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宏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甘肃 景泰 730400)
农业发展为新时期经济水平的提升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应构建农业生产保障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建设规模逐步扩增,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分,从而实现高产。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渠道易发生淤积、损坏等现象,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不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应强化运行维护与管理,逐步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整体状况,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要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重点,消除传统灌溉模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限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大,需要较多的水资源作为基础保障。重视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维护,可有效解决设施设备运行存在的问题,避免水资源浪费。对渠道堵塞问题进行处理,可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偏远地区对灌溉渠道的依赖程度较高,工程建成后应完善管理机制,确保水资源输送及时、充足,保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1]。提高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可使水资源规划更具科学性,确保用水规范、有序。
部分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建成年代久远,设备设施老化导致了淤塞和塌陷等问题,不仅不利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威胁着农业灌溉的安全性。管理工作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导致工作效果不佳,无法针对灌溉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整改,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未能明确岗位职责[2]。此外,对工程建设的关注度较高,但对后续运行维护和管理的重视不够,且资金投入不足。
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的特点,转变传统管理理念,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确保渠道在使用中保持良好性能,防止出现严重的病害。开展管理工作时践行节水理念,认识到水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时处理渠道出现的渗漏水问题,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责任机制,将管理职责落实到个人,避免权责不清。引进精细化、标准化管理理念,构建全新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应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使各工作环节更具规范性、专业性。加强对渠道实际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确保运行维护和管理方案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真正解决私自引水和蓄意破坏等问题,确保工程良好运行[3]。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重视节水意识的培养,加快构建水资源收费制度,使农民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通过制度约束创建良好的用水秩序,合理分配水资源,提升农业灌溉效率。
运行维护和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只有确保资金充足才能使人员组织安排更加合理,使渠道维修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规模较大,所需管理资金较高。政府部门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专项资金的配置为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技术与设备引进等提供保障。此外,要延伸和拓展资金筹措渠道[4]。提高农户对渠道工程的重视,实现对渠道的有效保护。加强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引导企业参与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
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为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奠定基础。不断创新灌溉方式,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产习惯,避免由于操作不当而导致水资源浪费。通过知识讲座等方式,普及节水知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减轻运行维护及管理人员的负担。通过微信和QQ等进行宣传,推送相关节水知识与技巧[5]。
安排专业人员确保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制定维护及管理计划。通过定期检修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防止对灌溉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技术人员要加强和农民的交流沟通,了解农民在灌溉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技术优化改善渠道运行性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6]。构建监督机制,提高人们对渠道的保护意识,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
重视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维护工作,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升农业生产效益。设施老化、管理制度缺失、重视程度不够等导致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作用发挥受限,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为了提高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应转变管理理念,健全管理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注重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