区,主要展示底泥处置原理工作流程。另外还有科普宣教体验区,这一区域主要展示湿地水生动物、植物、鸟类、野生动植物标本等。在其对面是湿地AR 区域,通过三维立体动画模型互动体验的形式,了解湿地知识等。湿地科普馆主要通过设立湿地人画互动、科普AR 互动及湿地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对湿地公园内的动植物资源、湿地生态功能、湿地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
设立潜流湿地水质净化区,主要采用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菖蒲等,浮水植物如槐叶萍、睡莲,以及沉水植物如狐尾藻等建设水生植物综合净化区,使民众更直观地了解潜流湿地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沂水湿地公园内共有鸟类18 目52 科237 种。设计一处观鸟平台非常有必要,既可以方便游客观鸟,又不会对大自然中的鸟类造成干扰。湿地公园中观鸟亭的设计遵循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原则,在鸟类迁徙、繁殖的敏感季节,控制游人规模,减少对鸟类栖息地的干扰。同时,在观鸟亭配置了高倍望远镜,方便游人更好地观察鸟类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迁徙状况。在观鸟亭内设置展示了多种鸟类的图片,对它们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科普宣教区,设置科普文化长廊,沿长廊两侧分别挂上了解说牌,对湿地公园内的鸟类、鱼类、水生植物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游客在长廊休息之余,可以随时学习湿地动植物知识。
湿地公园主要采用公众参与模式,倡导民众参与,有效地提高群众的环境参与意识,激发群众自觉参与湿地公园的管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微博、微信等宣传媒体,对湿地公园的各个方面内容进行宣传报道,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湿地公园在保护珍稀动物和湿地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公园内还为树木佩戴了二维码“身份证”,以图文对照的形式进行详细深入的介绍,而且制作了宣传片、宣传册、宣传折页等宣传材料,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让人们全面了解湿地公园的规划发展现状、湿地相关知识和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
标识系统是湿地公园开展宣教工作最基本的设施,反映了湿地公园的宣教特色和管理水平。标识标牌根据其功能分为管理性标识标牌和解说性标识标牌两大类。设立了关于遵规守纪、规范游客行为、警告旅游安全风险等带有公告性质的标识标牌。在每个功能区都设置导览解说牌,对每个功能区的特点进行综合介绍。此外,还有介绍路线走向、距离、方向等的信息服务标识牌。
为了加强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力度,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草本及水生植物边设置标识牌,注明植物的中文名、学名、科属、主要习性及用途等,丰富居民的湿地知识。在多个主要节点处设置宣传栏,张贴湿地宣传海报。科学的科普解说系统能够帮助游客快速地了解湿地相关知识,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湿地科普进课堂,组织学生进科普馆参观学习,向同学们讲解湿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湿地的建设过程、保护与恢复的措施、淤泥的处理措施、鸟类及动植物的科普知识等。举办“世界湿地日”,每年的2月2 日,世界各地都会举办庆祝活动,以提高人们对湿地价值的认识。2020 年第24 个“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生物多样性:湿地滋润生命”。开展了“清河湖晏,青年志愿”保护母亲河活动,另外,组织湿地摄影大赛、湿地户外写生、湿地夏令营、湿地摄影、湿地放鱼节、爱鸟周、湿地书法展、湿地绘画展等活动。受益人群达到40 万人以上,有效提高了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并给出如下建议:沂水国家湿地公园设置了多种科普措施,取得很大的成功,但科普宣教的形式不够丰富,内容单一,还可以再设置一套完备的解说体系,贯穿整个公园,让游客能能够更好地了解湿地、感受湿地、感受自然生态。室外解说系统,借助电子屏等媒体解说等形式,使游客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增加音频及视频设备数量,不间断地进行视听讲解;适度增加垃圾桶的数量及覆盖面。宣教活动创新性可以更加丰富多样,与人文历史相结合,丰富科普宣教的内容。总之,通过设定多种宣教设施、配备专业解说人员、多媒体宣教等,向公众宣传湿地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