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惠
(来安县农机化技术学校,安徽 来安 239200)
2014年由于小麦的收购价格高且稳定,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高,比较效益较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麦积极性,小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达到2.867万hm2以上;2017年以来受到价格影响,小麦的种植面积开始减少到2.133万hm2。一是受天气影响,小麦赤霉病每年都偏重发生,如若防治不及时、不到位,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甚至会出现收购部门拒收的情况。即使收购,也只能卖极低的价格。二是农户没有烘干设备,无场地晾晒粮食,为防止连续阴雨天气小麦霉变,只能低价卖给收购商。三是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经济效益差。随着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小麦产量和收购价格不高,造成种麦比较效益差,甚至会亏本的局面。四是油菜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压缩了一定的小麦种植面积。
如果不受到恶劣天气情况的影响,来安县稻茬麦的平均亩产可以达到350 kg,按照国家的收购价格计算,667 m2收入约805元,而每667 m2的机械化作业成本约200元,再加上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费用大概260元,年平均地租约600元/年,种植一季约300元,人工管理费用约为100元,小麦生产的成本是860元左右,亏本约为55元,如遇不好年成,亏本更多。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上茬作物品种生育期选择不当,会造成小麦生长期不足[1]。
一是易发生赤霉病。在抽穗扬花期,易遇连续阴雨天气,田间空气湿度大、菌源充足、种植品种抗性差,如防治不及时、不到位,对小麦品质和产量均会造成严重影响;二是小麦生长中后期,由于种植密度较大,中下部光照不足,氮肥用量过大,易导致发生流行性白粉病害;三是田间沟系不畅,地势低洼,排水困难的田块,也极易发生病、渍害。近年来,赤霉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加之小农户防治时机和药剂选择不当,导致不完善粒超标,品质下降等问题。
一是埋茬深度不到位,镇压不及时还会出现“海绵田”;二是秸秆埋在土壤的表层,病残体残留细菌量大和越冬害虫多,会加重小麦病虫害发生,增加种植成本,降低种植效益。
小麦适播期经常降雨过多,土壤含水量过大,导致无法播种,最终致使播期延长[2],播种量大幅增加。小麦越冬前积温不足,苗弱,抗性下降,苗期病虫害偏重发生,不利于后期形成高产。
来安县小麦机械化播种有2种常用方式,机械化条播和机械化精量播种。随着水稻产量越来越高,秸秆量也越来越大,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处理不当将对下茬小麦播种带来不利影响,且小麦适播期易遇连续阴雨天气,造成田间持水量大,墒情不利于小麦机械化播种。小麦机械化种植环节已成为当前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和难点。
稻茬麦要想创造高产,一是要调整上茬作物水稻种植品种,尽量选择中稻品种,为实现稻茬麦周年种植达到良性循环做准备;二是在水稻收获较晚的地区,安排春性小麦品种种植,充分利用冬日前的光热资源,为壮苗越冬打下基础;三是在水稻收获较晚的地区休耕一季,调整衔接好第二年的种植茬口,做到小麦稳产、高产、优质。
一是选好品种。根据常年病虫害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在播种前用药剂拌种或包衣。二是做好前茬秸秆处理。水稻收获后,要采用机械深耕或深翻灭茬方式,提高耕作层质量、减少田间菌源和虫源。三是选择好播期。根据小麦品种生长期,合理确定机播时期,扬花期尽量避开雨季,避免花期遇雨,减少病害发生。四是开好“三沟”。做好“三沟”配套,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五是科学精准防控。选用对路的防治药剂和高效植保机械作业,提高防治效果,减少损失。六是科学施肥。通过科学、合理的配方进行施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实践证明,每3年深耕犁或深旋一次,就可以持续进行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应用,同时秸秆深埋,也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合理地优化还田技术措施,改良土壤,为麦苗扎根和抗冻奠定基础。
遇到连续雨天,还未播种的田块存有大量的积水,应及时开沟,清除积水,及时晒墒,在土壤墒情较差的时候,不要急于播种,等到天气晴好时,利用机具进行翻耕或旋耕灭茬工作,晒4 d左右,土壤墒情变好,利用复式作业机具进行播种。一次性完成旋耕、施肥、播种所有工作。避免在土壤墒情较差时,乱耕乱种。播种深度控制3~5 cm,避免过深或过浅。播种机的镇压装置要调高一些,做到轻压地表,避免压实地表,造成芽苗顶不出地表而烂芽的后果[3]。由于水稻秸秆全部还田,播种时要适当增加播种量和氮肥施用量,播期推迟每2 d增加500 g播种量。要开好“三沟”保持沟系通畅,畦沟宽约30 cm、深约20 cm,腰沟宽25 cm、深30 cm,围沟宽30 cm、深25 cm,高湿地块也可利用高畦降渍播种机具进行复式播种作业。
综上所述,来安县稻茬麦生产只要注重农机农艺有效融合,选用抗寒性好、耐赤霉病、抗穗发芽能力较强的半冬性品种,综合运用新型适宜大功率复式机具进行旋耕整地、灭茬埋草、精量机(条)播作业,配套机械开沟,抢墒造墒,适期适量播种,适度镇压,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实现齐苗匀苗,后期及时加强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就能够实现小麦稳产高产,提高小麦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