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娟, 戴起宝, 王 密, 郑贤应, 刘新秀, 王承党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我国IB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肠道溃疡的重要病因。临床医生对IBD的认知也不断提升。但鉴于IBD病变复杂、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且病程迁延不愈,常出现梗阻、瘘管、出血等并发症,诊治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目前综合医院分科不断细化,各学科间缺乏有效的协作,常常导致患者奔波于各学科之间,乃至不同医院之间,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不便,也导致重复检查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延误诊治时机。在此现状下,IBD的多学科协作诊疗(muhidisciplinary team,MDT)便孕育而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6月笔者医院消化内科启动MDT流程诊治的肠道溃疡性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73例,探讨综合医院MDT模式对IBD患者诊治的效果。
1.1对象 73例中,男性52例,女性21例,就诊年龄(32.44±11.16)岁(14~63岁),发病年龄(28.96±10.63)岁(6~53岁)。纳入标准:(1)不明原因的肠道溃疡患者。(2)IBD诊断明确,但治疗效果不理想或者出现药物不耐受的患者。(3)IBD诊断明确,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患者。
1.2方法
1.2.1MDT会诊流程 笔者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肠道溃疡性疾病MDT团队由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超声影像科、病理科、放射科等科室专家组成。当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时,由收治医师联系团队秘书,由秘书全程负责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协助制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具体流程如下:接诊医师遇到需要门诊MDT的患者→与秘书联系→整理MDT会诊清单,整理病史资料(若材料严重不足,需先补充再考虑讨论)→告知费用、签署同意书、确定会诊时间→发送申请,联系门诊部护士,审核申请→每周一在MDT群里发送拟每周三下午行MDT会诊的病例资料,需影像科、病理科、超声科、外科医生提前复习患者资料→与患者联系是否收到医院MDT会诊信息→周三下午会诊,专题讲座→扣费、会诊、会诊后打印报告、联系后续治疗方案、询问满意度。于MDT开展3个月后针对转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再次回顾、讨论,对具体病例复习术前病史、影像、超声、病理资料,结合术中探查情况和术后病理结果,进一步提升团队的临床诊治水平和科研思路。
1.2.2收集资料 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史(腹痛、腹泻、血便、便秘、发热、体质量下降、腹部包块、肛周病变)];就诊的医院及科室数目、发病到MDT讨论的时间、MDT前累积费用;经MDT讨论后的诊断、去向、随访效果、患者满意度及MDT参与人员的满意度;MDT的辐射人群。
1.4结果
1.4.1一般资料 发生腹痛、腹泻、血便、便秘、发热、体质量下降、腹部包块、肛周病变等症状的患者分别有54例(73.97%),49例(67.12%),23例(31.51%),3例(4.11%),14例(19.18%),28例(38.36%),10例(13.7%),16例(21.92%)。
1.4.2MDT前的诊治情况 MDT前患者就诊的医院数目为(2.66±1.00)家(1~7家);就诊的科室数目为(3.04±1.21)个(1~8个);发病到MDT讨论的时间跨度为(40.97±46.51)个月(1~228个月);MDT前累积费用(49 443.7±73 973.85)元(5 000~400 000元)。
1.4.3MDT讨论后的诊断、去向、随访效果以及患者和参与人员的满意度 经MDT讨论后,诊断为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的病例分别为42例(57.53%),8例(10.96%),4例(5.48%),其他19例(26.03%)。MDT后采用内科药物治疗64例(87.67%),外科手术干预8例(10.96%);治疗后,好转72例(98.63%),仅1例(1.37%)无变化。患者满意度及MDT参与人员的满意度均为100%(73/73)。
1.4.4辐射人群 福建省内71例,其中福州18例、泉州10例、厦门9例、莆田8例、三明8例、漳州7例、南平5例、宁德4例、龙岩2例;福建省外2例,其中湖北省1例、江西省1例。
1.5典型病例 患者,女,48岁,以“反复腹痛、排便异常19 a余”为主诉就诊。19 a前于外院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因反复肠梗阻外院行2次内镜下吻合口狭窄扩展术及1次“肠粘连松解+右半结肠切除+部分回肠切除术”,平素不规则治疗,诊断不明。1个月前于笔者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肠镜示可见吻合口溃疡;MRE示下腹部小肠肠壁增厚并强化,肠腔内异常软组织影,与子宫分界不清,占位性病变不能除外,肠系膜根部多发淋巴结;胃肠道彩超示回肠固有肌层极低回声结节(占位性病变?)、子宫多发肿物(多发性子宫肌瘤伴部分变性?部分为浆膜下肌瘤?)。经MDT讨论后,考虑诊断:肠溃疡(倾向克罗恩病),腹腔肿瘤(子宫来源?小肠来源?)。因影像科及超声科均提示腹、盆腔肿物及肠段狭窄,有手术指征,建议妇产科及外科联合讨论手术方式。后经手术证实,肿物来源于子宫,与肠壁关系密切,术后病理提示符合克罗恩病改变,子宫多发肌瘤。经生物制剂诱导治疗,随访至今,目前一般情况良好。
MDT源于20世纪90年代,指临床多学科工作团队,针对某一疾病进行的临床讨论,有计划地为患者制定出规范化、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的一种诊疗措施[1]。目前比较成熟的是肿瘤模式的MDT。在欧美国家,MDT已成常态,是无可替代的诊疗模式,而且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流趋势,如英国1994-2004年以MDT模式进行肿瘤诊治的患者比例由20%上升至80%以上[2]。
研究证实,经MDT诊疗的IBD患者,诊疗过程更成功、医疗费用更少[3-4]。近年来,我国IBD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肠道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5]。从疾病因素看,IBD诊断困难,目前仍缺乏金标准,需要结合临床病史、检验、内镜、影像、超声、病理甚至外科干预等综合分析诊断,且因病程长、病变复杂,常合并肠瘘、肠梗阻、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治疗棘手,单个学科无法完成疾病的诊治过程[6-9]。从社会因素看,一方面,不同级别医院的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程度存在差异,可能导致诊断和治疗的差异;另一方面,虽然大型综合性医院总体实力强大,但分科细化,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导致患者奔波于不同医院或同一医院不同学科,造成不便;重复检查也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增加经济负担,最终延误诊治时间,使患者难以在有效的时间里得到最合理、最系统的诊疗[10]。从笔者所在科室进行IBD-MDT (2019年12月-2020年6月)的资料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上述问题,在恶性肿瘤的MDT诊疗模式的启示下,国内少数IBD中心也逐渐开展IBD-MDT。但目前以IBD为中心的MDT团队仍然较少,且尚未形成统一的诊疗流程和诊疗模式[11]。
结合IBD的疾病特点,IBD-MDT团队应包括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超声科、放射科、病理科、外科,甚至营养科、心理科、药学部等。MDT的组织需要有牵头人、参与专家、协调员等,团队成员需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确定固定的讨论时间及参与人员[12]。笔者医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MDT讨论流程,经过半年的MDT,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经MDT讨论后,100%患者明确诊断,随访至今,病情好转率达98.63%,患者满意度及MDT参与人员满意度均达100%。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的单学科治疗模式、废除传统就医模式、打破“约号3个月,看病3分钟”的局面等行业痛点。
MDT开展3个月后,针对外科干预的典型病例进行再次回顾、讨论,进一步提升团队的临床诊治水平和由此激发的科研思路。如本研究中所提及的典型病例,通过回顾性讨论,超声科、放射科、病理科联合设计了一项关于肠道纤维性狭窄的课题设想,拓宽了科研思路。
IBD-MDT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IBD-MDT可带来多方面的获益。(1)患者: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更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提高了患者就医满意度。(2)医院:提高医院的声誉和名气,吸引更多有需求的患者,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较好解决综合医院“专”与“全”的矛盾,合理配置医疗资源。(3)团队:每次MDT前开展专题小讲座,提升团队水平,总结病例特点,撰写个案报道,整合资料,开拓科研思路;管理层面可整合医疗资源,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避免重复诊疗和无效治疗,节约时间、经济成本[10];培养专科人才、建设高水平团队。医院可整合各学科专业技术的团队优势,为患者量身定做诊疗方案,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个体化规范化服务,提供全程、全方位的“一站式”诊疗服务[13]。
当前,我国IBD-MDT初见成效,但尚存不足。目前IBD-MDT的开展仅限于大的医疗中心,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现象,且多数情况下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施;部分医院激励机制不足、硬件措施未能及时完善,均可能成为制约MDT发展的因素。尽管国外的IBD-MDT模式较成熟,但鉴于国情、医保政策、患者经济情况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国内IBD-MDT模式的实施仍需建立相关的标准流程,加强专业人员培训,提升团队水平。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缺乏对照组数据,需设计临床对照试验。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