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元素在风景园林中的研究初探

2021-12-08 22:23李宗蓉
现代园艺 2021年19期
关键词:园林景观动物

李宗蓉,李 煜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

中国传统的造园理论一直强调地形(包括水体)、植物、建筑、小品、道路作为造园五大要素,但很少有人在景观要素中列入“动物”这一元素。然而,园林中的动物元素历史悠久,深入各个时期的园林作品中。

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自由与平等是人类向往与追求的两大基本价值,景观设计师所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样契合这两大价值。自由与平等的主客体探索作为地球生态的巨大命题,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阵地。黄翠新[1]在其学位论文《论生态自由》中说到:“自由与自然具有内在的相关性,自然是自由的基石,亦是自由展现的舞台,决定了对自由的研究除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维度,还有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自由的发展,应该是包括自然在内的,人自由也让物自由的可持续的发展。”正是人类在“自然”面前如何“自由”的问题,决定着人类如何改造自然,决定着动物在自然中处于何种状态。古人对自然的顺从敬畏与现代人对自然的强取豪夺都算不上“自由”,因为前者的消极盲目与后者的支配征服只会导致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断裂,最终都处于不自由的状态。而平等在形式上表现为等同的平等或差异的平等[2],人类所经历的刀耕火种或蒸汽时代都没有完全的平等,自然本就是依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总有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强者就要剥削弱者。现代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是建立在有限的国土与资源之上,对自然来说这并非平等,对人类的长远发展来说也不平等。近年来种种自然灾害、生态危机的爆发,正说明我们并没有获得征服自然的自由,自然正在以各种方式教训人类。人类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创设的“第二自然”必须尽量满足实际自然的要求,在本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原则的同时,自然的另一主角——动物这一元素也应融于其中,才能实现最终的生态自由、人类自由。

1 动物元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园林的最初形式“囿”,本就是古代人们为了狩猎、游乐所修建的园林形式,园林的发展始终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古代以狩猎为生,将采集来的多余的动物进行圈养,可以说,园林动物伴随着囿的产生而出现,人与动物的关系和动物与景观的关系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柳宗元在表现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山野严寒时,先道出的是“千山鸟飞绝”的绝迹之景,而后有“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园林景象;韦应物在游览滁州西涧时,先有“独怜幽草涧边生”的点染,再有“上有黄鹂深树鸣”的转承,正是植物元素加上动物元素,才成就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无论是“青草池塘处处蛙”还是“桃花流水鳜鱼肥”,动物在景观中已经互融汇通。动物存在于园林之中,园林因动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显而易见的便是从最初的经济军事价值转变为侧重艺术欣赏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动物从一开始便存在于中国古典园林之中,最早是帝王贵族们为了再现先祖生活方式的一种娱乐形式,由于早期大规模无制度的狩猎破坏大量农田作物,后被改为有范围的活动——田猎,并在后世衍生为更具制度的春搜、夏苗、秋狝、冬狩。《诗经·大雅》载:“王有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这段话展现了周文王在游览时所看到的丰富的动物景观[3],可以说,早期的中国园林,动物景观占有很大地位。到了秦汉时期,动物景观更是直接作为皇家园林的一部分,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其中的射熊馆、鱼鸟观、走马观、犬台观、白鹿观等都是以观赏动物为主的大型景点[4]。《汉书·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随着畜养技术的发展,海外的奇珍异兽也在城内屡见不鲜。除了皇家园林外,私家园林也不乏丰富的动物景观,如汉初茂陵富人袁广汉的私园中:“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奇兽怪禽,委积其间。”西晋时期的石崇金谷园,有“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此外,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黄金时代隋唐,动物景观亦繁盛一时,但令人惋惜的是,随着现代园林的兴起,动物造景艺术在经历了早期的繁盛后逐渐衰落沉寂。

2 动物元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动物元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演变与发展充分展现了动物的娱乐性、可食用性、点景性等价值。中国古典园林中动物元素常常表达为写实或写意的方式,实体动物和虚拟动物(即意向型动物)补充了造园的情趣。

2.1 实体动物

动物本身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与人类存在于天地日月之间,大自然赋予了动物不一样的毛发、鳞甲以及在自然中生存的技能,动物独特的色彩、形体、声音,给景观带来更多的趣味性。唐朝贾至的《白马》:“白马紫连钱,嘶鸣丹阙前。珂自蹀躞,不好下金鞭”;骆宾王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都展现了动物独特的色彩美与姿态美。正是人们对动物独特的审美体验,才有了现代花港观鱼、柳浪闻莺的美丽景色。园林景观中的山石建筑草木等都属于静态景观,除了水体的灵动能创造部分动态美感外,动物的出现才能真正让自然“活”起来,试想自然中如果少了莺歌燕舞会是怎样的死寂。此外,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自创的五禽戏作为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一直流传至今。可见不论在审美还是养生方面,实体动物的存在都至关重要。

2.2 虚拟动物

华夏大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所沉淀下的并不止“茹毛饮血”,古人先祖传承下的也不止口腹之欲,除了实体动物带来的诸多价值,由人类智慧所创造出的无生命体征的虚拟动物也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中国园林的发展经历了由写实到写意的过程,园林中的动物亦出现了写意化的特点[5]。所谓虚拟动物,也就是不存在于自然界的动物,它是古人祈求祥瑞、避免人祸而创造出来的,是将动物的具体形象以寓意的形式表达一特定意义的写意手法[6]。在中国的祭祀文化、图腾文化、宗教文化、神话传说等文化形式的碰撞交融下,出现了龙、凤、貔貅、麒麟、玄武等神兽[7],这些神兽虽不存在于自然界,但其都是以实际动物为前身衍变而来。作为人类最早的一种宗教信仰——图腾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8],其形象表达从具体到抽象,也是当时部落融合的产物。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虚拟动物的应用随处可见,如网师园中的蝙蝠铺地、留园内的蟾蜍铺地、畅园的“松鹤延年”墙饰等都是表达人们对吉祥如意的祈盼。

3 现代景观中动物元素的价值

城市的发展极大地占用了动物的自然空间,同时在城市中应用动物元素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限的空间难以给动物自由的生活场所,城市中的废气污水也给动物造成伤害,人类与动物的“相爱相杀”一直存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古人对动物在色彩、音响、寓意等多方面的美的感叹,而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又何尝不在追寻着这种纯粹和谐的美好,正是动物具有的多方面审美价值,为其在园林中应用奠定了基础[9]。

3.1 美学价值

现代人的审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莫测,除了延续前人对动物原始美的欣赏,现代人还将动物元素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广告宣传、服装设计、舞蹈形式等方面都有动物的身影。在景观设计方面,新兴的风景园林设计思想认为城市中除了专类的动物园之外,现代园林中对动物的引入也有了新的途径,通过声音模拟、形态抽象、夸张或简化,局部添加园林实用功能,创造出新奇、独特且满足居民使用需求的环境空间[10],在对动物形象的应用上有了很大突破,例如现代的卡通动物元素也应用到植物栽植的动物造型中[11],将园林小品与绿化工程结合起来,使得景观更具有趣味性与主题性。

3.2 生态价值

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对环境污染的反应比人类敏感得多,在污染达到人体最高允许浓度前,动物早就表现出“可视性”的被害症状[12]。贻贝是一种常见的双壳贝类,当它们呼吸和摄食时,把双壳张开,只是偶尔闭合一下外壳,但当水质处在污染状态时,它们便双壳紧闭,人们利用贻贝的特性来判断水质是否被污染;常见的蚯蚓可作为监测土壤污染的重要指示动物,土壤中如果出现有毒物质,蚯蚓便会体形卷曲、表面硬化、皱缩、形成若干肿块,严重的甚至死亡;此外,鸟类对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反应迅速,如金丝鸟对一氧化碳极为敏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它们是生态链的重要一环。

3.3 康养价值

现代康养产业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感知生命,景观衍生出的森林康养项目其实也是纯自然的“园艺疗法”,通过静态疗法与动态疗法相结合,使游览者在游玩行进过程中亲身体验动物植物的生生不息。

4 现代景观中动物元素的探索

当下,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热岛效应等消极影响,不仅是对人类自身居住环境的破坏,也是动物们的噩梦。从早期的笼养动物到现在放养式动物园,对动物保护的呼声一直没有停过,但纵观自然,每年都有濒危物种销声匿迹,让生态系统失衡,我们应综合各方面自然元素与人为因素,保留那些现存的以及消失了的记忆。目前,国内景观理论研究者对动物元素的研究比较匮乏[13],动物几乎被归类为动物园以及动物学家的研究范围内,在景观设计运用中很少考虑到,在实际操作方面常见的动物元素大多用于园林小品中。因此,不论是对活体动物还是意向型虚拟动物的保护与应用都迫在眉睫。

4.1 保护与观赏

城市空间层面活体动物可分为家养及野生型动物,由于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几乎不存在野生动物,更多的是家养型的动物。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和区域绿地几大类,每种绿地的动物应用应根据绿地空间范围、实际的景观要素、动物的生理习性等进行安排设计。绿地中除了设置专类动物观赏园外,可以在细节设计上与动物元素进行融合,建立起小范围的和谐生境,再将小串连成大串,形成平衡的生态链。如为昆虫类提供相当面积的花草灌林,为鸟类提供相应的迁徙停留之所,根据不同种类的鱼群布置相当水深的栖息地等。在水景的应用方面,蒋俊敏在其学位论文《动物元素在中国园林水景创造中的应用》中做了详细介绍[14],当然,在与动物元素的融合上,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如在儿童活动空间应选择造型可爱活泼、色彩鲜艳明亮的动物形象;在老年人活动空间,要考虑动物与传统文化元素如京剧戏曲、剪纸贴画等的融合;在运用活体动物时要考虑动物的安全性以及对人的安全性。在城市空间层面,除了景观设计师考虑如何引入动物,最重要的是要增强游客对动物的保护意识,这同样需要在设计上花心思,真正好的设计能激发游览者对环境的共鸣,并让他们了解、认知、保护动物,利用声音模拟、绘画图解、隐蔽观赏等途径引导游客在思想与行为上与动物和谐共生。

4.2 恢复与发展

城市郊区层面,城市外围的绿化对城市至关重要,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在合理规划绿地后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考虑动物的自然生存环境,动物作为自然的第二主角,与人类共生了世世代代,但共生并不等于动物必须被人类踩在脚下。目前,对于很多濒危物种,我们进行就地保护或者异地保护,建立了很多自然保护区,以此实现恢复与共生的目的。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参与其中,为动物设计人工辅助的生境,为之提供必要的栖息地。

5 结语

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丛林的我们,对自然的渴望也愈加强烈。风景园林学的初衷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广义上的自然,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园林学者大多热衷于园林山石、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园林水体等园林要素的研究,而自然的另一位主角——动物,却很少被园林学者所考虑。为了弥补城市发展带来的与自然之间的鸿沟,“第二自然”——园林应运而生。作为风景园林人,我们也应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发挥风景园林在城市中的优势,补强人居环境和城市管理的短板,促进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风景园林设计者除了提升和改善客观物质世界,最重要的还应保留以及传承文化精神,古人赋予鹤情操高洁的寓意,于是有“梅妻鹤子”的故事;将壮志雄心寄托于马,于是有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传颂;将鱼视为激流勇进的动物,于是有了“鱼跃龙门”寄托,动物承载着古人美好的寄托,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的一大特色,等等,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一座山水灵秀、花繁林茂的园林,必会引来禽鸟翔集、蝶返虫鸣,这是自然慷慨的怀抱,是自然不变的法则,我们又怎能独享?

猜你喜欢
园林景观动物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清代园林初探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景观平面图》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