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华,徐桂红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管理处,广东深圳 518000)
城市困难立地是指城市区域环境中,不能满足地带性植被主要物种正常生长所需立地条件的场地空间的总称[1]。其特点是受人为因素干扰强烈,导致地带性植被主要物种适生条件退化。因此,在城市破碎化绿地斑块进行园林利用,不仅能够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改善城市景观视觉效果,而且可以补充和丰富城市生态网络体系[2]。
在我国,建筑以北通常较为荫蔽,以漫射光为主;在建筑高度的1/3 距离以内几乎常年无光,只在午后、傍晚时段各有少量直射光;冬季风大、寒冷[3]。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可选用植物类别相对较少,造成了在建筑物背阴面的景观营造难度较大。现以深圳仙湖植物园正门入口一处景观营造实践为例,从克服场地缺陷、适宜植物种类配置、景观效果搭配等角度,阐述适地适树原则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仙湖植物园是一座具有优美园林景观和丰富科学内涵的风景园林植物园,承担植物基础研究、植物保育、科普教育和旅游休闲等功能。据初步统计,近年来每年入园游客超过300 万人次[4]。
此次景观营造场地为建筑墙面围合之处边角地,处在建筑物北面,近似1/4 扇形,面积约28m2。其位于植物园大门口区域前往验票口的通道右侧,为游客入园必经之地。因此,此处景观面积虽小,但对植物园形象非常重要。场地原有植物为乔、灌、草的经典配置,种植金山葵(Syagrus romanzoffiana)5 株,株高近20 m;粘叶豆(Schizolobium parahyba)1 株,于2018 年受台风侵袭树干折断;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1 株;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Golden Leaves')2 株;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满铺。
受场地金山葵、场地旁建筑物及验票口小叶榕(Ficus tinctoria)荫蔽影响,此处呈现建筑物背阴面特征:以漫射光为主,只在午后、傍晚时段各有少量直射光。按高红娟等[4]介绍的方法实地测量发现,场地郁闭度为0.75~0.91。此外,该场地没有专门的灌溉设施,受验票口硬质铺装影响,也没有排水设施,排水以地面径流为主。
针对场地面积小、人流量大、入口处位置重要的特点,在充分调研场地现状的基础上,对场地植物进行梳理,克服现有缺陷,突出植物园物种收集和研究的特色,呈现植物多样性和新品种展示亮点。
场地受荫蔽所致,四季桂开花效果不好,其余大多数是以黄金榕和沿阶草为主的绿化植物,项目将这些灌木和草本迁移,腾出植物空间,并将残存的粘叶豆树干截断留有2m,消除再次倾倒伤人的安全隐患,同时保留基部作为景观营造的架构和科普载体。在场地四周布设透水暗渠,内置鹅卵石进行透水,并将透水暗渠与场地外排水沟连通。对场地表层土壤开挖,下铺陶粒2~4cm,上面土壤拌腐殖土后回填,并营造微地形,使场地表面里高外低,总体高于旁边硬质铺装地面。通过排水沟及排水层的布设,解决场地排水问题。
在场地边缘,采取手工方式利用园林废弃物原木架设原木围栏(高70~80cm),以界定景观营造范围。用保留的乔木及树桩为景观支撑,灵活成堆放置吸水石10 块(长∶宽=60~90cm∶40~60cm),以分割景观空间。在金山葵树干捆绑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等棕榈科植物干枯花序轴,丰富景观层次。将自然弯曲和分叉的废弃树枝置于场地内部,衔接和充实各景观成分,落实景观组织架构。
根据场地郁闭度高的特点,选用生长习性为耐阴或阴生的植物,结合植物园自身收集的丰富类群,如蕨类、秋海棠、兰科、苔藓等类群植物共27 种(表1)。其中,蕨类植物6 种,秋海棠植物8 种,兰科植物4 种,苔藓5 种。
附生蕨类如巢蕨、骨碎补等主要是捆绑在粘叶豆树桩及原木围栏上,一枯一荣,体现景观返璞归真和回归自然的精髓主题。阴地蕨、欧洲凤尾蕨等是种植在原木围栏底部缝隙处,填充自然绿意,展示植物多样性及生机盎然之态。各类秋海棠则是种植在乔木和吸水石周边,伊丽莎白秋海棠、粉红秋海棠、珊瑚秋海棠等植株较高种类则配置在后排,与原有金山葵组合;云纹秋海棠、银币秋海棠等植物较矮种类则配置在前排,与吸水石和粘叶豆树桩组合。文心兰、蝴蝶兰等绑在干枯花序轴上,形态飘逸的花序轴中“长”出亮眼兰花,让人耳目一新。所用苔藓则为从市场购买的人工培植块状苔藓,以大灰藓、鳞叶藓为主,伴生有卷叶湿地藓、白发藓、小扭叶藓等种类。使用时将块状苔藓附在吸水石和自然树枝表面,营造古朴静逸,小中见大,充满诗意的景观氛围。植物种植完成后,在植物周边及小组团空白处撒一层松鳞覆盖物,利用松鳞原色作为留白,与蕨类的绿色和秋海棠的多色多纹路和谐搭配,同时还能起到避免杂草生长和保存水分的作用。
施工完成后,场地景观在白墙和琉璃瓦的衬托下,整个画面绿意盎然,多样的秋海棠、亮眼的兰科植物、身小顽强的苔藓共生共荣,生机勃勃,原木和棕榈植物花序轴等园林废弃物的巧妙使用,赋予其景观生命,给人以重获新生之感。
景观的绿化管养是作为公共绿地的组成部分进行,没有专类养护,管理仍然相对粗放。浇水是以人工牵引水管方式浇灌,每3d 浇灌1 次。施肥则为每个季度用复合肥溶于水淋施1 次。每月会对植物进行1 次检查,白粉病和炭疽病在秋海棠、兰科植物和蕨类上容易发生,主要喷施嘧菌·百菌清和精甲·咯·嘧菌防治效果较好,且对环境友好。在景观施工2 个月后,附树干和树枝的苔藓呈现明显干枯,附吸水石的苔藓也出现部分干枯,仅有低洼处的苔藓有存活。捆绑的兰科植物在开花后,花序枯萎且留存着叶和根。在节庆或活动时需及时更换苔藓和兰科植物,以保持原有效果。
“适地适树”原则是我国园林景观营造遵循的基本准则,体现了对自然条件及生物学特性的尊重。因此项目建设主要选用的蕨类、秋海棠、兰科植物、苔藓等都表现出了良好的耐阴性或喜阴性,经过后期的养护管理,还未发现有叶片灼伤或长势不良现象。这与该景观位于建筑物北向背阴面和受周边建筑及大树荫蔽有关,且景观旁边是验票通道及空旷广场,空气流动较为顺畅。阴凉通风的环境对景观所用植物比较友好。
附生植物既能够以自然状态附生在树干等附主植物上,作为层间植物与其他植物互相依附形成良好的复层植物群落景观,也可以与山石、水景等相结合,营造别样的景观效果[5]。巢蕨、文心兰等在城市园林古树造景[6]及城市自然花境的营造[7]中也已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次景观营造中,巢蕨、文心兰等附生植物与园林废弃物原木和树枝等搭配,古朴自然,生态环保。同时,这些植物对应用场地自然条件要求不高,应用形式也灵活多变,建议在城市困难立地条件景观营造中加强推广应用。
苔藓植物种类繁多,在园林景观中应用有着其他植物所无法取代的优势。苔藓在光线不足、郁闭度高的林下空间仍然能够生长良好,应用市场潜力巨大。加强苔藓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丰富园林植物群落,完善生态系统,也可以提高景观品质[8]。在此次景观营造中,苔藓植物初期景观效果良好,但随着时间推移,树枝和吸水石上附着的苔藓植物出现存活率不高情况,这可能与苔藓种类选择、种植方式及管养措施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以促进苔藓资源在城市困难立地条件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