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磊
(江苏永联精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张家港 215600)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来源于对“海绵”一词的引用,其理念主要面向于对城市雨水系统工程的完善。当前,中国许多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在遭遇恶劣天气时,城市经济出现严重的内涝,影响雨水的快速排泄。而海绵城市基于生态、水文及相应的雨水系统工程技术,使城市内的市政工程及园林工程犹如海绵一般,能够在强降水天气时极大限度留住雨水,并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这种方式与传统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多有不同,是从新的角度出发,加快雨水流通及循环利用。在确保城市交通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
通过种植树冠浓密、茂盛的树木种植,确保海绵城市中气体的蒸发与蒸散。
考虑到当前城市地表土壤性质,确保土壤疏松、不结块,能有较强的渗透性;可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绿地地面覆盖度;通过定期测评土壤含量及质量,以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土壤的渗透性,保持疏松黏性较强的土壤。
雨水的收集能够起到循环利用的效果。通过种植树木,加强树木根部对于水的吸收与存储,在市政公园可设置地下储水器。如果城市周边有河道,可通过建设、拓展池塘与湖泊,加强城市蓄水能力。
在园林建设过程中,我国传统园林建设以因地制宜作为基本原则,也就是在保证原有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加以应用,因势利导。例如,在城市地势较为低洼处,可以进行改造,搭建小型拦水坝;通过修复城市河道、护坡等,确保城市排水与对雨水的收集,实现城市雨水的合理循环利用。
对降水的储存,通过建设蓄水池来完成,还有一些城市会建造下沉式绿地、湿地、洼地,实现对雨水的储存。
通常降水透过地表下的径流排泄到附近河流中,可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实现对排水的因势利导。例如,在一些地势稍微有起伏的地方,可以形成自然排泄系统;但对于一些地形地势较为低洼的地方,避免挖掘排水沟。
通过加强水体与堤岸透水铺装覆盖工程措施,补充地下水。在城市建设及园林工程上,减少对河流、河道的建设,保留河流、河道的排水区,实现城市水系统的自然循环及对地下水的补充。
城市处于干燥缺水状态时,利用储存的雨水缓解干旱状态,利用城市已搭建好的雨水循环模式,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渗透、蒸发等方式,实现雨水补充与循环使用,缓解城市当前生态环境用水量不足的情况。
基于现有城市发展理念,更新城市发展理念。在传统城市建设过程中,以发展为主,这也导致当下的城市建设问题频发、人们的生活质量差强人意。因此,在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下,当前城市发展要转变原有的传统发展观念,以海绵城市理论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基础,在保证城市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开展市政工程建设。在相应的工程建设过程中,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的城市发展思路,协调城市生态水循环。通过在城市各个部分加强水循环环节,促进城市对水资源的储蓄排泄、净化补偿,帮助城市建立自动水循环系统,从而有效改善城市内涝问题。
3.2.1 遵循整体性原则。海绵城市理念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市政园林建设的整体性出发进行考虑。针对当前影响工程建设的综合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掌控该城市的气候状况,为市政园林“海绵城市”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市政园林工程的整体化发展。
3.2.2 遵循生态发展原则。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要求物质条件转变为对环境绿色发展的需求。“海绵城市”基于生态发展理念得以应用,符合当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开展市政园林工程需结合生态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完善城市水文体系,综合考虑湖泊、水渠等自然条件,确保城市排水系统具备实用性。生态发展原则的落实,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自动循环性,实现降雨时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2.3 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海绵城市”是基于水文地理条件因素进行设计的一种理念,水文条件是影响海绵城市的重要因素。结合不同地区城市气候、降水量的差异性,需根据城市实际开展“海绵城市”在市政园林中的应用建设。综合考察海绵城市建设实际,根据城市降水量确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从而确保该理念下城市园林工程的顺利开展。
首先,在绿地建设上,打造下沉式绿地,实现城市对雨水的渗透,缓解城市内涝现象。原有公路使得地面犹如覆盖了一层薄膜,导致降雨无法通过地表很好地渗透到地下。城市绿地建设不仅可以很好地排放与渗透雨水,而且可以通过植被的绿化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净化空气。将公路隔离带所用的铁栏置换成高度较低的植被隔离带,增加城市绿化率;在公路两旁的人行道上,将普通砖块换为渗水性较好的砖块,实现雨水的渗透;在城市中多建设公园,种植植被,实现大气环境中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市政园林建设上,应通过严格管控绿色植被覆盖率实现绿色城市建设。一要加强对绿色建设用地的审批,减少破坏绿色植被的行为。相关部门要严格把控城市绿地征用申请,确保城市绿地覆盖率,不轻易动用现有的绿色植被覆盖用地。二要根据城市不同建设规划,发展绿色屋顶建设工程。绿色屋顶是将地表的绿色覆盖移植到房屋楼顶上的一种方式。根据城市发展形式及规模,既要确保城市发展,又要实现绿色城市建设。因此,可大力建造绿色屋顶,将高楼大厦的楼顶作为绿色植被的开发地,以此缓解城市植被覆盖率较低的问题。
市政园林工程设计要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分析城市现状,找到海绵城市理念与该城市的结合点,完善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应用中的各个部分与组成。一方面,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绿色地面进行治理。通过加强地面渗透、铺装绿色下渗建设,提高城市防洪防灾能力,改善当前城市降水现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另一方面,加强城市智慧调控,实现城市自主绿色发展。在市政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基于城市基本情况,通过实时监测暴雨及渗水性,分析城市各个部分的积水情况,及时调动城市相关处理,从而实现对城市地表径流量的调控。
①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及互联网系统,统计和实时监控城市各个部分,根据对数据的搜集及调控,分析城市发展情况,并及时做出对策。市政工程建设在合理利用云技术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绿地分布,联系城市绿色环保工程大数据,搭建新型管理模式。②通过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心搭建智慧城市控制平台,反馈城市降雨量、空气湿度、绿地覆盖面积等情况,在后台通过数据分析,确保城市是否处于或即将处于异常状态。③各个城市之间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获取邻近地区实际情况,避免信息不流畅导致城市出现内涝问题。联防机制可以降低出现危险的可能性及损失。对于夏季强降水的城市,更需要建立信息网络平台,监控降水实际情况。④根据当前植被生长情况进行智能灌溉,确保城市绿化质量。智慧城市建设能够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在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有效解决城市当前出现的问题,最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之,在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绿地园林建设用地不足,因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城市内涝、空气质量下降等。尽管在当前城市绿色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但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市政建设需要探索新的城市发展路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来进行城市的建造与改善,恢复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齐步走,对生态城市化与城市景观功能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