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艳,马亚亚,田治国
(常州大学美术设计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地威胁了居民自身的利益。在城市绿地构建中,相对于其他造景要素而言,植物不仅具有净化空气的生态效应,还能利用当地的本土树种,体现特有的文化特色,并具有随时间、气象条件变化而形成多样景观。基于此,本研究以植物生态位理论为依据,研究探讨目前城市植物配置景观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今后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1917 年由格林内尔首先将生态位理论引入生态学,提出空间生态位(Spaceniche),主要强调不同物种的植物在不同区域的划分。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促使人们开始寻求如何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植物景观的营造向着高效、和谐的方向发展,人们也开始思考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和保护环境,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绝大数人们的共识。以生态位为基础的园林植物的配置,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园林的经验;在做生态规划时遵循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也考虑了物种的生态位在园林配置中的重要性,即构成群落的不同树种有不同的生态位。
植物群落是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各种植物体的集合,而“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是群落的核心。这就要求在植物造景中,尽可能使群落内的不同树种在该群落内的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上所占有的生态位不同。因而,可以决定多物种的稳定共存与共赢,从而达到种群间各物种的相对平衡与持续性发展。
目前城市中无论公园或是广场、街道或其他空间,植物配置中采用的植物种类均较少,明显少于适合该地区生长的植物资源。另外,个别空间出现的大面积“草坪热”“模纹风”等现象,其过分追求整体集团化的视觉效果,造成了城市绿化中植物种类不够,乔木树种明显比例不足;绝大多数地区高大乔木的树冠及叶量占有率少,从而造成植物的生态效益显著下降。
园林植物的层次感主要是将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配置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序的搭配格局,或以组团的形式呈现。而不同层次的植物配置在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时,又能增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但是,目前很多城市或地区的植物配置主要存在层次结构相对简单化、固定化等问题,即由乔木、灌木、藤本以及草本植物组合的复合植物群落,被简化成单一的纯林、草坪和灌丛等几种固定模式,并没有合理地根据空间变化与不同作出相应的调整。
树种间的关系主要由不同种类的生态位所决定。物种的生态位有4 种类型,分别是重叠、部分重叠、相切和分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设计者必须熟悉每一种植物本身的生态位,只有生态宽度一致的植物,才可以在同一个植物群落层次中相互替换,并且每种植物的生态位都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植物配置必须符合其生态位,这样才是相对最稳定的配置。而现阶段一些空间特别像居住区、学校、企业单位等空间的绿化植物配置多是“随心所欲”,只考虑单一的美观或者暂时性需求,忽略了其生态位的功能,使其配置错乱。比如,造成生态位重叠的树种混种植在一起(如杨树和榆树),势必影响植物彼此生长的效果,甚至相互影响、相互抑制,出现植物相克的现象。
现阶段植物配置基本习惯性沿用乔、灌、草3 个空间层次的搭配形式,认为只要有高、中、低3 种高度差异的植物便可以搭配在一起。对于具体植物的配置模式,多是简单参照或直接照搬他处的植物配置模式进行套用。例如,在居住区经常见到的“紫叶李+黄杨+地被”模式,或是在道路分车带出现的“紫薇+红叶石楠+地被”模式,亦或者在庭院中惯用的“樱花+八角金盘+草坪”模式,从而使得很多空间的植物配置模式化、雷同化。
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环境,以及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和谐。因而,园林植物按照其生态位原则进行配置,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顶级群落,保证群落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是我们在植物配置时的立足点。为了建造一个和谐而稳定的植物群落,在植物造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利用当地的植物树种,引进一些外来的具有生态功能的树种,彼此合理搭配,从而恢复当地植物景观。当地的乡土树种适应性强、抗性强,是植物配置的优选树种;而对于一些消失的乡土树,种可以重新利用起来,搭配抗性较强的乡土树种,创造新的生态环境,经过融合适应,这种新老乡土树种的配置模式就趋于稳定;这样配置既找到了好的搭配模式,又恢复了原有乡土树种,可谓一举两得。
多物种的复合群落比单一物种构成的单一群落更具有稳定性。因此,在植物造景时,应多建造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的复层群落,少建或不建单一的植物群落。
利用不同树种间协同互生的作用,合理搭配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建造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例如,大面积的草坪,单一树种修剪的模纹花坛等形式,要在一定空间内有选择性使用。在同样的生态空间中,尽量丰富其搭配的植物高度以及植物种类,这样既满足了树冠及叶量占有率的增加,同时也使得不同高度的植物营造出比较丰富的绿化空间,即美观与功能均得到满足。
根据周围的景观特点,在园林造景时更加贴近自然,营造出与自然群落相近的人工群落。在古典园林中,师法自然是设计的灵魂;在园林设计中,最核心的设计理念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这种设计理念也符合植物的合理搭配;在自然界中,很少能看到大面积的草坪,或者单一树种的树林,因为大自然本身就选择最优的配置组合方式,可以模拟并调整。
植物生态位理论在植物造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辩证统一,相互协调。但是,目前绿地建设没有明显的特点,只注重其观赏特性的主观要求,而忽略其生态特性的客观要求,致使一些植物群落不符合其生态位的原则,并违背了植物自然发展的规律,造成自然资源浪费。因此,在构建植物群落时,将乔、灌、草有机结合,根据空间的不同,适时、适度调整配置模式,并使个体与个体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相互协调、互益生存。用自然界中生态位稳定的自然群落,指导建立高效、和谐、融合的人工植物群落,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