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冬
(山东青华园林设计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000)
城市的形成源于人群、物流、信息等诸要素的聚集,其生成、进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另一层面认知,城市的本质为以空间换时间,因空间上的聚集而产生时间上的效率。城市中人的活动主要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其本质是为人服务,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社交关系都直白地陈述在城市空间中,因而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城市化的本质即是人的城市化。随着城市化比例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的不断改善,人们的关注点正逐步转向城市公共空间。
新冠疫情的爆发蔓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在物理空间上的交流,移动快递和外卖业务的快速发展似乎让人们产生了社会生活悬浮于世界的错觉。然而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仍然是群居性动物,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仍然是人们情感宣泄的必然需求。因此,需要合适的城市公共空间满足人类情感本能的社会需求。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可直接参与体验的区域,是城市切实居住环境的表现、城市多元特色文化的依托、城市独特魅力的展现,并且作为评判城市是否友好舒适的直观印象和标准。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围合性、连接性、舒适宜人性、便捷可达性等特性,按不同尺度规模可分为公园、滨水、街道、广场等公共类型。
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合理预判城市的发展方向,合理管理城市的各种资源(土地、建筑、水系、人口等),合理部署城市的综合建设。景观规划(设计)的初衷和目的是满足人群居住场所和视觉审美的需要,其作为纽带联系人与具体的环境场所,创造能满足场景中人们不同行为活动需求的环境,同时又能作为“优质”的视觉形象进行宣传展示。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子层级和详细规划政策的实施者,也是城市规划在绿色生态方面最终所要实现的目标。
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城市居民,在传统城乡规划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设置取决于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空间预留,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后续承担已预留空间的美化改造,即所说的城市“补丁系统”。
2021 年全国多地已编制实施了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新体系的要求下,景观规划在范围上不再囿于传统意义的非建设空间,而是突出其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突出绿地格局与城市结构的耦合协调。
大到整个城市,小至办公园区,人们所强调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渗透融合、协调补充,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中共同建设更加适宜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城市环境。
山东(潍坊)公共实训基地地处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约67 万m2,为山东省和教育部确定的共同建设指导项目。本项目为园区东西中心轴线及两侧区域的景观规划设计,轴线长度约1km,面积约8.4万m2。
项目中轴线是园区整体布局的轴线框架,东西向贯穿整个园区,串联衔接各功能分区及景观空间。本项目打破了单纯景观功能设计的单一模式,在园区生态综合整治和绿地设计示范的前提下,通过重新塑造场地空间线和场所感,形成一段边界透气、路标明晰、功能多样的标志性场地。
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整体欠佳,土壤盐碱化严重。景观设计介入之初,项目整体建筑规划布局尚未确定,中轴整体空间形态还需论证修改,中轴空间存在多种设计可能。通过实地勘察和分析园区规划布局,得出本项目主要面临以下难点:一为脆弱恶劣的高盐碱生态环境。二为布局单一的园区轴线空间规划。三为高盐碱环境下景观铺装的花斑式返碱。
2.1.1 脆弱恶劣的高盐碱生态环境。潍坊滨海区背陆面海,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为一年三季气候干燥、风沙大,同时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导致滨海多数地区缺少绿化覆盖,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2.1.2 布局单一的园区轴线空间规划。空间上原规划建筑布局紧邻轴线,沿轴线空间不同功能建筑一字排开,导致整体轴线空间平直单调、缺少节奏变化,视线狭长,建筑压迫感较强。单调狭长的轴线空间难以呈现出自由惬意的景观亮点,也不利于忙碌于实训师生的身心舒缓。交通上原规划中轴线空间人车混行,缺乏放松的慢行体验,相互交叉的人车流线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2.1.3 高盐碱环境下景观铺装的花斑式返碱。从滨海总体环境着手分析,滨海地区由于地质及历史原因造成海水入侵、淡水资源缺乏,土壤自然脱盐率低,传统的活动场地硬质铺装会形成盐碱反渗现象,导致铺装面层形成盐结晶形式的“花斑”,影响场地使用的耐久度及视觉效果。
面对问题,通过与业主和建筑规划设计团队有效地沟通交流,针对性地提出了景观设计应摒弃传统空间“补丁绿化”模式,转为全程参与园区基础规划的策略。经过三方团队充分的配合协调,提出园区全局以“希望城”为整体设计概念,充分利用原有场地的自然特色营造和谐统一的景观,以人为本,强调景观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强调场地公共开放空间场所氛围的营造,同时将滨海地域文化结合场地进行塑造展示。连续多样变化的轴线空间结合林荫绿道打造了适宜人群活动的公共场所,随处交流的人群也代表了场所性的获得。其设计理念:开放共享、活力互融、生态自然、文化展现;设计目标:紫气东来,白浪西望,华华丛荫八方聚;虞水上接,渤海下连,淙淙水脉园中延。
生态之园——适应滨海生态环境的生态景观塑造,形成滨海园区生态样本;活力之园——完善多样化园区功能,通过一系列活力和互动性空间,将中轴空间转变为基地的室外大客厅;人文之园——地雕文化、小品文化、主雕塑文化、绿植文化。
2.2.1 景观空间与建筑布局的节奏性融合。基于原规划单一平直的空间布局,设计梳理场地建筑规划,通过调整轴线两侧的建筑布局,使轴线景观空间与建筑之间形成节奏性咬合交错关系,通过一系列活力和互动性空间,将中轴空间转变为基地的室外大客厅。
规划重新分离、切割、重组中轴景观空间,使建筑、绿化、铺装三者之间更加融和,营造丰富性、渗透性的多重界面。设计打破原规划中轴功能单一的僵直局面,强化轴线景观的同时,拓宽轴边界,提升人行空间品质,减少建筑的压抑感,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活力;结合中轴两侧建筑功能布局,在合适的区块融入满足需求的功能节点,通过界面的流动疏导空间开合,强化场地自有属性,融合点线面空间形式关系,促使长线条的景观空间形成有节奏的有序变化。
基于完善多样化园区功能目的,景观规划引出2 种不同的轴线引导策略:(1)流线贯穿,将场地功能前置,同时强调视觉线性指引。(2)便捷互通,契合使用人群的园区活动规律,创造出功能实用的树阵林荫广场、开敞阳光草坪、活力轮滑公园、跌落互动式叠石喷泉等,以餐厅前集散广场为中心,构建步行舒适、活力乐趣、形态丰富的基地轴线景观。
2.2.2 园区交通体系的梳理整合。设计重新定义园区交通路网,将车行路线移至中轴两侧,通过外围环线整合连接各功能组团。中轴区域为人行及自行车通道,在空间上实现人车分流,同时针对不同功能组团,设计采用多样化的空间连接方式,以承载丰富的公共活动,满足不同群体对公共空间的实际使用需求。通过建立连续便捷、路权独立的自行车道系统和安全特色、形态丰富的步行系统,大大提升了中轴园区的慢行景观体验,系统性的交通网络成为园区学习、生活、交流的空间载体。
2.2.3 盐碱土环境的植物造景设计。潍坊滨海地区植被生长环境不佳,适生植被种类偏少,难以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而土壤盐碱度高,直接影响了植被是否能正常生长。传统的盐碱地治理方式如挖沟排碱、客土栽培、化学改良等手段,由于盐碱残留严重、平地植物根系距盐水层过近等原因,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大树不易成活,因而不能彻底解决盐碱化问题。
通过多年的滨海地区景观实践和经验积累,选用堆坡塑型、抬田压碱(抬高地形与种植面层,使植物根系远离地下盐碱水位,结合自然降雨,降低土壤盐分)和精选苗木、植被改良(选择生长稳定、抗性强、耐盐碱的树种,并辅以新品树种的引种驯化)的双重方式进行设计,在有效洗盐排碱、降低造价的同时确保植物的成活率和长期良好生长,从而促进形成稳定的园区植物群落,有效地解决了土壤盐碱化问题。
基地作为在校学生特定专业实习实训和各企业实训研发的空间场所,基地内的植物环境对减轻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压力,激发创造力和活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植物空间营造上,创造安全、舒适和健康的环境是园区的设计诉求,所呈现的植物景观不仅能契合场地空间的有序开合,又能展现植物特有的季相色彩和形态变化。设计结合重新规划的轴线咬合交错空间,以开敞通透的草坪绿地、雨水花园、组团片林、广场树阵等样式,打造自由随性、舒缓惬意的休闲绿地空间。
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通过特定的堆坡塑形和土壤改良措施,提炼出适合滨海地区种植的常用耐盐碱植物品种主要有黑松、白皮松、龙柏、白蜡、刺槐、榆树、朴树、旱柳、丝棉木、红叶春、巨紫荆、皂角、海棠、红叶李、美人梅、花石榴、金银木、木槿、柽柳、芦苇、马蔺、玫瑰、菊类、蜀葵、罗布麻、紫花苜蓿、芦竹、沙地柏、小龙柏、结缕草等。
2.2.4 其他工程技术措施的支撑互补。本项目在规划层面通过与业主方和规划设计方的通力合作,最终形成了节奏丰富、趣味变化的中轴空间。同时在项目实施阶段,其他一些工程技术措施也为项目的顺利建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如生态海绵园区技术、铺装盐碱反渗措施、园区微气候调节互动跌落式水景设计等。通过后期项目复盘回访,看到园区中轴空间戏水攀越的学生、运动场地激情的轮滑、休憩座椅上的相互攀谈等场景,明显展现出场所空间的转变所带来的人群互动参与的积极与高效,即为场所感的认同。
基于景观规划在该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各阶段的积极介入参与,本项目最终呈现出了令人欣慰的空间感受和景观体验。项目的落成极大提升了实训基地的整体面貌,使该项目成为滨海区公共园区类项目生态治理和吸引科技企业入驻的典范。
2.3.1 生态效益。(1)改善了区域微气候,通过场地水循环和林荫点阵有效缓解了滨海干燥曝晒的整体特点。(2)生态海绵措施有效防止园区的水土流失,并提高了场地水源涵养能力。(3)景观公园+活力运动式设计,极大提升了园区人群的参与体验性,“活力室外大客厅”概念得以实现。
2.3.2 社会效益。(1)吸引了多所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入驻,有力促进了滨海区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等项目的发展。(2)吸引了相关行业高科技企业入驻基地园区,提升了滨海城市吸引科技人才能力。(3)基地良好的环境促进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发展,已成为省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为省内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职业技能人才支撑。
山东(潍坊)公共实训基地中轴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从正面印证了景观规划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通过梳理城市及城市公共空间本质,分析总结了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辩证融合关系,得出在包含与被包含、总体控制与专项细化之间合理营造公共空间的场所。
通过详细解读分析基地案例,论证了不同类型园区的整体空间在规划阶段应引入景观思维,将景观前置,用景观的视角协同配合公共空间的设置,通过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耦合协调,共同创造活力、趣味、丰富、生动的城市园区型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