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婷
(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案例场地原隶属于某电镀企业,该企业主要运营的业务内容包括镀铬、镀镍以及镀锌。该电镀企业厂区位于丘陵地带,包括4个主要电镀车间,目前已经停产搬迁。在该企业运营期间,所有车间长年均处于运作状态,负责铜铁以及塑料制品的电镀加工。在对该企业场地进行土壤污染调查的时候,厂区内全部建筑物以及相关设施均已完成拆除。
在进行样品采集之前,需要先收集相关资料,并对场地实际情况进行勘察,进行初步的污染识别,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经过分析和讨论之后,决定使用系统网格状布点方式设置采样点,以40 m×40 m规格进行网格布置,选取网格中可能存在污染源的周边位置作为采样点,当没有明显污染源时,则选取网格中心位置进行采样,经过初步设置,在案例场地中共布设了22个采样点。然后再对场地进行详细调查,并应用系统网格和判断加密两种布点方式,又在可疑污染区域中设置了30个采样点,在整个厂区内共设置了52个采样点,结合电镀企业对场地的使用情况,设置最大调查深度为8 m。并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1]。
经过对电镀企业场地相关材料的分析和调查,推测土壤受到重金属、氰化物、各种有机物以及总石油烃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进行土壤样品分析的过程中,也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针对不同检测项目,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采用相应检测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
水文地质调查是进行现场调查的基础环节,也是土壤污染调查的关键环节,在案例场地中,结合实际勘验资料和数据以及钻孔记录,确定了监测区域内的土层分布情况。根据土层的成因进行分析,从地表到地层深处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首先为人工填土层,其主要成分为粉质黏土,局部位置伴随少量砂,并且在所有钻孔内均检测到了人工填土层,钻孔的人工填土层厚度范围为1.2~4.7 m左右;其次是冲积层,主要分布在厂区内残丘周边以及低洼地区,其中包括粉质黏土、淤泥质土以及中粗砂,在分布区内的最大厚度达到4.5 m;再次为残积层,主要成分是黄色粉质黏土,在场地内只在少量钻孔中存在残积层;最后是花岗岩层,场地内所有钻孔均未穿透此层。经调查发现,场地范围内的浅层地下水主要存在于前三个层次中,并未到达花岗岩层。其中,弱透水层对于浅层地下水而言有着较好的隔水作用,主要包括淤泥质土以及粉质黏土。经过勘验和调查发现,整个案例场地内的地下水走向为从北至南。
经过对土壤样品中的物质进行检测,在与相关土壤重金属检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之后,确定了案例场地范围内的主要污染为铜、总铬、六价铬、镍以及镉,其中除镉之外其它物质在电镀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均有所涉及,属于原材料之一。经过检测分析可知,镍为超标最高物质,超筛选值率高达12.3%;其次为铜和总铬,超筛选值率均为2.8%;六价铬和镉的超标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2%和0.6%。经过对上述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分析,发现在土壤胶体和颗粒物的吸附之下,地表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最为严重,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有害物质的浓度逐渐递减。
案例场地的土壤污染调查结果显示,表层土壤受到的重金属污染相对最为严重,主要的污染区为电镀厂生产车间内,主要污染为铜、总铬、六价铬、镍以及镉。由于该场地受到的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考虑到该区域日后可能会作为城市小区、商场的建设区域,因此为保障区域范围内人们的身体健康,需要采取相应的土地治理和修复措施。
为进一步确保场地土地治理的效果,需要对场地范围内的土壤进行分析,明确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可通过与周围相同地层人为干扰较少的残丘等地段的重金属情况进行检测,并将二者进行对比和分析,确定场地范围内的重金属污染是来源于自然界还是电镀企业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通过对周围未受干扰地段进行采样,并检测重金属浓度,经检验几个采样点铜浓度平均值为30.5 mg/kg,总铬浓度平均值为75 mg/kg,镍浓度平均值为23.5 mg/kg,镉浓度平均值为0.075 mg/kg,均低于场地内样品浓度检测结果,因此,可以判断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为电镀厂的生产活动。
经检测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案例场地中西南角以及周边位置的采样检测结果重金属浓度较低,仅局部存在镉超标的情况,其原因为在电镀企业生产加工期内,该区域位置并不是生产区域,出现超标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局部填土导致。第二,在场地电镀车间范围内,存在严重的污染情况,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电镀废水和电镀液泄露下渗造成的。第三,部分车间范围内的深层土壤存在污染情况,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些水溶性较强的污染物,如六价铬等,随地下水沿花岗岩孔隙下渗到了深层土壤当中[2]。
综上所述,经过对案例电镀场地土壤污染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其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点:其一,在使用电镀工艺时,出现跑冒滴漏情况。其二,在电镀厂搬迁时,没有处理好电镀废液等物质,给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相信随着土壤污染调查力度的加大,分析可靠性的提升,并通过采取有效治理对策,我国土壤治理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