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晓龙
摘要:目的:探究在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实施治疗期间引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措施的效果。方法:本项研究对象为我院接收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均可实现站立及以上功能,且均具备相应的理解认知能力;研究例数为68例;研究时间选在2020年5月-2021年10月;遵循随机分配原则将患儿随机纳入到不同试验小组中,即常规组(34例;治疗期间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和研究组(34例;治疗期间予以任务导向性训练)。统计、对比和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开展康复训练之前,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对比差异较小(P>0.05);经康复训练之后,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俱有所提高,但研究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且组间、组内对比结果均较大(P<0.05)。结论:在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实施治疗期间,引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措施具有较大作用,可有效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中积极引用。
关键词:任务导向性训练;痉挛型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2--01
痉挛型脑性瘫痪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脑性瘫痪疾病,占脑性瘫痪疾病总发生率的60%-70%。为避免该类疾病对患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需要在对该类患儿实施常规治疗期间辅以康复训练,以此促进患儿机体功能的恢复速度。经调查,临床上正在普及任务导向性训练方式,但很多患儿家长对该种方式存在质疑,为进一步探究该种康复训练方式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68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展开相应研究,并作出如下报告。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在患儿及家长知情、自愿参与基础上与其签订双方协议。研究对象我院接收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研究例数为68例;研究时间选在2020年8月-2021年10月。遵循随机分配原则将患儿随机纳入到不同试验小组中,即:常规组34例;男:女=18:16;年龄范围在3-13岁之间,取中位值为(7.02±2.66)岁;研究组34例;男:女=17:17;年龄范围在3-12岁之间,取中位值为(7.14±2.42)岁。经统计学软件对2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信息进行组间对比发现无差异性(P>0.05),后续对比研究有意义。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所接受检查、治疗均一致。在此期间,常规组辅以的康复训练方式以运动疗法、按摩、作业疗法等常规方式为主。研究组辅以的康复训练则在是常规+任务导向性训练,具体添加内容包括:(1)对本组患儿的实际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编制相应训练计划,确保每一项任务都与患儿机体所需相关。同时,在训练期间,要依据恢复情况对计划作出调整,逐渐增加训练强度、时间等。(2)在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期间,主要包括迈步、减重步行、障碍步行、红绿灯步行、室外障碍步行、踢球、速度步行等训练项目,需要依据患儿的承受度合理安排。(3)在康复训练期间,还需要通过语言等帮助患儿熟悉其周围环境的变化,要在调整任务、结束任务的时候对其进行讲述,并逐步引导、监督患儿完成相应任务。注意,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患儿,需要有一名家长陪伴,避免患儿情绪过于激动影响训练效果;同时,还需要提前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以此取得其配合,避免耽误训练进度。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2组治疗效果,主要观察指标为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在进行该项指标测定时,均由同一名治疗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完成,分为D区(站立)和E区(步行、跑、跳)两个评分项目。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所出现的所有数据均选用软件包SPSS23.0实施处理。其中,t值对以均数±标准差()为呈现方式的计量型资料进行验证,X值对以百分率(%)为呈现方式的计数型资料进行验证。统计学意义通过P值<0.05作为金标准,代表所处理对比资料间差异性较大。
2 结果
2.1 2组效果对比
由下表1呈现:开展康复训练之前,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对比差异较小(P>0.05);经康复训练之后,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具有所提高,但研究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且组间、组内对比结果均较大(P<0.05)。
3 讨论
在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辅以一定的功能训练,但常规康复训练对该类患儿的使用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患儿机体功能的恢复速度也较慢。在此背景下,有研究人员尝试将一些新型康复训练方式融入到该类患儿治疗中,效果不一。而在众多新型康复训练方式中,任务导向性训练的融入效果相对更好一些。
任务导向性训练是一种新型康复训练方式,其是在运动控制理论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是对人体、任务和环境之间联系的充分利用,重点在于“功能性任务”。将该种方式融入到痉挛型脑性瘫痪治疗中,主要是引导患儿通过主动尝试解决功能性任务,以及使其逐渐适应周围环境,促使其机体功能得到锻炼,最终实现促进康复的目的。为进一步探究二者融入效果,本文展开相应研究。
经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研究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较常规康复训练的患儿更高,且组间对比差异较大(P>0.05)。由此可见,该种全新康复训练方式确有改善患儿机体功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实施治疗期间,引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措施具有较大作用,可有效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促进患儿康复速度,值得在临床中积极引用。
参考文献:
[1]李静梅. 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11):1965-1966.
[2]张卫丹,邢丽华,李琼. 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生物反馈技术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平衡能力、上肢功能及智力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1,13(0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