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电力工程基础”是高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内容涵盖面从发电、输电、配电到用电,涉及电力系统的各个方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掌握其它课程知识技能的大基础[1]。另外,该课程在电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培养学生电力综合设计能力的任务,直接影响电力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综合能源、智能电网2.0等概念的提出,对电力专业人才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知识协同整合能力具有了新的要求,要求职业教育要培养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因此,论文提出了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的大基础——“电力工程基础”融入“卓越工匠精神”的课程教学改革,在每一堂课中融入“工匠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学生,积极促进学院学科优势与自治区企业产业优势的资源融合,参与构建学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打造区域经济急需的创新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卓越人才。
“电力工程基础”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辅助的传统授课方式,该课程包含的内容从发电到用电,计算多信息量大,但学时有限,学生又是首次接触专业核心课,再加上课程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的参与较少,理解起来普遍费劲。另外,“电力工程基础”结合了前面所学的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等各专业基础课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对前导课程掌握参差不齐,教师由于课时限制又不可能对前导知识点系统复习,这样就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电力工程基础”更容易理解困难。再者,即使是目前市场上挑选最适合学情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也与后续课程有重合部分,学生通过师哥师姐的了解认为后续还会讲到,降低了学习兴趣。
本项目是在“双主体,三主线” 卓越工匠培养体系引领下基于CDIO模式的“电力工程基础”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首先构建“双主体、三主线”的培养体系,即将工匠精神培养、专业岗位技能培养、协同创新能力培养3条主线融入校企共育的“双主体”中[2],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实践需求,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管共育,协同育人。
课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将职业精神、职业品质、专注、创新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工程实训等教学全过程。专业岗位技能培养主要体现顺应智能电网2.0的提出,在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知识融入“电力工程基础”的教学中,培养懂技术、会操作、善沟通的“复合型”人才。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将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同能力融入在课程教学中。同时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电力工程基础”教学融入CDIO教学理念,遵循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课程设计理念,以项目为导向,内容重新编排,形成由引导项目、课程设计组成的综合项目。其中引导项目是将课本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培养学生通过理论基础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是通过为期一周的综合项目设计,如110kV变电站的主接线设计/10kV发电厂主接线设计/机械厂主接线设计等,培养学生综合项目设计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具体通过下面两点来操作:
(1)基础知识与拓展知识相结合,突出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为了进一步满足电力行业产业转型发展升级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按照CDIO教育理念增减教学内容。对“电力工程基础”涉及前导课的内容以及基础知识点加强与实践的链接,积极拓展电力前沿内容并补充自动控制等交叉学科知识。
(2)理论学习与案例实践相结合,突出工匠精神培养。在课堂讲解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分析理论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强,更喜欢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引出实际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而突破理论难点。
本课程在分析背景意义及现状的基础上,融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卓越工匠精神的“双主体,三主线”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构筑校企教学共同体,实现学生实训与就业、课堂与电厂的零距离对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地提升了实践能力与岗位适应力,力争为电力工程企业提供合格且有创新发展潜力的卓越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