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阳,黄大勇,Noor Hazlina Ahmad
(1.长江师范学院 管理学院,重庆 408100;2.重庆工商大学 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0;3.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管理学院 马来西亚 槟城 11800)
文化旅游竞争力是文化旅游服务提供者能够保持并提高其市场竞争地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时常与旅游目的地相融合,成为一个地区综合发展实力的体现。准确地分析和评价区域的文化旅游发展竞争力,有助于了解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状态,促进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改善区域之间的竞争格局,从而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优越,民族民俗文化独特,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但其经济却相对落后,使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形成巨大反差,在基本脱贫、迈向全面小康时代,仍面临着紧迫的经济发展任务,文化旅游业在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发展多元经济以及实现互利多赢等方面潜力巨大,是武陵山片区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最有效途径,为促进该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协调和持续发展,客观准确评价各市县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文化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产业竞争力方面,其中评价指标和模型运用又成为该方面研究的核心。例如,屈正庚从环境、人才、设施、管理4个方面,构建了包括生态环境、景点品牌、景点文化等16个指标的景点竞争力评价体系[1]。胡志军等从旅游产业基础支撑力、环境保障力、规模扩张力、市场消费潜力4个维度构建了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2]。高爱霞等采用VIRO模型,建立了全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Rehman和Qianli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涵盖各种交通指标的出入境旅游的竞争力指数[4]。Seetaram和Forsyth引入价格弹性原理验证了汇率优劣对于出境旅游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构建了强调价格因素的竞争力评价体系[5]。游富相采用波特五力模型,评价了浙滇两省的旅游竞争力[6]。陈赖嘉措等基于AHP模型构建的云南民族村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7]。肖博华等选取了涵盖遗产文化、民俗文化、公共文化、旅游接待等方面的28个二级指标,涉及我国8个少数民族省自治区的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8]。唐业喜等借助熵权TOPSIS模型,以武陵山片区6大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人均GDP等30项指标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但未考虑旅游因素[9]。
总之,现有相关研究为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些有益指导,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一方面,关于文化旅游竞争力的研究相对较少,而针对该地区的专项研究更不多见;另一方面,学者们或参照已有的成熟模型,或凭借经验直接提出需要统计的指标,构建了旅游产业竞争力多种评价体系,但因样本不足,存在海选指标的现象,造成与客观实际不符。鉴于此,本研究拟采用更具普适性、因子容易量化的波特钻石模型,在梳理现有成果基础上,结合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10]、扶贫问题、市场环境,运用因子分析法,客观构建适合该区域的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4个民族自治县(市)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评价这34个民族自治县(市)的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关建议,拟为促进类似区域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武陵山片区位于华中腹地,是指武陵山及其余脉所在的区域,主要包括渝、湘、鄂、黔相交地带的71个县(市、区),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区,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作为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地区,党中央率先在该地区启动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致力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为全国其他民族特困地区提供示范。境内有土、苗、侗、白、回、仡佬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和20多个散杂居少数民族,其中,34个民族自治县(市),是重要的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正是践行“两山理论”,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业,助推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区。
评价模型的选取。在以往的研究中,常用自定义模型、SWOT模型、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波特钻石模型,将选取的指标归类到模型的相应模块。波特钻石模型是分析国家或者地区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分类比较明确,主要包括:生产要素,市场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政府与机会。鉴于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产业,牵涉政府、行业、企业、生产端、消费端等具体的主体,拥有足够多的初始指标归进这5个方面,因此,相较之下,将波特钻石模型作为分析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竞争力的基本框架则更为合适。为了让分类更为精炼,本项目采用生产要素、市场条件、支持产业、企业经营、政府与机会,共五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再将二级指标依次进行初步填充。例如可以把描述特定景区(点)、基础设施的变量归为生产要素指标,配套设施变量可归为支持产业指标;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外部环境可以归类为市场条件、政府与机会指标,这样一级指标分类明确,避免了多重共线性,同时又能很好的概括竞争力评价的各个方面,可以运用到其他地区相似的研究中。
评价方法的选用。目前主流的评价方法大致可划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主观评价法包括模糊评价法、APH评价法,客观评价包括TOPSIS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熵权法等。但鉴于本项目的研究目的,且数据量不是十分巨大,可以忽略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两种方法的不足,故选取了二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研究,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可以为武陵山片区找到最能解释说明竞争力的指标,聚类分析可以在34个武陵山民族自治县(市)中找出同等级水平的组类,以便区域协调,组团发展。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8,民族文化丰富,很多传统文化及载体得以保留,所以本研究在初期的评价体系设计中,选取了诸如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少数民族人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当地特色民族品牌数量、地区GDP等共38个指标,然后进行探索性分析。但在数据统计后发现,与武陵山民族属性高度关联的指标,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少数民族人口、当地特色民族品牌数量等,其因子载荷普遍低于0.5,不能作为主要成分,无法代表武陵山片区各民族自治县(市)的文化旅游竞争力。这和以往普遍认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品在文化旅游竞争力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观点有很大不同。本质上看,这几个指标对应的是生产要素,但是如果直接把这些指标纳入分析,则会出现指标不独立,因为这些文化旅游资源会影响市场反响和企业经营,造成多重共线,所以精简归纳这些指标反而是明智之举。在进行了多次探索性分析后,去掉高度重合和强内部关联的指标,从而构建起了新的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包含生产要素、市场条件、支持产业、企业经营、政府与机会5个层面,共17个相对独立的指标,数量上符合本次调查的34个样本地区的要求。
本研究选取2018年武陵山片区内34个民族自治县(市)的静态截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来源包括各地区统计局公布的“2018国民经济发展公报”,文化和旅游部、省市及各区县文旅委公布的旅游年鉴、景区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物局公布的文物保护名录,林草局公布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名录,以及通过旅游网站统计的各地区酒店名录和工商征信系统查询的旅游企业名录等。
本文主要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借助SPSS24.0软件完成。
分析前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得到KMO值为0.693,大于0.6非常接近0.7,表明因子分析可以接受。Bartlett检验观测值419.487,显著性0.000小于0.05,则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各变量有显著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第一,提取主因子。数据处理后,得到表1的计算结果,从中可以得知,前5个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上达到79.602%(接近80%),表明该5个主因子可以代表原有17个指标所含有的信息,能对其进行解释。
表1 总方差解释
运用最大方差化进行因子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其中,第一主因子F1中,固定资产投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公路通车里程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载荷系数比较高,反映了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文中命名为相关产业主因子;第二主因子F2中,旅游总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三星及舒适(含)级以上酒店数量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载荷系数比较高,大体反映的是旅游接待水平,文中命名为旅游接待主因子;第三主因子F3中,中职以上院校在校人数、与省会城市的距离和人均GDP载荷系数高,是旅游发展的支持要素,文中命名为支持产业主因子;第四主因子F4中,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全年财政支出、文化旅游资源点数量和3A(含)级以上景区数量载荷系数高,反映文化旅游资源及其投资情况,文中命名为文化旅游资源主因子;第五主因子F5中,工业增加值和地区GDP载荷系数高,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文中命名为经济发展主因子。
第二,计算因子得分系数。因子得分系数是“因子载荷矩阵”中各分量的系数,是单位特征向量乘相应特征值的平方根的结果,需要用到公式:
此处aij为旋转前的成分矩阵,通过SPSS分析可以自动获取,λ为初始特征值系数,分别为6.312、2.616、2.293、1.286、1.026,eij为因子得分系数。
第三,计算因子得分。依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和对原有变量标准化的后值ZX,运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使用如下函数表达式:
第四,聚类分析。按照5个聚类成员对武陵山片区34个民族自治县(市)采用组内连接和平方欧式距离的方式进行系统聚类。
本项目在研究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时,采用的基本框架为波特钻石模型,分为生产要素、市场条件、支持产业、企业经营、政府与机会,共5大一级指标。经过多次探索性分析后,最终保留了17个二级指标,依次归到5大一级指标中(见表2),在旋转后的因子矩阵中分析归纳出5个主因子。经过重新整理与排序,经济指标被分散到各个要素和因子中,但是原有的一级指标与5个主因子归纳有一致性,说明采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本架构来进行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符合科学规范,模型架构基本有效,两者结合从而得到了新的架构(见表2),有助于该地区旅游文化竞争力的评价。
表2 优化后的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
通过各个民族自治县(市)文化旅游竞争力排名,可以找出竞争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评估地区综合实力。同时,排名也可以同聚类分析结合,相互印证,便于在34个民族自治县(市)中成组对待,提出针对性发展策略。把各因子的旋转载荷方差贡献度作为因子系数,结合5个主因子得分,则可计算得出武陵山片区34个民族自治县(市)的文化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表达式为:
F综合=0.1954F1+0.18751F2+0.15485F3+0.15088F4+0.10738F5
从单个县市看,文化旅游竞争力排名第一的是恩施市,分数达到1.89分;位列第二的是吉首市,分数1.18;位列第三的是酉阳县,分数0.94;排名最后的则是新晃县,分数-0.76;第一名与最后一名分数相差2.65分;除第一第二外,其余各地区的分数相差并不大。分数为正的总共有14个地区,分别是恩施市、吉首市、酉阳县、彭水县、凤凰县、秀山县、利川市、石柱县、长阳县、巴东县、建始县、松桃县、永顺县和龙山县。从区域来看,湖北恩施州地区(恩施市、利川市)、重庆渝东南地区(酉阳县、秀山县、彭水县、石柱县)、湖南湘西州下辖的县市(凤凰县、吉首市)在竞争力排名中有较好的得分,说明这几个地区在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综合来看,并结合实际情况,排名较好的县市本身也是文化旅游发展较早、投入较多的地区,虽然离特大城市较远,但是交通条件尚可,旅游通达性较好,帮助了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在因子提取后的旋转矩阵中可以发现,5个主成分因子对应列,0.5以上的大系数出现频率较高,最低0.501,最高0.94,说明指标选取基本合理,能够用于评价该地区的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合理。其中,与省会城市的距离载荷系数达到0.94,说明市场距离在决定文化旅游的发展中有很大的影响;3星及舒适(含)级以上酒店数量的载荷系数达到0.913,说明旅游住宿接待能力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同时,载荷系数超过0.8的有公路通车里程0.83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839、中职以上院校在校人数0.856和工业增加值0.871,这些配套指标也有助于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相比之下,与文化旅游直接相关的指标,比如旅游收入、接待人次、旅游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点数量的载荷系数处于中游位置,说明该类指标对文化旅游竞争力有一定作用,但不是特别显著;综合经济类指标的地区GDP和地区财政支出载荷系数稍低,说明对文化旅游竞争力影响相对不那么重要。
依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大致可以将34个民族县(市)划分为五类,第一类由吉首市单独构成,第二类由恩施市单独构成,第三类由石柱县、秀山县、彭水县和酉阳县构成,第四类由凤凰县单独构成,其余各县划分为第五类。这五类划分大致与因子分析的竞争力排名结果基本吻合,再次说明指标选取、体系构建、评价方法都是可行的。进一步对结果分析发现,吉首市、恩施市和凤凰县呈独立组;重庆地区的秀山、酉阳、彭水、石柱,贵州铜仁地区的沿河、松桃、印江,湖南怀化的麻阳、保靖、新晃,湖南邵阳的城步、芷江都各自成组,说明聚类的县(市)大多以地区为单位集中。值得一提的是,重庆渝东南区域的酉阳县、秀山县、彭水县、石柱县4个县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中都紧靠在一起,而且旅游竞争力排名靠前,说明这4个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比较均衡,体现了区域产业集群效应。
文中选取武陵山片区34个民族自治县(市)2018年截面数据作为分析对象探讨文化旅游竞争力,是对以往文化旅游竞争力研究的补充和完善。目前相关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东中部发达地区,广大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相对较少,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研究案例,同时对于今后政府制定相似区域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评价体系在武陵山片区是否有针对性与普适性。本文的评价体系是在波特钻石模型基础上构建,经过指标的多次探索后得出,从数据处理的可行性上符合逻辑。初期在武陵山片区民族性上也选取了大量指标,诸如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非遗等,但这些民族性指标在探索过后并不明显,因此最后只保留了更具有普适性的指标,对于研究成果的推广更有意义。
对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时是否重点考虑旅游资源。在研究方法设计时,本项目将“文化旅游资源点数量”归到生产要素中,把“3A(含)级以上景区数量”归到企业经营中,但最后却将这两个指标放在了模型底部,因其载荷值非常低,说明不适合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并不能决定地区间竞争力高低,这和以资源为导向的传统旅游发展模式有很大的不同。相反,那些非旅游因素的指标对竞争力的评价影响却更大。
综合各地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来看,单独的聚类成员吉首市、恩施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第三梯队石柱、酉阳等地竞争力尚可,其余县市紧随其后。不难看出,有大部分的县市仍然需要加强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增强地区综合实力,助推全面小康。
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改善文化旅游接待设施可以提升竞争力。星级酒店接待设施在数据分析中有较高的载荷,说明接待设施是保障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有效指标。建议该地区修建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的酒店、民宿,提升整体的文化旅游接待水平。此外,深化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品改革。从目前来看,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武陵山片区,并未因少数民族属性而增加文化旅游竞争力。该地区涉及土、苗、侗、仡佬等少数民族,仍保留一定民族民俗风貌,是非常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因同属于一个片区,存在资源同质化现象,各县(市)则要在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水平的同时,深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可依托各地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建文化旅游IP,以不同的主题策划相应的文旅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
改善当地旅游教育环境可提升竞争力。研究中发现中职以上院校在校人数所在的指标载荷值明显很高,说明其对文化旅游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吉首市、恩施市均拥有学生规模较大的高校,这一方面为当地供给了较丰富的旅游服务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实了当地文化旅游智库,所以两地的文化旅游竞争力位列头部。相较之下,该片区内贵州部分、其余县市部分,旅游教育水平有待提升,文化旅游人才的供给不足,也是造成影响力缺乏的原因之一。
改善交通区位条件可提升竞争力。文化旅游目的地离经济发达的客源地越近,竞争优势越强。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正是地理位置,该地区位于渝湘鄂黔四省市的边缘地带,离主流客源市场较远,存在先天不足,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加交通设施的投入,重点加强公路建设,加强交通换乘设施配置,增加公路通车里程,增加武陵山各县(市)的旅游可达性,以改善交通区位的劣势。湖北恩施州应进一步利用境内高铁线,开启高铁旅游新时代。湖南湘西州、怀化,以及贵州铜仁地区,应积极争取被我国新一轮高铁线路规划覆盖,用以建设新的高铁站点。重庆渝东南地区应借助黔江区武陵山机场,吸引更远地方的游客。
加强区域联动,做好分类调控。一是做好整体规划,将武陵山片区纳入一个整体考虑,综合协调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利用国家政策,积极开展旅游扶贫、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全面乡村振兴和全面绿色经济建设。二是统一宣传,创建大武陵山文化旅游形象品牌,统一开展对外营销活动。三是抱团发展,组建区域发展联盟机构,各县市轮值任机构主席,定期举办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发展会议论坛,加强各民族县市之间的沟通,互换文化旅游客源,共同做大文化旅游产业。四是在夯实吉首市、恩施市的竞争力基础上,完善湖南新晃、贵州务川、湖北麻阳等周边地区的文化旅游服务条件,倾斜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提升这些文化旅游竞争力弱势地区的旅游影响力。五是采用“文化旅游+模式”“旅游+投资,旅游+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旅游+交通”方式,促进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4.1 影响文化旅游竞争力的主因子可归结为相关产业、旅游接待、支持产业、文旅资源和经济发展。这些因子与精简后的波特钻石模型相结合,从而确定了新的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
4.2 武陵山片区的民族特征指标尚不能单独成为该地区文化旅游竞争力的主成分,需要融入“文化旅游资源点数量”指标中;反映地区经济实力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指标反而格外重要,从而最终构建了包含17个指标的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
4.3 在文化旅游竞争力实证分析中,市场距离和接待设施是最重要的指标,其次是与产业直接相关的旅游资源、人才等生产要素。
4.4 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发展存在明显地域特征,并以地区为中心形成产业聚集,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4.5 武陵山片区样本可分为五个聚类成员,头部包括吉首、恩施,虽无大量文旅资源,但却以拥有较好旅游接待设施和交通区位而获得竞争优势。处于腰部的石柱、秀山、彭水、酉阳和凤凰,因民族氛围浓厚,文旅资源聚集程度比较明显,尤其是近几年旅游可达性有了很大提高,为其进入第二梯队提供了坚实基础。尾部则涵盖武陵山片区余下所有民族县市,需要着重改善生产要素,夯实市场条件,增加支持产业,优化企业经营,探寻更多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