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均 温慧敏 尹小娟 朱力阳
摘要:本文通过对药料的混合工艺以及小蜜丸成品重量差异、溶散时限、圆整度这三个评价指标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泛制法与塑制法在医院小蜜丸制备中的优劣,同时综合我院数十年传统手工制备小蜜丸的丰富实践经验,将传统与现代工艺结合后进行制备工艺优化,阐述我院泛制法制备小蜜丸的特色技术。结论:因泛制法制备小蜜丸较易掌握和控制,方法简便易行,质量稳定可靠,我院小蜜丸均采用传统手工泛制法制备,已在临床应用多年,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小蜜丸;泛制法 ;塑制法;制备特色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2--02
中药临方制剂,是指根据中医师对某一个病人辨证论治后开具的中药处方的要求,由中药专业人员按照相关的工艺将药物临时代患者加工成不同的剂型。是为了满足某单个病人的疾病得到及时、准确满意的治疗,而为他们“量体裁衣”制作出适合个人的病情的制剂。中药临方制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与优势,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内在需求,特别适合需长期服药或对口感有特别要求的患者。当前,国家也鼓励和支持开展临方制剂服务,临方制剂服务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汤剂作为一种应用最普遍的剂型,具有可依据患者病症差异性进行开方给药的优点,但存在煎煮过程繁琐费时、口感差等弊端,患者难以坚持服用。此外,中药复方组成复杂,并非所有药物都适宜制备为汤剂。《神农本草经》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如青黛疏水性强、质地轻,水煎易浮于药物表面,溶出受限,故传统用法要求青黛“宜入丸散,不入汤剂”。
丸剂系指药材粉末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制剂。丸剂因其制剂有道、制备有术、临床有效的特点,已成为最具活力、应用最为广泛的剂型之一。“丸者缓也”、“丸药以舒缓为治”以及“大毒者需用丸”的论述表明,我国中医药学界在古代就已认识到丸剂延缓释放可达到平稳持久疗效、降低毒性及不良反应的目的,在临床上最适合用于治疗慢性疾病或久病体弱等。我院作为中国第一所三级甲等中医骨科医院,中药临方制剂也是我院的一大特色,其中丸剂“丸者缓也”的特性与骨伤科恢复期长的特点十分匹配,我院也因此积累了丰富的丸剂制备工艺经验。
1 丸剂概述
1.1丸剂概念
丸剂是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
1.2丸剂分类
按制法分类有:泛制法、塑制法、滴制法;按赋形剂分类有水丸、蜜丸、水蜜丸、糊丸、蜡丸。
水丸:药物细粉用冷开水、药汁或其他液体(黄酒、醋或糖液)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蜜丸:药物细粉用炼蜜作黏合剂制成的丸剂,其中每丸重量在0.5g(含0.5g)以上的称大蜜丸,每丸重量在0.5g以下的称小蜜丸。
水蜜丸:药物细粉以炼蜜和水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糊丸:药物细粉以米粉、米糊或面糊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蜡丸:药物细粉以蜂蜡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浓缩丸:将部分药物的提取浓缩后,与剩余药物的细粉一起,以水、炼蜜或水加炼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滴丸: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后溶解、乳化或混悬于基质中,再滴入不相混溶、互不作用的冷凝液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滴收缩冷却成小丸状的制剂。
微丸:直径小于2.5mm的各类丸剂。
广义的传统丸剂有水丸、蜜丸、水蜜丸、糊丸、蜡丸,现代丸剂有浓缩丸、滴丸、微丸。一般意义的传统丸剂指采用传统工艺(泛制法)制备而成的水丸、蜜丸、水蜜丸、糊丸、蜡丸等。
2 两种制法比较与我院丸剂制备特色
2.1泛制法简介
2.1.1概念
泛制法系指经药物细粉用适宜的液体为粘合剂泛制成小球形的丸剂。
2.1.2工艺流程
泛制法工艺流程:药物和辅料→起膜→成丸→盖面→干燥→选丸→质检→包装。
其中,“泛丸”环节包含了起模、成丸、盖面等步骤。
2.2塑制法简介
2.2.1概念
塑制法系指药物细粉与适宜的粘合剂混合制成软硬适度的可塑性丸块,然后再分割、滚圆而成丸粒。
2.2.2工艺流程
塑制法工艺流程为:药物和辅料→制塑性团块→制丸条→分割及搓圆→干燥→质检→包装。
2.3 药料的混合工艺比较
塑制法生产小丸对药料的合理混合要求较高,因为塑制法的核心步骤就是药材细粉,与浸膏、蜂蜜或水按處方要求混合制成软材,软材的质量影响到成品的质量。制备水丸时应根据处方中的药物性质来制备适合的软材,例如处方中富含粘性成分的药物麦冬、熟地、山萸肉、党参、牛膝等较多时,可采用温水混合;软材硬度以握之成团,触之能散为度;处方中含有一些具粘性的药物,同时也含有一定量的粘性差的药时,可采用加热水甚至加开水混合,能较好地诱发药物本身的粘性,软材的硬度可软一些;若处方中的药物粘性较差加热水也不足以诱发其粘性时,可适量加一些淀粉浆或糊精浆作为粘合剂,淀粉和糊精的用量以能改善软材粘性但不影响药丸溶散为宜,一般用10%的量即可达到目的,软材的硬度一般应为握之成团而且不易松散为宜。
制备浓缩丸时,浸膏的粘性是影响软材性质的主要因素,若是制备半浸膏的浓缩丸,当药粉粘性不强时,可用温热的浸膏混合;药粉粘性适中时可采用凉浸膏混合;药粉及浸膏粘性均较强或为全浸膏粉时则可以考虑适量加入药用淀粉,以减小粘性,或用一定浓度的乙醇混合,也可考虑将药材在制备浸膏的过程中加乙醇沉淀,除去部分具有粘性的杂质。制水蜜丸时用蜜量一般是药粉的0.8到0.9倍,同样也要根据处方中的药物性质及处方要求而定,如粘性强的药粉则少加蜜或用嫩蜜,粘性差的多用蜜或用中蜜,很差的可用老蜜。
而泛制法制丸则对混合没太大要求,若是浓缩丸,只需药粉与浸膏混合均匀后干燥再打粉制丸即可,如果是直粉丸则可直接将药粉与粘合剂进行泛制。
2.4两种制备工艺的评价指标分析
2.4.1 重量差异分析
两种方法比较,泛制法生产的小丸重量差异一般比塑制法的大,故其成品均匀度稍差。探其原因,在于泛制法靠丸模逐层加粉泛制而成,丸模本身难以达到均匀一致,需在泛制过程中不断过筛,及时将小丸模筛出,分等后再加大,以提高均匀度。在泛制手法上,也应有所改变,由于离心作用,机器转动时使大丸粒集中于缸口,小丸粒的集中于缸底,在加粘合剂时应尽量加在缸口的大丸粒上,并将其翻缸底,加粉则尽量加在缸底,让小丸粒充分粘附药粉,以减少粒度差,如此反复操作可提高丸的均匀度,从而减少重量差异。
2.4.2 溶散时限分析
用塑制法生产的小丸溶散较慢,因为其与药粉混合成软材后制丸,当水分经干燥散失后,丸粒会比较坚实,难崩解。对浓缩丸来说,应该仔细考虑提取药材的选取,浓缩膏与药粉的比例等影响因素。对于水丸和水蜜丸,虽然水能使高分子物质溶出较多,产生较好的粘性,但烘干后成品质地坚硬,水分不易渗入,难以崩解,可采用乙醇代替水。
而泛制法的崩解机理是小丸成型时,在丸粒内部形成无数个毛细管道,这些管道是丸粒干燥时水分自内向外散发的通道,又是崩解时水分由外向内渗透的主要通道。这些孔隙和毛细管道具有虹吸作用,会使水分迅速吸入丸芯,将丸粒全部湿润而使其崩解。泛制法制丸由于是层层加粉泛制而成,所以丸粒内部结构比较疏松,但药粉的粗细可以影响丸粒中形成毛细管的数量和孔径。过细的粉末在成型时粉粒会相互紧密堆集,使过多的细粉镶嵌于颗粒间的孔隙中,因此泛丸用药粉不宜过细,一般是过五号或过六号筛。
泛丸的速度越慢,丸粒的滚动时间越长,粉料之间滚压越严重,不能保持一定的孔隙度,反之,丸剂的间隙较疏松。实验研究表明,丸的含水量与溶散时间基本上成正比关系,但含水量过高的丸剂在储藏时易霉坏变质,《中国药典》对丸剂含水量的规定为不高于12.0%,因此生产过程中掌握含水量应该是药典规定范围内再略低些,生产过程中水分一般控制在6%到8%为宜。
另外,丸粒干燥过程中,特别是起始阶段,若水分蒸发过快,在粉粒外层的液体(吸着水)变薄,会使粉粒之间内聚力增大,收缩作用增加,丸粒压缩变硬。温度过高时,丸粒的淀粉类成分易糊化而使粘性增加,而且部分鞣质、蛋白质本身综合变性,形成不易透水的屏障,不利于丸粒的溶散。
2.4.3 丸的圆整度分析
塑制法制备的小丸圆整度受软材质量的影响较大,如果软材的粘性适当,制出的丸条则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韧性、易操作,制成的丸粒圆整度较好。若软材的粘性大,会使出条速度变慢,丸条表面粗糙,甚至出现粘刀、叠粒、丸粒不光滑等现象;当软材粘性太差时,制备中会出现反复断条、丸条不紧密、表面有裂纹,切制成的丸粒松散,甚至不圆整;软材过软,出条快,但丸条常粗细不均;软材偏硬,尤其是软材中混有疙瘩或药粉过粗时,出条慢,且表面不光滑,影响丸的圆整度。
泛制法制丸由于通过机缸转动使丸粒之间不断撞击而成球形,故成品的圆整度较好,但在泛制过程中要注意蜜水或药粉本身的粘性可导致产生叠丸或“双胞胎”丸,从而影响丸的圆整度。且泛制法在起模、成型过程中要随时过筛,筛去细粉及新生小模,这样丸模才能圆整,大小均匀,丸粒也不会与小模粘附在一起而影响丸形。每次加粉量不应太多,以喷2次水加1次粉为宜。每次加完粉后,应让丸粒在糖衣机中滚撞一段时间,使新加的药粉紧密地附着在丸粒上后,再喷水加粉。在丸粒较小时,最好用筛子将粉筛入,以使粉分布均匀,不结块,也可使丸粒大小均匀,丸形圆整。
2.5 我院丸剂制备特色
2.5.1优化蜜水加入方式
在泛丸成型刚开始时,丸粒的颗粒小,蜜水浓度高易粘着,先用浓度低的蜜水加大丸粒,待丸粒较大后改用浓度高的蜜水,已成型后再用浓度低的蜜水抛光。经验规律是:三个环节的蜜水浓度为“低→高→低”,每个环节的具体浓度要根据每次药粉的具体情况而定,拉平后蜜水的平均含蜜浓度在40%左右,这样交替使用,泛制的水蜜丸可以做到丸粒光滑圆整。
2.5.2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结合
引入自动筛丸机,在丸剂抛光、干燥后采用自动筛丸机筛选大小,进行内包装,提高了生产效率。
只在内包装前才使用自动筛丸机,是因为此时丸粒已具备足够硬度,自动筛丸机的滚动不影响丸粒的外观,且此时需要把所有丸粒同时筛选,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动筛丸机效率高的特点。在泛丸环节,因为丸粒硬度不够,且单次筛丸量较小,没有使用自动筛丸机,在抛光环节同样因为丸粒硬度不够,为了保证制成的丸粒光滑圆整,没有使用自动筛丸机。
3 结论
通过对两种方法制备小丸进行比较,两种方法各有优劣。
泛制法制備不足之处在于工艺较繁琐,周期较长,占地面积偏大:因为起模、成型均需在不同的糖衣机内进行,且每一步都需要反复过筛,影响生产效率;卫生标准较难控制:由于泛丸制备需要人工一层层地泛制,过筛,造成可能的污染机会增多,影响产品合格率。泛制法优点是在制丸生产中难点易掌握,对浸膏粘性过度、药粉粘性过大、溶散时限等因素也容易控制,生产出来的成品圆整度好,溶散较快。
塑制法制备工艺简化,只需将药粉与赋形剂混合均匀制软材,用机器出丸即可,效率比泛制法高。制丸过程只需混合机和制丸机,占地面积比泛制法减少。卫生标准易控制:由于混合、制丸均为机器接触药,周期短,因此污染机会减少,不易染菌。成品的均匀度好,重量差异少,产量高,但缺点是塑制法成品的圆整度差,溶散时限难以控制。
综上所述,做好卫生环境的控制,泛制法制备小蜜丸因较易掌握关键因素和控制产品质量,更适合规范化的医院应用。我院小蜜丸均采用具有特色的泛制法工艺制备,已在临床应用数十年,受到患者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1]赵勇.谈对中药制剂的分析[J].健康必读杂志,2011(2).
[2]胡志强,鲜洁晨,楚世慈,等.中药临方制剂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策略[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1):28-32.
[3]李原,石新华,范彦博.开展中药临方炮制服务对发挥中医特色的意义[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6):465.
[4]冯文杰,贾晓斌,刘丹.影响煎煮汤剂质量的多因素分析及规范化管理研究[J].中草药,2014,45(16):2422.
[5]钟赣生,李少华.《神农本草经》的药物成就[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7:390.
[6]王鑫,刘剑云,张定堃,等.青黛饮片亲水性改性工艺的优选研究[J].中草药,2016,47(3):401.
[7]张臻,高天慧,傅超美,等.中药丸剂剂型理论与应用现状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2):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