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辉,何岳球
(1.通城县委办公室,湖北 咸宁 437400;2.湖北科技学院 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咸宁 437100)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曾对未来十年世界与中国财富大趋势进行预测,并说健康产业将成为全世界继IT产业后的“财富第五波”。[1]所谓的大健康产业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其核心就是要让人们“生得优、活得长、不得病、少得病、病得晚、提高生命质量、走得安”。它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是“治病”,更是“治未病”;它是帮助民众消除亚健康,逐步树立起从透支健康、对抗疾病的方式转向呵护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新健康理念。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之下,传统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与普遍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早在2017年7月1日就已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的第三条规定“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作用”,进一步强调我国应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此后,湖北省委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的指示精神,于2020年6月1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湖北将发展大健康产业,着力推进“十大重点任务”,打算“在有基础、有条件的市州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区域医疗中心、临床试验基地”“分区、分层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示范效应明显的大健康产业园区”[2],咸宁位列其中。近年来,咸宁市在发展中医药产业,构建中医药发展体系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初见成效。尤其是通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理清思路,早就提出了“五药并举”的发展模式,对全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及县域经济的带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2020年咸宁市在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利用中医药方与西药双管齐下的治疗方案,让中医药渗透在防控救治的全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疫情之初,根据中央部署,咸宁市根据一些医疗专家及崇阳籍中西医双博士后王维武等的意见,开出了新冠肺炎的治疗方子,市政府专项拨款800万元作为中医药防治工作的费用,在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与群众预防等人群中广泛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援咸宁市嘉鱼县云南医疗队的组长沈雯曾说:“患者服用中药,病灶吸收好很多,这次救治,中药功不可没”。咸宁市重症、危重症病例的中药使用率达到97.56%,普通及轻症患者使用达到99.86%。[3]
去年疫情期间有一组数据振奋人心,咸宁市到2020年3月11日连续18天无新增病例,812例治愈出院,治愈出院率高达97.1%。而通城县无新增病例的日期更早,在3月4日,所有在通城医院救治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部康复回家。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蔡天晶说“所有收治的患者,都使用了中药治疗。”据统计,通城县是咸宁市新冠肺炎感染人数最少、死亡病例最少、治愈率较高的县,而咸宁市是湖北省除恩施州外感染人数最少、死亡病例最少、治愈率较高的一个地市州,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中医药的介入治疗。咸宁市中心医院院长杜光说:“全市各定点医院推行中医药尽早深度介入治疗,不仅改善患者症状,还能缩短住院时间,遏制从轻症到重症发展。”[4]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端,东邻江西省修水县,西接湖南省临湘市,南连湖南省平江县,北依本省崇阳县,西南交湖南省岳阳县;东经113° 36′~ 114° 4′,北纬 29° 2′~ 29° 24′,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最东端位于塘湖镇黄袍,最南端位于马港镇彭洞村,最西端位于北港镇贯青村,最北端位于沙堆镇方家湾。通城县版图总面积 1 131.92平方公里 ,辖9镇2乡,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缺乏。而山林分布较为广泛,约占全县总面积的 42.84%,境内的药姑山、大溪山、黄袍山、黄龙山、大旌山、监鸡山,植被良好,每座山都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生长。
1.自然资源与文化优势
通城中药资源蕴藏十分丰富,天然野生中草药品种多达166科、1 313种,占全省药用植物总数的46.59%,总蕴藏量达1 000多万公斤,盛产黄精、白芨、七叶一枝花、钩藤等名贵中药材,境内的药姑山更是被誉为“江南天然药库”[5]。药姑山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南岸,属幕阜山系支脉,地跨鄂湘两省的通城县、崇阳县、赤壁市、临湘市四县市,约200多平方公里。药姑山明代之前又名龙窖山,其山势磅礴,树木葱郁,花草繁茂,风景秀丽。相传明隆庆二年(1568年)李时珍前往龙窖山采药数月,驻扎在山脚的西冲村,传授痘疹等医方给当地人民,为百姓治病除苦,留下了许多感人的医药故事,因此当地老百姓为纪念李时珍在此采药也称龙窖山药姑山。李时珍在此采集到药物标本110余科,450余种,补全并纠正了《本草纲目》中的一些条目,留下了“药姑山上百药全,只缺甘草与黄连”的说法。
为了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产业的振兴发展,加快中医药强县的建设步伐,通城县委提出了“五药”兴县,打造以药膳小镇为龙头的中药大县的战略方案。为了弘扬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促进通城县经济腾飞,为药姑山发展旅游事业奠定文化基石,特在李时珍采集过药物标本之地的大坪乡,建起了全国首个医圣雕像,2018年6月16日举行了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暨雕像落成揭幕仪式、痘医传人寿诞庆典活动。
2.地域优势
通城县处于中纬度区,在神秘而又奇特的北纬30°线上,属亚热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 450—1 600毫米,无霜期长达258天,年均气温16.8℃,日照时数1 871.9小时,具有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同季的特点。境内地表形态多样,森林覆盖率达50%,地表水质达到或超过三类水体比例100%。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各类天然中草药生长的优良环境。
3.种植优势
中药材种植传统在通城县早已有之,只是由以前的个人种植逐渐发展为政府有组织、有选择、上规模的农户批量种植,目前药材种植面积已超过9万亩,年收购中药材可达1 000余吨,由此,通城县于1993年被评为“全国中药材生产收购先进集体”。据统计,全县精选的草本中药材品种已有30余种,药农的人工种植技术有专家悉心指导,其栽培经验和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产量也在攀升。
4.市场优势
通城县拥有国家级中药产业化生产基地1个,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工业企业8家,年产值超过7亿元。福人药业的金刚藤胶囊、益心颗粒、健脾糖浆等3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专用药品获国家生产批文并大量投产。[6]此外,通城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与积累,中医药产业链结构逐渐多元化,不仅有种植、生产与加工产业,还衍生出近3万人的产品营销大军,这些代理商们让通城中医药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所有市级以上城市,共代理了100多类药品、数千个品种。
【表述交流】微波炉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在使用时绝对不能用锡纸等金属材料包裹食物进行加热,这样会引起微波反射及屏蔽,进而造成微波聚集,温度升高引起火灾。另外,在生活中也要及时检查家庭电路的线路,避免因线路老化引起短路,进而引发火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康养意识的增强,中医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展中医药产业正当其时。随着《中医药法》《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重磅系列文件的陆续出台,释放出巨大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红利。
通城县为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发展,在开展大量基层走访调研和举办多次座谈会的基础上,同时综合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通城籍工商界代表、医药营销代表、相关县直单位和乡镇的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建议,2016年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审时度势,紧抓建设健康中国,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新契机,在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绿色崛起、中药振兴、万众创业、城乡融合”战略目标,举全县之力践行药材、药品、药市、药膳、药养“五药”并举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集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制造、中药贸易流通、中医药技术研发、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中医药健康旅游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医药全产业链条[7]。
1.筑牢“保障线”,促进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通城县顺应时代发展与地域优势,因势利导,切实加强政府领导,系列措施付诸实施。第一,成立了“通城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长由县主要领导担任,农业、林业等26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切实加强对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第二,落实了工作经费。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中医药产业发展,设立中医药产业专项工作经费,每年预算达2 000万,保障了各项工作能有序开展。第三,积极向省、市争项目、争资金、争政策,得到了省发改、林业、交通、扶贫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一揽子惠民政策与措施为通城县发展中医药产业夯实了“保障线”,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第四,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信贷的支持,让一些有意愿种植却无资金实力的个体借助政策支持,成立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种植中药材,使之成为脱贫致富的一个抓手。通城快速推进中药材基地,每年新增2万亩种植面积,初步形成产品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机械化、发展集约化、产业信息化、开发多样化、产品品牌化、研究基础化、管理制度化的发展模式。
2.织密“服务网”,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
通城县政府在加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上狠下功夫。第一,围绕中心,开展中医药政策法规宣传。大力宣传《中医药法》《关于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县委县政府1号文件)和《中国·湖北药姑山(通城)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6)》,突出宣传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优势,广泛宣传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宣传中医药惠民利民的政策措施,让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第二,贴近群众,开展中医药人才教育培训。制定了通城县中医药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把人才培训纳入目标管理,实行奖惩责任制,采取“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方式,全面提高全县中医药整体技术实力。县中医药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中医药专家深入乡镇、村(社区)和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指导。2020年,全县组织专家现场指导100余人次,培训中药材栽培技术管理人员近500人,发放资料5 000余份。第三,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中医药产业服务机制。整合全县各乡镇各部门资源,加强各职能部门对广大种植主体的对接服务。我们要求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成立相应机构,落实人员,出台配套政策,统筹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要求县直各部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扶持,为企业和农户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同时要求全县各乡镇、村与各职能部门建立配套服务机制。第四,上下联动,服务于广大中医药企业。县中医药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关于规范全县中药材栽种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基地选择合理化、品种突出道地化、栽种管理科学化、林药套种立体化、药材采制加工标准化的具体落实措施,工作人员经常到田间地头为药农问诊把脉、到中药材加工企业为厂长经理送中医药政策、咨询销售商中医药行情,将所有情况综合后,指导全县中医药产业良性发展。
为推动通城中医药产业健康快速与可持续发展,县委县政府又接着出台了《湖北药姑山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通城县关于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中医药发展产业政策规划,因势利导,规划引领,产业融合初显成效,为中医药产业服务于通城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严把中药材种植标准
为了确保中药材的“道地”品质,经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综合国际国内形势与专家论证,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自然环境、品种特性等条件,通城县从播种、育苗、施肥、基地建设等工序入手,建立了严格的种植程序,着力推动中药材良种化、药源基地标准化、产地初加工标准化,打造“绿色、道地”品牌。依托资源优势布局建10万亩中药材基地,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由中药材生产企业建设示范基地,引导农户按照示范基地的生产流程发展中药材生产,按保护价回收中药材)或者土地托管(以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为代表,与农户达成协议,将土地委托给公司经营中药材种植,农户本人通过参与种植管理得到劳动报酬与年底分红)等模式,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以主导中药材品种“隽六味”为主,建设生态化、标准化、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示范、种子种苗繁育、种质资源圃建设等工作,进一步丰富中药材种植品种,变“产地”为“产区”。通城县2018年被正式列入全省特色农产品(中药材)优势区创建县,2019年,通城“金刚藤”被授予全省首批道地药材“1+10”优势品种。
2.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
到2020年12月底,通城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11.23万亩。主要种植以“隽六味”包括黄精、重楼、白芨、白术、金刚藤和钩藤等为主,并辅助种植黄花、菊花、金银花、栀子花、艾叶、紫苏、芍药、桔梗、木通果、金莲花、射干等品种。在第一届(2017)全国优秀中药材基地评选中,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金刚藤、鞘蕊苏种植基地被评为“全国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8];通城县裕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推陈出新,为了节约土地面积,便于管理,推出了中药材林药立体栽种基地,被评为“全国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在第二届(2018)全国优秀中药材基地评选中,湖北药姑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通城县中药材公司种植基地被评为“全国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湖北省瑶乡御草药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被评为“全国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9]。在2019年评选出的第三届全国优秀中药材基地中,湖北省通城县沙堆三氏百合种植合作社荣获“全国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
1.搭建总部平台,给药商安家
通城县于2017年元月成立医药行业协会,给3万名药商找到了“新家”,协会牵线搭桥,利用已有的医药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和成熟的技术力量,吸引优质人才和项目到此安家,发挥全国各地通城商会的人脉资源及每个企业的特色,实现资源互补、整合抱团,使通城中医药品牌立稳鄂南,走出湖北,带动周边省市,迈向全国乃至全球。2018年,通城医药行业协会“已在武汉、北京、广西、内蒙古、辽宁、山西、河北等地成立了分会。完成个人独资企业注册1 380家,有近十个品种在中药材天地网进行交易,有近千个品种在医药总部进行销售,医药总部经济销售额21亿多元,创税收1.2亿元。”[10]
2.组建了中药材行业协会,创建品牌管理平台
在中医药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与指导下,已把本县中药材种植企业与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了“通城县中药材行业协会”。协会将充分挖掘平台的引领、协调、合作等功能,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方向,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重点抓好药材产品质量,规范药材价格体系,全面整合人才优势及整个产业链的资源优势,推动通城中医药产业腾飞发展。目前,通城中药材行业协会正在积极创造条件,申报注册“通城钩藤”“通城黄精”等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相关工作。
1.加强研发,提升造血功能
我们坚持科技创新,成立了药姑山中医药研发中心(下挂道地药材科研所),注重培育企业(湖北福人药业、润康药业、瑶乡御草等)开展药用植物育种与规范化种植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建设,依托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开展野生中药材驯化、中药材保种、种植技术指导等工作。
2.加强合作,借力起航
2017年1月,成功与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在道地药材种苗培育和种植基地建设、中药材市场建设、中药科研和药博园建设、中药材加工生产、医疗卫生服务和养生养老、休闲康复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10]。另外,中国科学院药材研究所、山西振东制药、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亳州新科阳光有限公司、河北省沽源县亿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及湘、鄂、浙、粤、川五省的数十家中医药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先后对通城县进行实地考察并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组建种苗种植基地、开发园区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药材研发中心、道地药材科研所及湖北药姑山健康旅游项目协商达成合作意向;湖北省农科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科技学院与通城县签订了合作协议,与本县中药材种植形成结对帮扶关系,下派了20名中药材专家对应支持本县中医药产业发展。
3.建立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方便企业落户
随着决策的实施,湖北药姑山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开始启动,预计总规划总面积为3.513平方公里,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庞大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医药企业项目打算入园。2020年确保园区内创客孵化园、瑶族风情体验区、中医药产业加工园、中药康养公园建设4个项目开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通城县通过乡贤会、出去招商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本县中医药优惠政策,争取更多的企业落户科技产业园。
4.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药食同源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通城世世代代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着这一观念。通城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非常重视开发药食同源产品与功能性食品等衍生产品,来拓展、延长中药材产业链,使得产业附加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药食品、饮品、药膳等一批高附加值保健食品,以及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等一批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品系被推出上市,如三毛姐紫苏酱食品、九楚膏滋补品和古苇清润茶深受消费者喜爱。
5.带动群众致富,助力脱贫攻坚
中医药产业链的延伸,兴了企业、旺了市场、富了药农。全县共发展中医药龙头企业13家,种植专业合作社58家,家庭农场17家,落实种植基地246个,带动了近5万农民参与产业发展,中药材发展惠及3 127户贫困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 869元。[11]迄今为止, 通城县拥有1个国家级中药产业化生产基地与8家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工业企业,年加工值超过7亿元。湖北福人药业拥有30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专用药品获国家生产批文,主导产品金刚藤糖浆、金刚藤胶囊被评为全国妇科用药“十佳”品牌与湖北名牌产品,同时全县十多家中药生产企业、合作社、农场主还合作开发了紫苏酱、紫苏膏、黄精虫草酒、艾叶包(贴)、金银花露、中药膏贴等十多个产品,年加工生产中药材近3亿元。[11]
毋庸讳言,产业优势的扩大,激发了通城人的创业热情,全县人民发展中医药产业积极性空前高涨,中医药——中华民族四大国粹之一,在通城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城县力争到2025年,将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15万亩以上,中医药产业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中医药产业人才达到1万名以上,中医药营销总额达到200亿元以上,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向300亿元进军[9]。借国家政策红利和已有的良好基础,通城县计划将中医药产业集群打造成为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建成国家水准、华中一流、湖北样板的中医药产业集散地、中医药文化传承地、现代中医药科技研发地、中医药养生旅游目的地、健康产业发展引领地,打造全国中医药产业大县[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