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新华
(抚州市临川区罗针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江西 抚州 344103)
虽然水稻高产品种向来受到各界高度重视,但在水稻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方面,新型栽培技术推广往往面临较大阻力,这会对水稻种植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解决相关问题正是本文围绕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开展研究的目的所在。
在种植水稻前,必须做好水稻品种选择工作,水稻质量和产量直接受到品种影响,优秀的水稻品种在抗病、抗害虫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能够为水稻高产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品种挑选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地势地形、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保证水稻品种能较好适应当地环境。在水稻种子的挑选过程中,需保证不低于98%的种子纯度以及高于85%的发芽率。
优质水稻栽培还需要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在种子前处理技术支持下,同样能够在提升水稻种植质量和产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种子前处理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中,需做好种子的分类存放、杀菌消毒,如结合实际条件和需求采用温水浸泡,润湿水稻种子,在这一过程中种子的状况需要得到细致的关注,对于出现破裂、迸发迹象的种子,需及时进行催芽处理。种子处理需要准确落实各个步骤并做好细节把握,如保证浸种在高温环境下开展、水稻种子破胸等干净利落的处理、降温和炼芽的快速衔接,以此得到2~3 mm高的水稻幼苗,为后续的水稻栽培和种植提供支持。
优质水稻栽培对种植地有较高要求,为保证较好地满足水稻种植要求,选地整地应把握以下四方面要点:第一,土地清洁控制。需保证土地周边不存在污染源,选地整地过程要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保证所选土地不存在污染,否则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污染物质,水稻的绿色安全性将受到威胁;第二,地势平坦。需选择平坦的土地进行水稻种植,同时保证灌溉方便、土壤肥沃;第三,检测水溶矿物质。为满足水稻成长需要,需明确所选择土壤的类型,这一过程需要严格检测水溶矿物质;第四,晒田,应通过土地深翻进行3天晒田,使土壤中细菌、虫卵等得到有效杀灭,为提高土壤肥力还需要撒施腐熟有机肥,之后开展耙地处理,这样土壤的松软度和透气性将大幅提升,形成更好的水稻生长环境。
基于10℃以上的平均气温便可开展粳稻种植并进行地膜覆盖,而籼稻种植需要12℃以上平均气温,具体的水稻播种需结合当地耕作制度和气候特征合理选择播种时间。播种量一般按照50~60 g/m2来控制,杂交水稻播种量一般为每亩1 kg,通过播种量的控制可得到整齐健壮的水稻秧苗。水稻播种后用无纺布覆盖给稻种保温。保温保湿是出苗前的种植重点,为避免受病虫害和低温影响,旱育秧可设置小拱棚和地膜双层进行覆盖,对于较为湿润的秧田,可仅用单层地膜覆盖小拱棚,以此实现对水分平衡的保障,避免稻种发芽与秧苗生长受到低温、缺水等因素影响。
水稻育苗可采用温室两段育秧、地膜旱育秧等方式,能够削弱病虫鼠雀及不良气候带来的影响。育苗肥主要使用生物有机肥、农家肥,培养基可同时使用速效优质化肥,以此营造优质的苗床环境。水稻出苗后需做好温度控制,在二叶一心后开展炼苗浇水,保证苗床通风、肥料供应充足,这属于育苗的关键措施,关系着后续秧苗移栽效果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
在完成水稻育苗后,规范化的秧苗栽植也极为关键。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水稻种植很容易在栽植方式方面出现问题,如移栽基本苗数量过多或过少,这会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因此必须保证栽植过程中基本苗的适量移栽,这直接关系着水稻无效分蘖减少和穗量合理。在插秧环节,需遵循一犁三耙、浅栽浅插原则,一般按照25 cm×15 cm控制秧苗栽植株行距,每亩应控制为1.6万~1.8万穴。
对于水稻产量和质量来说,灌溉带来的影响同样极为深远,因此必须保证严格遵循干湿交替的灌溉原则,确保灌溉的科学性。在水稻插秧后,水层管理工作需要科学开展,围绕寸水、浅水、深水,开展活棵、插秧、“换衣”、促蘖实践工作:在发现80%~90%预期穗数的群体茎蘖数后开展排水晒田,以此使水稻根系深扎、无效分蘖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对于烂泥田或较早插秧的田地,必须重晒;在孕穗、抽穗、扬花期,水稻灌溉主要按照浅水层控制;灌浆期需要干湿交替,通过活水养根保叶;对于勾头散籽粒的水稻,需间歇灌溉水,保持稻田湿润;在蜡熟期需要严格落实干干湿湿原则,做到以干为主;在蜡熟末期需要保持“跑马水”,土壤通透性能够由此提升,能够对稻粒饱满、根系活力增强带来积极影响;在水稻收割前一星期,应实施退水晒田,为收割提供便利。
一般情况下水稻每生产稻谷100 kg需要耗费纯磷0.8~1.3 kg、纯氮1.6~1.9 kg、纯钾1.8~3.8 kg,但在优质水稻栽培过程中,需设法降低稻谷对化肥的依赖,科学应用平衡施肥技术,实现补钾、增磷、稳氮。对于肥力中等的田块,可使用腐熟农家肥、钾肥、过磷酸钙、碳铵,每亩用量分别为1500~1800 kg、10 kg、30 kg、30~40 kg,插秧完成后的7~10天,每亩追施8kg左右的尿素。在抽穗前,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尿素追施,用量控制在5 kg左右,同时追施3 kg左右的磷酸二氢钾。
从黄熟期到完熟期,水稻稻穗与上部茎叶完全变黄,存在坚硬饱满的籽粒,且80%以上米粒的含水率在17%~20%且达到剥离程度,同时茎秆含水量在60%~70%,即可确定水稻进入适时收获期,此时需尽快收割。
在优质水稻栽植过程中,病虫害带来的威胁必须得到重视,基本的病虫害防治可贯穿水稻种植的全部环节。在选种过程中,需优选抗虫性、抗病性强的优秀水稻品种,药剂拌种也需要在播种前进行,进一步提升抗病虫害能力。在农药的选用上,需优选低毒、高效农药。在秧田期的病虫害预防时,每亩可混合40 kg清水、50g特杀螟(51%)开展病虫害防治;在完成插秧7天时,每亩可将清水40 kg与60 g特杀螟(51%)混合,开展田间喷施;在水稻破口期,每亩应施加混合的150 g磷酸二氢钾、100 g三环唑(40%)、150 g晶体敌百虫(90%)、50 kg清水,开展田间喷施,每周1次,连续使用2~3次,这能够实现对卷叶螟、稻瘟病、稻苞虫等常见水稻病虫害的预防。值得注意的是,在勾头散籽粒期,不得使用农药。
优质水稻栽培病虫害防治还可以采用生态调控方法,该方法的应用需要开展系统调配和区域治理。水稻种植户需围绕设法改造种植生态区,统筹兼顾区域内的水稻的方法,保证病虫害防治管理整体开展,由此病虫害防治可在生态调控前提下实现,水稻种植区域内水稻及各生物的良性互动也将真正形成,这对生态环境保护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生态调控方法可充分应用生物联合防治技术,养育水稻害虫天敌的昆虫属于其中关键,以此逐步取代化学及农药等传统防治方法。水稻病虫害防治还需要关注生物信息,如设法介入害虫的繁殖交配,降低成虫的成活率和害虫的出生率,使害虫种群传播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以水稻白叶枯病为例,作为典型的细菌性病害,其会直接影响水稻维管束导管,该病的防治首先需做好种子处理,可在2000倍液的乙蒜素乳油(80%)中浸泡种子2天,也可以在低浓度石灰水中浸泡;然后在水稻生长期间,选择氢氧化铜悬浮剂或叶枯唑可湿性药剂开展化学防治。以稻飞虱为例,白背飞虱、灰飞虱对水稻的影响最为严重,这类害虫很容易影响水稻的养分传输,可通过滴油杀虫、药剂杀虫、毒土杀虫等方式进行防治,如将细土与乐果粉按照4∶3比例混合,也可以向水稻喷施乐果粉(40%),有效灭杀害虫。
综上所述,优质水稻栽培需综合关注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水稻灌溉、合理施肥、具体防治等内容,为水稻种植户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优质水稻栽培方法。为了提高水稻质量和产量,各地区需要在水稻生长规律研究、无公害种植探索、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加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