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论下的住宅区景观设计

2021-12-07 11:34顾俊斌
现代园艺 2021年24期
关键词:住宅区绿地海绵

顾俊斌

(广州华钥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早在2014 年,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等就明确提出进行海绵城市体系的构想建设,通过融合国际先进经验,以应对城市水资源污染与缺乏等问题,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对优美水生态环境的需求。在进行居住区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探索符合本地特征的新型海绵设施与创新技术应用,有效解决用地空间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居住空间绿地的景观性。

1 住宅区景观海绵化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众多研究机构和相关学者总结发达国家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和先进经验,同时融合我国气候、地域条件、国情等现状,归纳出海绵城市技术应用的核心为“渗(增加地表透水率)、滞(就地滞留雨水)、蓄(储蓄雨水)、净(改善、净化水体)、用(提高雨水回收利用)、排(合理排放)”,通过自然积存、渗透、排放、净化,实现对雨洪的有效控制,营造水、城、人三者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居民选购住房时越来越重视小区的景观效果,开发商也着力打造宜居环境,同时结合我国对住宅区园林绿化标准的要求,住宅区的绿化面积不能低于小区总面积的30%,这些都为住宅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最为关键的建设空间条件。因此,进行住宅区景观海绵化,通过以居住区原生态基地作为景观的底色,巧用海绵技术为景观艺术加分,通过地形的调整、各类植物种植,自成生态循环系统,使景观充满活力和灵性。在进行宅区景观海绵化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4 点:一是以人为本,保证生态安全引导力,注重人的行为体验,住宅区景观海绵化设计需要更加注重高品质的空间环境对人的身体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通过以优化生态环境为先行原则,保证在绿色生态安全引导力的基础上,强调安全舒适性、设施便利化、服务多元化等方面,体现景观的人文关怀。二是生态自循环。住宅区景观海绵化设计强调生态优先,治理同行,积极做好内源净化、优化排水系统的同时,创建土壤、水、阳光、空气、草木的生态链,做到景观与防洪提升相互并重,最终打造自然生态、安全舒适、优雅的居住环境。三是精简优化场景。现阶段的住宅区景观海绵化建设追求能集约化利用多种形式空间,保留功能复合性的高频使用场景,实现场景共享维度复合,提升公共空间多功能使用效率,取消一切低频场景,营造更积极健康空间,促进居民生活回归自然。四是文化归源。住宅区海绵建设需要结合周边环境和充分发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生态的恢复和营造,考虑植入体验式地域特色空间生态空间,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表达当地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实现现代生活和生态文明等文化体验的多维合一。

2 住宅区景观海绵化设计思路

结合盛天领秀府住宅区项目进行分析,盛天领秀府的目标是建设成生态示范小区,其景观设计以海绵城市理论为指导思路,从景观的整体规范到节点设计都注重引入全新生态景观体系,形成绿色生态小区,提高水质,减排增绿,营造海绵与景观双融宜居环境。

2.1 以“滞、渗、蓄”为指导方向

在盛天领秀府住宅区项目中,景观设计改造思路指导以“滞、渗、蓄”为指导方向,强调景观绿化对居住环境的贡献。尤其在市民越发注重生活质量与健康的时代,其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居住区内部空间的整合,通过寻求综合设计的思路主线。如本项目以整体性、系统性为设计思路,结合小区地形,巧妙设计岛式下沉绿地,将建筑、小区空间有机串联起来,促进对雨水滞留、渗透、蓄存的同时,又能考虑新时代居民的多方面需求等因素,实现景观空间多层级的提升和结构性的调整,丰富景观效果,从而避免景观各节点相互缺乏有机组织的弊端。

2.2 以“净、用、排”为创新技术支持

在整个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以“净、用、排”为创新技术支持,以周边环境为基础,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引领,重点突出“自然、生态、便民、文化、发展”设计思路。在设计思路表现上,如本住宅区项目采用渗蓄体系技术,将海绵设施一体化,构建多元化生态体系,道路及绿地雨水经过绿地或透水铺装下渗和净化,实现对雨水的去污、蓄渗和有效利用,一些无法及时下渗的雨水则可以经草沟转输至下沉绿地,经过渗蓄体系实现三级渗蓄,营造“建筑——铺装——下沉绿地——渗蓄体系——雨水管网”的循环排水组织体系,真正意义上实现“自然、生态、便民”的景观改造初衷。

2.3 摒弃原有的短期设计模式

海绵城市理论要求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摒弃原有的短期设计模式,通过分阶段、渐进式的更新方式,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发展状态和设计周期的持续性,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思考景观设计需求,对居民更进一步的需求和更新的目标具有预见性,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打造成生态宜居空间,更好地向广大居民传播绿色生活环保教育理念。

3 住宅区海绵化设计实际运用

3.1 整体景观布局规划

居住区场地建筑规划和景观空间组织设计直接影响海绵设施的类型。结合盛天领秀府中式风格建筑特征,以“流动共享空间”为设计理念,实现空间的有机串联,促进生活与自然融合。盛天领秀府住宅区布景观布局亮点主要如下:

3.1.1 以建筑为核心展开景观分区设计和强调海绵观赏性。结合项目宅旁绿地、地形等进行分区设计,打造“心境”“花境”“乐放”三大主题。心境分区传达舒心怡情意境,通过景观会客厅以对称式布局的树阵及阳光草坪,配植芳香植物,营植物品种意向,造开阔舒展、动静皆宜的共享景观空间。花境分区表达四时开花的景象,其中园区宅间景观组团分别以“黄”“紫”“白”“红”四色为题,设置四季不同色彩的观花植物,营造随季节变化而变的、丰富的宅间景观。乐放分区传达欢乐奔放的意境,康体活动区以冠大荫浓的植物进行遮阳,通过中下层色彩缤纷的植物进行空间的围合,营造安全舒适、缤纷活泼的景观空间。利用地形设置下沉草坪,强调海绵的观赏性。

3.1.2 在具体景观主题节点中突出海绵的参与体验性。本住宅区的景观设计充分考虑了居民的休憩和参与体验活动功能需求。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需求,在空间中置入更多公共开敞绿色空间,如打造透水地坪的儿童活动场地、提升使用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又能起到渗水、排水的海绵效应。打造主园路、下沉草坪、儿童乐园、健身长廊休闲区、日光运动区、生态停车场等,有效解决场地排水的同时,全方位提升生态日常生活、游玩、休憩空间,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生活和娱乐要求。

3.1.3 实现各个景观节点共享维度复合,将景观空间形态有机结合。居住区景观空间设计除了要打造功能空间多样化,还要提升景观复合共享功能,以满足不同年龄、阶层人群对空间需求,提高空间利用率,体现公共空间的多元包容、平等开放和以人为本。如本项目合理利用健身环道与宅前园路进行线性的流动景观空间设计,采用弹性边界,实现各景观区域彼此渗透,自然、无边界,通过灵活可变的边界,塑造开放共享、功能多样的场所空间,整体形成大开大合的景观格局。

3.2 景观与海绵双融的创新技术应用

本住宅区项目为了打造开放绿色生态、生活空间格局,创造因地制宜的海绵新措施,引入海绵城市理念,营造节点(初雨过滤排水口)、线性(透水铺装、海绵绿阶、生态草沟)、面域(雨水花园、下沉绿地)三大类海绵体,确保景观与海绵的有机结合。

构建绿色排蓄体系,雨水经层下沉绿地,然后流经蓄水管与渗水管进行涵水,再转达去污设施进行雨水净化,通过去除盐碱处理后的雨水,可以重复利用于景观补水,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微生态环境。另外,本项目特别注重排水设施景观化、便利化和隐蔽化,强调景观美,最终在确保造价控制的基础上实现海绵指标。

半幅透水铺装应用。为了提高居民的体验感,避免雨天出现路面积水,不方便行走、晴天路面缓释蒸气闷热的等现象,透水与非透水铺装的结合无疑是实现体验与质量双向的最佳选择。本住宅区项目通过高频使用的景观环道,实现各个景观节点的串联,同时建设区域和健身器械也较多,选择色彩艳丽的半幅透水路面,更方便居民健身运动和休闲散步。

3.3 从同质化绿地到本土特色景观营造

本居住设计充分考虑地域自然环境和气候,基于项目区域本底特征,结合周边环境需求与当地文化特色进行重要区域景观打造。如优先选择适应场地环境的乡土植物,构建的生态群落稳定;如根据下沉绿地的滞水深度、水质污染等现状,针对性选择能适应污染土壤的植物。同时结合项目地形、山石等进行特色造景,促进植物海绵体有机整合。如示范区绿化设计以简洁、点线面形式结合的植物配植形式,营造清爽、舒适的别墅宅间景观空间。主要植物品种有细叶榄仁、鸡冠刺桐、千层金、红花檵木、花叶女贞、米兰等,使之符合生态和审美的双重体验。

4 结语

通过结合住宅区海绵化景观设计,可以清晰地展望到未来会有更多类似于本项目的住宅景观海绵化设计案例。进行住宅区海绵化景观设计,需要打破以往景观设计从单一层面出发造成景观营造片面性,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在明确居住区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现存系列问题和需求趋势后,确定居住区海绵城市景观设计方向和指导原则,选择务实有效、集约整合、功能综合、多维度复合的海绵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策略,从而激发居住区活力,为营造集约化、复合化、生态化、健康化的宜居住宅助力。

猜你喜欢
住宅区绿地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小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研究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海绵是植物吗?
无限追踪⑧
走进绿地
传统造园思想在住宅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住宅区物业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