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明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党的建设教研部,福建 福州35000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12党的思想引领力,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必备的维系和调适自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以此整合社会力量、引导社会进步乃至推动社会变迁发展的能力。从基本内涵来看,思想引领力既指某一种思想体系或理论体系的引导力,即指隶属关系;更指其内在逻辑体系和精神实质所演绎出来的真理力量,即吸引力和感染力。当我们论及某一具体思想时,它总是外在表现为一种理论形态,往往通过严密的逻辑体系来展示它究竟指什么、有哪些特征、价值意蕴是什么。这表明,价值牵引的动能来自于理论本身。思想体系所折射出来的真理魅力、道义力量、与时俱进的内在品格等,才是促发思想引领力的生成及倍增的最终根源。在这里,思想引领力表现为思想本身所散发出的解释力、整合力、战斗力等等。或者说,正是由于具备了强大的解释力、整合力等,思想引领力才可真正显现。依照上述的逻辑推导,从结构来分析,思想引领力至少可以由建构力、创新力、传播力、解释力、整合力、凝聚力以及战斗力七个要素构成。从上述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建构力决定传播力,创新力决定整合力,解释力决定凝聚力。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衔接、相互弥合、各有侧重,共同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思想引领力的增强。从外在特征分析,思想引领力本身是一种软实力,具备调适性、规约性、导向性、前瞻性等特征。
建构能力是指思想生产能力,整个过程包括形成、发展、成熟、完善以及定型等若干环节。建构能力是表征思想引领力高低或强弱的初始能力和奠基能力。它的意义就在于,能否形成一套思想体系及其是否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引领人类社会运动的进步方向并最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直接决定着思想体系的生命周期,并进一步影响思想引领力的有效发挥。从这个维度上来说,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首先离不开有效的思想建设、先进成熟的思想储备和思想指引。充沛且科学的理论积淀,在衍生出强大的真理魅力的同时,也使得其感召力倍增,而思想引领力的增强皆缘于此。在这里,它们共同指向了思想生产及存续发展中至少两种不可或缺的基本属性,即科学性和价值性。科学性即真理性,是反映事物本质并遵循其发展变化客观规律,且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下具有不可被推翻的特性。就此而言,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2]10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时指出:“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3]83另一方面,价值性即效用性,是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所具有积极的、肯定的满足意义,是指引社会变迁和社会调适的内在动因和标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 原则为根据的”[2]413,“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上述问题作了十分精辟的解释。显然,思想建构的过程是以追求科学性和价值性为主要原则的,在寻求科学性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价值性的问题;价值性的存在则使思想生产不再囿于是非判断的范畴,而是更加强调思想本身的满足效益。两者在各自质的规定性之上达成相互贯通和内在统一,思想建构能力形成的根基也就在于这两种属性的存在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和思想指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00年的光辉历史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的演进过程,展示了一个先进政治组织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强大的理论自信。它是确保党的思想引领力得到充分且可持续性发挥的根本原因和基础性前提。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条件下,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必须植根于新的实践,延展理论视野,深化理论探索,在充分遵循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内在统一的条件下,不断提升思想建构能力,增进广大党员干部以及社会民众的思想感知、思想认同并达成思想自觉。这就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建构的根基,始终坚持把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作为行动指南,提升理论思维,优化思想体系,凝结思想成果,用真理的力量牵引社会。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建构过程秉承且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内蕴着科学性、辩证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等显著特征,在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基础上,深刻诠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牢牢占据道义的制高点而催生出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遵循涵养思想体系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内生机理,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存续和日渐增强必将确定不移。
创新力实质上是指思想再造能力,是一种基于客观环境的变化或形势任务的要求,在汲取和传承原有理论养分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实践进行适应性思想再生产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力的存续和维系是永葆思想鲜活、拒绝思想僵化进而推动实践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对于一个民族和政党来说,其愿景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思想建构的价值在于生产理论、培育理论,那么创新的意义则在于繁荣理论、发展理论。创新力一旦迟滞或迷失,思想体系必将缺失生机和活力,更遑论思想引领力的增强。更为重要的是,它所引致的结果却不完全仅限于思想体系存续本身的范畴,往往对政党的政治统治、社会的政治稳定以及国家的治理成效等均将产生难以预期的影响。世界政党史上反复见证过类似的教训。苏东政治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创新力低迷,墨守成规、思维固化,无法跟随、解释并引导变动的社会实践;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直至酿成政治悲剧。这也说明,执政党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对思想体系的创新,一刻也不能降低对先进思想体系的追求,一刻也不能放松坚持科学思想体系的指导。换句话说,始终保持创新的前瞻性、预见性、主动性及自觉性,恰恰是执政党有效发挥主导价值观的凝聚人心、动员民众功能的重要前提。尤其在异质化、分散化的社会中,执政党要把民众组织成为统一的有机体,更需要凭借和发挥意识形态的价值整合功能。另一方面,创新不能离开实践,否则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是说,创新力的提升和发挥,需要依托和着眼于与之相伴随的、变动不居的社会实践。这一基本逻辑是成立的且应当坚持。我们强调创新力作为其中一个构成要素,当然不是撇开或否定实践而谈创新。相反,鲜活的社会实践对思想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检验和修正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4]797-798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5]26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强大的理论自信,始终如一地重视和提升自身的思想培育和创新能力。无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抑或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秉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我国事业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证明,党的思想引领力的不断提升,源自于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发展,取决于党的思想创新力的维系和增强。一种思想体系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不断推动思想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职责使命。这就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视角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守正出新,进而开辟思想发展的新境界。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鲜活实践,不断推进思想理论创新。因为,社会实践发展本身没有止境,创新必然没有止境。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家治理、实现国家发展,在配给和协调社会资源之时,面对的是超大型的组织结构和超大型的社会结构——无论是政党规模还是人口规模都位居世界第一。因此,社会成员的诉求分化和价值多元均是一定的。执政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广泛的支持与认同,同样需要不断推进思想理论创新,使其最终成果切实关照到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一定意义上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越及时,党的思想理论越能彰显其引领社会的巨大价值。
传播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体系的有效覆盖面和现实影响力。传播力和思想引领力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传播力越强,涉及范围越广,就越能够促进和增强思想引领力的发挥;传播力越弱,涉及范围越窄,将限制和束缚思想引领力的发挥。当思想生产和创新成为一种常态时,思想体系本身是一定要被社会所认知和接受的。否则,它将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尤其是那些先进的、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科学思想,更需要被广为传播和广泛普及。这说明,绝不能忽视思想传播这个基本环节,不能缺少理论武装这一基本过程。它关系到思想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所以,从这个意义来看,传播力应当指的是党的先进思想以科学方式得以宣传、展示,影响和感染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他们所熟知和认同,直至促使他们实现内化的一种能力。说到底,它是一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所反映出来的能力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系社会化的能力,即经过动员、宣传而使社会民众从不知晓到知晓的能力。在我们看来,传播力的形成、扩大乃至强化至少需要具备三方面的要素:(1)思想体系本身的科学性;(2)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的有效性;(3)对多样化负面思潮消解的预见和抵制。在上述三方面要素当中,思想体系的真理性或科学性必须是先在的、决定性的,前文已作过论证。而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的有效性则是传播力强弱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思想理论武装的问题。“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9。“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布到工人群众中去”[3]31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表明,思想传播不仅是一项重要任务,而且还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十分重视传播力的建构和培养。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生命线”的重要论断。思想理论传播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组织群众和引领群众的重要方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动员功能和辨识功能,使中国共产党在与其他党派的比较竞争中最终实现政治公信力的获取和维系。长期执政背景下,党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挑战与过往完全不同。因此,执政党在主导和传播主流思想理论时,更需要有占领思想理论武装和宣传的阵地意识、主动意识、危机意识,方可有效发挥党的思想引领力,增强对现实的穿透力、感染力。中国共产党是具备高度理论自觉的先进政党,因此在对思想体系科学性的追求和恪守方面必定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同时,我们也需要主动适应日益分众化的受众格局,在兼顾先进性和广泛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基础上,切实关照到不同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形式多样的载体、手段,完善体制机制,以迅速提升思想理论传播的实际效果。与此同时,传统与现代、境内与境外的思潮纷争是当前舆论场域的一个客观事实。中国共产党要增强思想传播力,就不能不考虑意识形态领域的潜在风险。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需要对不良思潮的解构和冲击给予及时回应,在信息传媒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条件下更为紧迫。
解释力是回应社会、关切现实和解释问题的能力。一个基本逻辑是,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增强离不开解释力、说服力的增强。在思想引领力的构成要素系统当中,解释力有其自身重要的角色定位,因而是一项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能力。按照常理,一种先进的思想体系不仅要跟上实践发展,甚至要超越实践发展,回答和解释时代所提出的问题,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从而服从和服务于时代发展。但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思想本身与实践发展并不完全处在同一个时序节奏中。这种现象更多地表现为,有时实践往往已推进到新的阶段,而思想自身却仍然停留在过去某个时间节点上,迟滞于鲜活的实践,无法解释客观事实。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常态来看,实践之所以得以大概率的超前推进关键在于,在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过程中较先感知和较早遭遇来自相关领域的挑战或困局。而为了应对挑战和摆脱困局,必然优先催生出各领域的适应性调整和变革。当思想对实践的先导作用缺失或者不够充分时,解释力、说服力的问题便成为一大难点从而制约思想引领力的成效。这是思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提升解释力对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往深层次说,思想的魅力源于理论的彻底性,提升解释力实质指增强思想理论的彻底性。“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9-10。“理论符合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3]31。提升解释力就要增强思想理论把握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能力,增强解释现实发展变化的能力。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优良品格,更是其不断深化发展且保持生命力、吸引力的基本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事业发展既面临难得契机,同时也要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甚至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风险和阻力。由于人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的特点,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必然是多元的,在信息传媒方式多样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切实发挥党的思想引领力,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深入分析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观念中深层次问题,审视影响他们思想活动中的疑虑及困惑,并从理论上解释和说明这些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和学理关照。这是提升和增强解释力的重要着力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果我们僵化地理解党的基本理论,甚至使其远离社会现实或实践需要,那么只会变成一种纯粹仪式化的符号系统而可能酿成认同危机。这反过来恰恰说明,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紧密结合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新特点,联系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期和深水区的新情况,分析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和困惑。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一些客观现象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说明和阐释,引导大家正确认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党的全面领导、怎样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理论认知和价值判断,切实发挥思想的威力、感召力和渗透力。说到底,增强解释力是增强科学理论研究和分析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能力,充分发挥思想的先导作用,实现以思想武器解读实践、指导实践、引领实践、推动实践的根本目的,使之真正成为物质力量。
把有价值的、零散的东西以某种方式有机连接一起,实现系统之间共享协同,形成一个更有合力、更有效率的统一体的过程可谓之整合。整合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与分化相对应的另一种趋势。根据不同属性类别,它可以分成资源整合、要素整合、人员整合、体系整合等多个范畴。思想整合是属于价值整合或观念整合、认知整合。整合力是指主流价值观念或先进思想体系主导意识形态领域,并牵引和规约其他社会思潮,使之有利于社会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思想引领力的其他构成要素相比,整合力同样有其特殊性和质的规定性。它更多涉及主流思想体系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因此,它也可称得上一种思想主导力和调适力。论及整合力的价值,它对党的思想引领力的有效发挥同样重要。在一个相对静态社会当中,人们对政党所传播的主流思想体系往往较易接受,因为它提供给人们合乎社会目标的唯一可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并以此构筑社会前行的根本精神动力和共同信仰情操。然而,在一个多元变迁社会当中,由于种种客观因素,事实上存续着多种意识形态成分、多种价值思潮。它们既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既有主流的也有非主流或反主流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必然给主流思想体系的认可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形成干扰与冲击。由于人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的差异性等原因,往往容易导致思想认同上的不一致。换句话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思想体系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其主导地位无条件得到保证,还需要相应的制度来维系。积极寻求主流思想体系的社会认同,达成对政治系统合理性的说明和维护,进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则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因为“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3]327。从这个意义来说,主流思想体系的整合能力或调适能力的增强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党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并不是僵化保守的。切实增强思想整合力,需要不断扩大包容性和灵活性。在多元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并存的空间场域当中,党的指导思想或科学理论是主导的、决定性的,必须始终坚持。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排斥或否定其他优秀理论成果。主导意识形态应当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其他人类文明成果的科学、合理的有益养分,兼容其他思想体系中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要素,不断丰富和充实自身的理论内涵,以保持思想的活力和生命力。这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也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代表最广泛的众意,符合不同阶层的利益需求,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接纳和认可,从而确保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和指导地位。思想整合力越强大,就越能避免思想僵化和教条式的固守,摆脱陷入传统思维的窠臼,从而实现思想体系的创新发展,开拓思想发展的新境界,促成思想引领力的发挥。反之,思想整合力孱弱,思想体系僵化,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发挥不了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指导作用,必将限制思想引领力的发挥,甚至还可能形成认同困境,直接影响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巩固。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重视思想引领和思想创新的先进政党,其成功秘诀之一在于非常重视主流思想体系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能力培养。
凝聚力与整合力的生成、存续实际上有共通之处。它们的区别在于,整合力是融合和规约其他社会思潮,而凝聚力则是聚合人心和动员社会民众。整合力侧重意识形态的价值整合,凝聚力侧重社会群体的心理凝聚。凝聚力作为思想引领力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其价值同样不言而喻。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民众集体意识的形成和构建。一个缺乏凝聚力、动员力的思想体系将大大降低引导社会和动员社会的有效性,因此也注定是失去民意基础的、缺乏生命力的、毫无价值的理论。凝聚力的有效发挥,能够为社会成员勾画出现存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描绘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并给予充分论证和科学解释。它所产生的直接效果是,人们将从分散的、碎片化的甚至异质的认识观念,逐步形成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恒定的价值追求,并以此为精神动力,促成共同一致的集体行为,达到政党所希冀的社会治理的目标。凝聚力的发挥往往在人们当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支撑和维系社会成员行为的统一性。从这个维度上看,凝聚力的形成和发挥,首要取决于思想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占据真理的制高点,就在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正如列宁所言:“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3]271,“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3]274
增强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有其现实必要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引领亿万人民实现宏伟目标,需要面对许多重大风险和重大考验。而完成这一过程,寻求思想认同和心理认同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整合较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因为,弥合社会冲突或社会罅隙的可取方式,就是在价值观念体系层面上寻找答案。意识形态社会化过程就是人们凝聚共识、形成向心力的过程。或许在一定的条件下,执政强制力也能促成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纳入一个统一体系中。但从长远来看,它并不可持久甚至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思想的凝聚力、引导力、影响力的逻辑机理或许可从中觅得启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29。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要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五项使命任务,强调指出:“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6]在七十多年的执政历程当中,中国共产党在发挥思想凝聚力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正是党十分重视思想理论创新及其凝聚功能发挥,才能在不同历史时期源源不断地唤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思想和行动纳入共同的信仰体系中。它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前行的主要动力源。
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确立,不意味着其主导地位随之相应得以保证,需要通过法律法规和相应制度加以巩固。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以及多种媒体介质的传播形态,共同造就社会思潮交融、纷争的现象。多种意识形态成分共存的复杂格局中,相互融合的同时也必然产生对抗冲突,甚至存在尖锐的较量。主流、先进的思想体系遭遇非主流、落后的、反动的价值观念的挑战是一种常态。后者一定程度上威胁前者的主导地位,进而带来对政党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消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充分发挥党的思想体系的战斗力,努力彰显主流思想舆论的斗争性和批判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战斗力是党的先进思想反击和抵制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而明辨是非、澄清误识,维护政权政治稳定的一种能力。一般来说,思想理论自身具备两种内核性的功能属性,即建设性和斗争性。建设性和斗争性互为衬托、有机统一。建设性强调思想的充实和延展,整合其他多种有益养分,扩大包容性,进而使思想的内涵底蕴不断增强。与之相反,斗争性强调思想的辨识和纠偏,突出发挥思想的战斗力,进而使其抑恶褒善的品格不断显现。战斗力作为党的思想引领力构成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它以一种独特的存在形态承担着维护党的思想体系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的重要作用,并凭借此而确保思想引领力的有效发挥。
增强战斗力向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思想建党、推进理论强党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马克思曾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2]16列宁进一步强调:“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3]82正是由于对当时种种异化现象的揭露,从而动员和鼓舞人们以斗争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状。中国共产党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创造性地实现与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创新性地形成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新的历史条件下,价值多元纷争和信仰多样的背景下,在意识形态领域党员干部不能当绅士,要当战士。牢牢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就是要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思想的战斗力、斗争性,旗帜鲜明地反对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进行充分且有说服力、解释力的价值批判,从而平抑多元价值冲突,在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同时维系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有效实现社会一致向心力的达成。战斗力、斗争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决定了它必然有利于执政党推动超大型组织和超大型社会的内在调适,对组织治理和社会治理乃至国家治理均将铺垫重要的思想基石。
建构力、创新力、传播力、解释力、整合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构成思想引领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系统当中,它们有各自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前文我们已作过论证。建构力是基础,创新力是关键,解释力是保证。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前后接续,互相配合,同向发力,共同影响着思想引领力的变化。对思想引领力的突出强调,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积极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环境的变化,在增强执政本领上的高度行动自觉和政治自信;更体现出长期执政条件下对党的领导规律认识的深化,充分表现出优于其他政治组织的鲜明品质。长期执政条件下,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在核心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就党自身而言,党员总数已超过9千万,40岁以下党员占据1/3强;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变迁分化,不同群体诉求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实现党内的思想统一和社会的思想整合成为一个现实命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增强思想引领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动员和带领亿万社会民众,更好地成就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从实现维度来看,增强思想引领力至少需要把握两个层面:思想体系和教育引领方式。既要坚持一维主导的价值取向前提下规约和整合多维价值,不断扩大包容性,切实增强解释力说服力;又要注重受众群体的差异性,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人文关怀导向,积极创新引领方式,真正实现主流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教育效果。同时,增强思想引领力,还与政党形象密切相关。党勇于自我革命,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反腐,才能在保持组织肌体纯洁性的同时,提升思想引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