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君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
在前期对90后大学生孝道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笔者2019年12月又对00后为主型大学生孝道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希望能对当代年轻大学生孝道存在状况有一个持续研究。在此次调查中,考虑到所调查学校类型的多样性,最后选择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以及重庆师范大学6所重庆高校随机发放问卷1373份,回收1348份,回收率为98.18%,其中有效问卷为1101份,有效率为81.68%。在生源方面重庆本地学生占49.95%,考虑到云贵川很多地域文化的相似性,若把云贵川171位学生统计在内,云贵川渝学生所占比重将会增加到65.49%,再将西藏4位学生纳入其中,西南地区学生所占比重为65.85%。因此,本调查虽然是在重庆部分高校展开,但在社会持续发展过程中,许多地方高校生源也不断多元化,因而此次调查可视为重庆本地学生或西南地区生源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的一次大学生孝道调查。
进行此次调查一方面是为了解当下更为年轻的一代,同时也是未来引领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孝道之认知和实践,更为重要的是,在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过程中,孝道在强化家庭养老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总之,老龄化引发的相关养老问题不断衬托出孝道的文化价值,国外学者对此亦有相关研究。(1)参见Fan R.,Confucian Filial Piety and Long Term Care for Aged Parents, HEC forum: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n Hospitals’ Ethical and Legal Issues, Vol.18,No. 1,2006; Fan R.,Which Care? Whose Responsibility? And Why Family? A Confucian Account of Long-Term Care for the Elderly, The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Vol.32,No. 5,2007. Tan S. C. and Barber S. J.,Confucian Values as a Buffer Against Age-Based Stereotype Threat for Chinese Older Adult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2018.对当下年轻大学生孝道状况的调查认知有助于构筑更为合理的社会政策,从而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使更多老龄化治理主体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本研究主要从社会治理角度出发,对相应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后再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但是,在社会治理思维引领下,在研究逐渐展开的过程中,其后不时涌现出新的问题,这就不断启发笔者要进行思维超越。虽然如此,从研究的主要方面来看,整体统筹本研究进行的主导思维依然是社会治理思维。在此种思维引领下,笔者首先对相应文献进行了梳理,从研究领域来看,对大学生孝道的研究一直未曾中断,(2)其中有一定影响的成果有:邓凌:《大学生孝道观的调查研究》,《青年研究》2004年11期;刘新玲:《对传统“孝道”的继承和超越——大学生“孝”观念调查》,《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 2期;吴超、秦启文、李亚娟:《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的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青年探索》2008年第1期;李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孝文化视角》,《中华文化论坛》 2009年第1期;邓剑华、陈万阳:《谈德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孝道教育》,《教育探索》 2010年第1期;汤致琴:《关于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 2013第4期。一些研究也体现出相应的价值,但整体而言,到目前为止并未形成一个真正的研究热点。更为重要的是,年轻人观念变化并轨于社会发展之中,在持续跟进过程中才能对当下大学生孝道状况有比较准确地把握,相关政策制定才能有可靠依据。
在前期对90后大学生问卷调查基础上,本次调查对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进行替换,考虑到调查对象确实难以有更多机会实施孝行,因而此次调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孝道观方面。事实上,孝道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互动关系,对大学生孝道观的集中关注并不意味着忽略其孝行,相对恒定观念的形成需要时间,形成后也必然会指导相应行为。
虽然在孝道主要问题上本次调查与笔者前期进行的调查迥异,但对其产生影响的变量基本与前期调查保持一致,因为这些变量都是研究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其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大学生孝道的变量之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在1101位研究对象中最大年龄为23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19.27岁,其中00后701人,所占比重为63.67%。其实00后仅为年龄群体代名词,其计算始点并无深刻社会变革与之相对应,因而适当将00后计算始点向前延伸并不会对本研究产生严重影响,即本调查中20岁及以上人群并未因相对较短的出生时间差而导致其与00后群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迥异的时代背景,但基于调查的严谨性,还是将其称为00后为主型为宜。
此次调查中女生所占比重71.21%,因为进行调查的高校有几所女生比重比较高,因而样本基本是对实际情况的反应,故未做加权处理,即在研究过程中并未从科学主义和技术方法角度去追求合理性和完美性,而是力争最大程度呈现事实和现状。少数民族所占比重为9.36%,具体有回、满、布依、苗、土家、藏、维吾尔、普米、水、侗、壮、彝、仡佬、达斡尔、哈萨克、白族16个少数民族。上大学前主要生活于城市的所占比重63.12%。在学科背景中,由于高中未分科的极少,故此次仅统计高中有明确分科背景的对象,之前学文科的所占比重为42.78%。
家庭收入也是孝道研究中不可忽略的因素,鉴于部分调查对象可能对家庭收入了解程度有限,加之部分家庭收入确实存在一定波动,故在设置答案时以不同区间进行区别。结果发现:研究对象家庭年收入在5~10万元、5万元以下、10~20万元区间所占比重依次为33.15%、29.52%、24.70%,三者所占总比重87.37%,占据主导地位。
在本次调查中,研究对象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居第1位,所占比重34.70%,其后依次为高中、大学、小学文化程度,所占比重分别为25.52%、18.07%、17.71%,不识字或识字不多与研究生所占比重均较小。研究对象的母亲受教育程度也以初中为最多,所占比重32.70%,其后依次为小学、高中和大学文化程度,所占比重分别为24.16%、21.53%和15.80%,不识字或识字不多与研究生所占比重均较小。与研究对象父亲受教育程度相比,二者之间并未有较大差距。
在研究对象中,非独生子女所占比重为59.40%,非独生子女中兄弟姐妹人数最多的一个为7人,还有一个为6人。问卷还对大学生月收支状况进行调查,由于整体上还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其中月收入是指家庭所给基本生活费用,统计结果显示:家庭每月所给生活费主要集中在1000~2000元,所占比重为73.30%,其次为1000元以下,所占比重14.99%,2000~3000元的所占比重9.72%,3000元以上的并不多,所占比重2%。与此相对应,本次调查还对其月支出情况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对象月支出集中在1000~2000元,所占比重为68.48%,其次为1000元以下,所占比重22.52%,2000~3000元的所占比重7.63%。月支出3000元以上的也不多,所占比重为1.36%。整体来看,研究对象月收支基本趋于平衡。
还有一个基础性问题:研究对象了解孝道主要源自何种途径?统计结果显示:通过各种教育了解的所占比重51.04%;通过生活世界了解的所占比重34.79%;通过经典著作了解的所占比重14.17%。从中可发现教育在其中难以忽略的作用以及社会风尚的重要影响,也管窥到经典著作影响的式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传统的隔膜。最后,00后为主型大学生的身边孝道状况怎么样呢?统计结果显示:50.77%的研究对象对其周围孝道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积极评价,41.42%认为一般,其余7.81%则为不同程度的负面评价。从他们的认知视角审视,我们既要有传承孝道的信心,同时也要有忧患意识,因为在当下确实存在诸多不利于传承和发扬孝道的因素,这也是事实。
研究对象孝道观及孝行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问卷参照CGSS2006家庭问卷调查用7级李克特量表设置9个具体孝道观备选答案、用5级李克特量表设置2个孝行及1个与孝道相关的问题以便于后面定量分析。(3)本文未使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主持之《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CGSS2006)》项目的任何数据,只是在相关孝道问题备选答案设置方面进行参照,感谢此机构及其人员所提供的启发。
表2 研究对象孝道观、孝行及相关问题的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1.本次问卷调查的信度
在进行正式调查之前,笔者根据以往研究积淀以及对相关问题调查所积累的经验,经过多次修正后不断丰富了问卷内容并完善了问卷结构,之后在相应测试基础上又对相关具体项目及整体构成进行多次调整以使其更为合理。为探究本次问卷调查的可靠性,此处采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lpha或Cronbach’s α)对其内部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研究对象孝道观、孝行及相关问题的信度分析
从表3可看出,无论是孝道观、孝行及相关问题,还是整体分析,其克朗巴哈系数都处于0.6~0.8之间,根据相应判断标准可判定本次问卷调查的信度较高。
2.本次问卷调查的效度
从内容效度角度而言,关于研究对象的孝道观、孝行及相关问题是笔者基于长期孝道研究积累并结合现实相关情况提炼出来的。笔者曾反复研读了孝道典籍《孝经》与《论语》《孟子》《曾子》《礼记》等传统经典中与孝道相关的内容,为了全面了解孝道,甚至阅读了《千字文》《三字经》等传统社会的启蒙教材,以及“二十四孝”等流传于民间的孝道故事。总之,在前期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调研基础上,笔者对传统孝道内涵、外延等相对比较熟悉,对当下孝道阶段性存在状况也有一定程度了解,因此,在不断修改与完善过程中,此次问卷中相关选项的有效性能得到保证,从而能较好地反映所要调查的问题。
1.对孝道价值及推广的认识
研究对象对孝道的价值评价是进行其他孝道观问题分析的前提,故首先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统计结果显示:认为孝道在当下有比较大价值的研究对象所占比重为37.42%,认为很大和一般的所占比重分别为22.34%和20.07%,认为非常大的所占比重为16.71%。对孝道持否定和较负面意见的一共所占比重仅为3.45%。由此可看出,76.47%的学生对孝道持不同程度正向看法,这说明传统孝道在当下得到较多年轻大学生的认可,使得其持续传承有了较为可靠的主体力量。之后统计也显示:95.55%的研究对象认为在当下有必要将孝道普遍化,他们一些观点从中能得到相互印证。
2.研究对象的具体孝道观分析
(1)“应反哺父母”
从狭义角度而言,传统孝道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奉养双亲及家中老人,其实这也是一个底线要求。《论语》中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源自《论语·为政第二》,具体参见〔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朱汉民整理,张岂之审定:《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页。本文所参考的均为此版本。曾子亦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5)源自《礼记·祭义第二十四》,具体参见杨天宇:《礼记译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21页。本文所参考的均为此版本。反哺父母养育之恩是践行孝道之起点,故《孝经》中明确指出:“夫孝,始于事亲”。(6)源自《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具体参见〔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页。本文所参考的均为此版本。因此,要考察当代大学生孝道状况,首先要考察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统计结果显示:以中性态度为界限,对此持正向认识态度的人数所占比重87.55%。在正向认识中以相当同意人数最多,所占比重35.60%,非常同意次之,所占比重33.33%,有些同意居第三,所占比重18.62%。这说明:在对孝道底线构成的认识中,绝大多数研究对象持认可态度。事实上,孝道在数千年传承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确有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即难以割舍的血缘并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交融中不断形成的深厚情感纽带。《诗经》中用至美语言和至深情感表达出这种强烈呼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7)源自《诗经·小雅·蓼莪》,具体参见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627页。
(2)“应通过实际行为实施孝道”
传统孝道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切实的行为。《千字文》在进行启蒙教育时就深刻指出:“孝当竭力”。(8)具体参见李逸安译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4页。虽然年轻在校大学生并无诸多机会实施孝行,且要父母、家人提供物质、精神等各方面支持,但在孝道研究方面,这仍然是一个难以忽略的问题。统计结果显示:持不同程度肯定的人数所占比重89.19%。这说明绝大多数研究对象认识到孝道意义要通过实际行为显现出来。传统孝道有丰富的内涵,其外延也并未局限在家庭范围内,但“善事父母”(9)源自《说文解字·卷八上》,具体参见〔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73页。却是一个根本,也是孝道得以展开的重要基础,对此依照生活经验完全可以阐释。
(3)“满足父母基本生活需求是实施孝道的重要基础”
传统孝道从时空维度被划分为众多复杂构成,尽管如此,满足父母基本生活需求却是其中重要的基础,基于这样的思考特设置此项问题。统计结果显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研究对象出现较大分化。持有些不同意的人数所占比重12.62%,以中性态度为界,持不同程度否定态度的人数所占比重21.62%,较之前一个问题,持中性态度的人数略有增加,持不同程度肯定态度的人数所占比重降为72.02%。笔者分析,在物质供应极为丰富的今天,生活需求不再是一个核心问题,即使面对2020年初袭来的严峻疫情,各地物资供应依然正常,所以可能部分同学认为这不再是孝敬父母过程中特别需要强调的问题。当然,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还需要其他问题印证,因而又牵扯出下一个问题。
(4)“情感慰藉在实施孝道中不可或缺”
在对上一个问题分析中可否得出结论:物质生活在孝道实施过程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导致精神性因素影响增加?针对这个疑问,本调查设置了孝道实施过程中情感慰藉问题。统计结果显示:以中性态度为界,持不同程度同意的人数占到95%,且同意程度呈现递增态势,其中非常同意所占比重47.50%,由此印证了之前判断:当下代际关系中物质生活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情感慰藉却异乎寻常上升,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当下孝道出现的一些新变化。
(5)“孝道也包括做好自己事,勿让父母操心”
《孝经》中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0)源自《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具体参见《孝经注疏》第4页。这种价值观虽然与当下主流价值观不符,但其中渗透的重要信息是:即使在高度强调父母、老人权益的古代社会,在孝道实施过程中指向并不完全对准父母、老人一方。基于此种考虑,特设置了此项问题。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同意一方,所占比重93.65%。这反映出绝大多数研究对象认识到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为父母分忧也是践行孝道,这反映出他们已有了践行孝道的自觉性。
(6)“父母因我奋斗所得成就而自豪,此为孝道应有内涵”
《孝经》中指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11)源自《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具体参见《孝经注疏》第4页。再次显现出孝道内涵之丰富性。大学生目前虽然没有更多时间、机会实施孝道,但这并非放弃孝道的依据,如若不根据实际情况身体力行践行孝道,以后仍可找到拒绝实施孝行的理由。立足自身,做好分内之事属于孝道应有之义,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研究对象是否也认可呢?带着疑问,笔者设置此项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持各种正向态度人数所占比重88.74%,整体上稍低于上一个问题,但此项问题各种同意程度的差异并不悬殊。对此项问题持中性态度的所占比重达到5%,多于上个问题。与此同时,持各种反对意见人数所占比重6.27%,也高于上个问题。由此可见,提高要求后少数研究对象有所却步,这说明,即使完全指向自身,一部分研究对象践行孝道也存在困难,但这不并影响绝大多数研究对象对此观点的认可。
(7)“现在努力也是为了让父母生活得更好”
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在第6个具体孝道观问题上更进一步,使奋斗目标明确指向父母。此项问题有1个研究对象未做回答,实际回答有效的只有1100人。从结果来看,对这个问题回答出现分化,有些同意的人数居第1位,所占比重32.64%,相当同意的所占比重 19.36 %,非常同意的所占比重17.82%。持中性态度的所占比重11.91%。持各种反对意见的所占比重18.27%。由此可推出,在当下将孝道绝对化并不现实,子代权益也应予以保障,这是我们在提倡孝道和进行相关公共政策设计时必须要注意到的现实问题。
(8)“应摒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思想”
传统孝道是在特定历史场景下形成和演化的,一些思想确实存在与当下主流价值理念相悖的内容,并不适于当下社会环境。本次调查特选了代表性一例,即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2)源自《孟子·离娄章句上》,具体参见〔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廖名春、刘佑平整理,钱逊审定:《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0页。对此句解释学界有争议,此处涵义与民间社会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相同。的评价,并明确提出应该摒弃这种观点。统计结果显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出现明显分化,持中性态度人数比上述任何一个问题都多,所占比重17.08%,各种程度不同意的所占比重23.07%,在同意人群中,有些同意的所占比重22.34%。如果不进行调查而按常理推测,随着社会发展,年轻大学生可能会毅然决然抛弃一些与当下价值理念不符的孝道要求,但事实并非如此,包括孝道在内的一些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顽强生命力和惯性影响力。当然,这也有相应的生活基础予以支撑,我们在传承孝道和进行相关政策设计时必须要注意。
(9)对“孝道必然包含了对长辈去世后的追思”的认识
在传统孝道中,对逝去长辈追思是孝道中应有之义。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13)源自《论语·阳货第十七》,具体参见《论语注疏》 第275页。追思即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切缅怀;《礼记》中亦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14)源自《礼记·中庸第三十一》,具体参见《礼记译注》(下)第699页。现代社会年轻大学生是否还认可这种观点呢?此项问题正是在这种疑问推动下设计的。统计结果显示:有些同意的人数占据主导地位,所占比重35.69%,相当同意与非常同意的人数一共所占比重34.79%。持中性态度的所占比重16.53%,持各种反对意见的所占比重12.99%。综合分析,较多同学对此持保留态度,这反映出在传统孝道传承过程中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3.研究对象的具体孝行分析
(1)“你经常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吗?”
大学生当下生活模式决定其不可能尽全力实施孝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机会,因此,在这个问题中用了力所能及一词。统计结果显示:有时为父母做力所能及事情的人数所占比重52.77%,经常者次之,所占比重32.52%,很经常和很少的人数相距不远,所占比重分别为7.45%和6.81%。这反映出在紧张的学业压力面前,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利用各种机会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你经常主动和父母交流吗?”
在具体孝道观第4个问题中,绝大多数同学认可情感慰藉是孝敬父母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实际做得如何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进行相应地调查统计。统计结果显示:与是否经常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相比,经常和很经常进行的人数都有所增加,一共增加了7.63个百分点。有时进行的人数则下降14.08个百分点,很少进行的人数上升6.36个百分点,完全没有增加了0.09个百分点。可见情感交流表面看来比较简单,但事实上比较复杂,因为涉及代际互动,由此考察父代对子代的关怀就成了其中应有的一环。
(3)与研究对象孝道直接相关的问题:“父母关心你的学习和生活吗?”
统计结果显示:68.84%的研究对象的父母经常、很经常关心孩子学习和生活,有时关心的也达到26.61%。很少和完全没有的所占比重很小,仅为4.54%。将这个问题和上个问题结合起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孝行还有待强化。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00后为主型大学生群体的孝道观及孝行,笔者又对研究对象孝道观及孝行进行回归分析,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1.因变量
包括对孝道价值、推广的认识及9个具体孝道观,共11个不同认识。
2.自变量
从孝道观研究角度而言,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因素,上大学前主要生活地、高中学科等背景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家庭因素,家庭收入、本人月收支等经济因素以及周围孝道状况等外在因素等均应纳入到自变量范畴,如此方能全面探究影响具体孝道观的各种因素,所有自变量及其定义参见表1。考虑到父母关心和总孝行对具体孝道观的影响,亦将二者引入其中。父母关心定义及描述性统计见表2;总孝行是将研究对象两种孝行相加,取值愈大说明其表现愈好,反之则表明孝行变弱。研究对象总孝行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对象总孝行示意图
统计分析发现:总孝行均值为4.88,标准差为1.42。
3.方 法
因为是对孝道观的回归分析且答案用7级李克特量表设置,因而选择定序logit逐步回归。此处将保留概率设为pr(0.05),目的是为了得到拟合较好又更简约的模型。(15)具体参见[美]劳伦斯·汉密尔顿《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郭志刚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73页。
4.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定序logit逐步回归得到11个简约模型,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00后为主型大学生具体孝道观定序logit回归结果
表4(续) 00后为主型大学生具体孝道观定序logit回归结果
表4(续) 00后为主型大学生具体孝道观定序logit回归结果
第1个模型在0.001水平显著。第一,研究对象上大学前主要生活地在0.001水平对孝道评价有负向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孝道在农村地区代际关系中的维系力量仍不容忽视,同时反映出现代化进程与传统观念可能存在一定博弈。第二,学科背景在0.05水平有负向影响,理科背景的学生一般思维比较缜密,在分析和认识问题时求真倾向比较明显,此处应是他们立足实际情况后的认识和评价。第三,了解孝道的来源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这一方面显示出各种教育在一些孝道理念形成中的作用,更显示出实践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影响。第四,周围孝道状况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反映出一些孝道观必然要受所处环境的影响。第五,总孝行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即在实施孝行过程中相应孝道观能得到固化。
第2个模型在0.001水平显著。第一,性别在0.01水平对当下有必要将孝道普遍化的认识有正向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映衬出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她们也非常关心社会发展并积极提出相应观点。第二,主要生活地在0.05水平有负向影响,这再次反映出孝道影响和作用在不同生活区域所呈现出的差异性。第三,周围孝道状况在0.05水平有负向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得到解释,如果孝道状况较好就无刻意推广的必要,反之则有必要。第四,父母关心在0.05水平有正向影响,说明一些孝道观要受到代际互动的影响。
第3个模型在0.001水平显著。第一,家庭收入在0.05水平对反哺父母的认识有负向影响,反映出当下一些孝道观要受到经济因素影响。第二,了解孝道来源在0.01水平有正向影响,说明反哺父母的观念更多源自各种形式的教育,尤其是生活世界。第三,周围孝道状况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所处环境对一些孝道观的重要影响已反复显现。第四,父母关心在0.01水平有正向影响,生活经验对此完全可以解释,或曰:此乃真实生活的真切反映。第五,总孝行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反映出孝行和观念之间的密切交融。
第4个模型在0.001水平显著。第一,父亲受教育程度在0.001水平对力行孝道的认识有负向影响,看似有悖一些预设或生活常识,但根据笔者有限了解,相对而言,学历愈高的父亲希望子女能得到更好发展,并未将自己生活寄托在孩子身上。第二,了解孝道来源在0.05水平有正向影响,不断提示我们要关注一些孝道观的源头。第三,周围孝道状况不断显现出影响力,在0.05水平有正向影响。第四,父母关心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反映出孝道观念与行为转变过程中代际互动的重要影响。第五,总孝行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在孝道认识和行动的转折点上总孝行的能动作用当然不能忽略。
第5个模型在0.001水平显著。第一,家庭收入在0.05水平对保证父母生活的认识有负向影响,再次反映出经济因素与相应孝道理念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机制,其中呈现出的负向影响要引起我们的思考。第二,周围孝道状况的影响在此仍得以持续,其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第三,父母关心在0.05水平有正向影响,不断凸显出代际互动在维系代际伦理关系中的重要性。第四,总孝行在0.05水平有正向影响,在实施孝行过程中才能切身领会相应孝道观之内涵,这是可以理解的。
第6个模型在0.001水平显著。第一,主要生活地在0.01水平上对情感慰藉的认识有负向影响,这应该与农村地区的家庭结构、生活模式密切相关,也与孝道在不同地区的式微程度有关。第二,了解孝道的来源在0.05水平有正向影响,回归结果不断提示:各种形式的教育尤其是生活实践对一些孝道观从源头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第三,周围孝道状况显示出一贯的影响力,在0.01水平有正向影响。第四,父母关心也呈现出连续的影响力,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结合前边对情感慰藉的具体分析,深刻反映出代际互动中情感因素的联结作用。第五,总孝行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其持续影响也不断显现。
第7个模型在0.001水平显著。第一,性别在0.05水平对做好自我的认识有负向影响,反映出在孝道反向实施过程中性别因素所导致的认知差异。第二,主要生活地在0.05水平有负向影响,不断反映出生活区域对一些孝道观的影响。第三,父母关心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从而不间断地展现代际互动机制的重要性。第四,总孝行的持续作用也不断显现,此处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
第8个模型在0.001水平显著。第一,性别在0.05水平对荣耀父母的认识有负向影响,反复显现出一些孝道观所受性别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折射出其后社会背景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变化。第二,父亲受教育程度在0.05水平有负向影响,提示应从家庭内部和代际影响角度对一些孝道观的解构进行探源式分析。第三,父母关心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不断反映出代际互动机制对一些孝道观的支撑。第四,总孝行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接连不断地显示出总孝行对一些孝道观的重要影响。
第9个模型在0.001水平显著。首先,家庭收入在0.001水平对让父母生活得更好的认识有负向影响,已经第3次印证一些孝道观与经济因素有密切关联。其次,父母关心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回归结果反复提示代际互动对许多具体孝道观有重要影响。最后,总孝行在0.001水平的正向影响显示出其较为恒定的作用。
第10个模型在0.001水平显著。首先,性别在0.001水平对传宗接代的认识有正向影响。在现代社会,随着女性知识、地位的提高,传统孝道中一些与现代价值理念不相融合的观念会与之出现激烈碰撞,所以孝道转化是相关领域要关注和实施的必要过程。其次,学科背景在0.05(实际为0.011)水平有正向影响,再次反映出不同知识结构对相应孝道观念的影响。最后,家庭每月所给生活费在0.05水平有正向影响,从不同视角反映出经济因素与一些孝道观之间复杂的作用机制。
第11个模型在0.001水平显著。首先,周围孝道状况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共7次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影响力,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影响因素。其次,父母关心在0.01水平对有正向影响,共9次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充分反映出代际互动对许多孝道观的重要影响。最后,总孝行在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也是9次显示出几乎无所不在的影响力,充分反映出孝道观念与行为之间相辅相成的作用机制。
1.因变量、自变量和方法
将研究对象11个孝道观取值相加得出其整体孝道观,即此次分析中的因变量。在整体孝道观中,分值越高代表其整体上对孝道观念的认可,反之则代表认可程度降低。研究对象整体孝道观如图2所示:
图2 研究对象整体孝道观示意图
从图2可看出,其取值在0~61之间,统计分析发现,其均值为45.739,标准差为7.911。
自变量和方法与对具体孝道观回归分析中的相同,回归结果见表5。
表5 00后为主型大学生整体孝道观定序logit回归结果
2.回归结果分析
此模型在0.001水平显著。首先,父亲受教育程度在0.01水平对研究对象整体孝道观有负向影响,反映出父辈教育背景对子女整体孝道观的影响。其次,了解孝道的来源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各种形式的教育尤其是切身生活体会对整体孝道观不可或缺的影响。最后,周围孝道状况、父母关心及总孝行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这是对前边具体情况的整体总结。
1.因变量
因变量为研究对象的2个具体孝行。
2.自变量
此次分析中笔者还意欲探讨观念对行为的影响,因而此次在分析具体孝道观自变量基础上增加了研究对象整体孝道观,另外,父母关心对子女孝行也有直接影响,此次也将其纳入到自变量中。
3.方 法
因为研究对象具体孝行用5级李克特量表设置,故在分析过程中用了与前述分析相同的方法。
4.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定序logit逐步回归后,得到2个模型,具体如表6所示。
表6 00后为主型大学生具体孝行定序logit回归结果
第1个模型在0.001水平显著。第一,整体孝道观在0.001水平对经常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有正向影响,这反映出孝道观念与行为存在内在一致性,亦可窥见孝道观培养之重要性。第二,学科背景在0.05水平有正向影响,反映出不同知识结构对孝行也有影响。第三,是否独生子女在0.01水平有负向影响,反映出家庭结构对孝行的影响。第四,每月消费在0.05水平有负向影响,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经济因素对一些孝行存在负面影响,要引起注意。第五,周围孝道状况在0.01水平有正向影响,反映出其在孝行方面也有较大影响力。第六,父母关心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从孝行角度反映出代际关系中互动机制的重要意义。
第2个模型在0.001水平显著。第一,整体孝道观在0.001水平对经常主动和父母交流有正向影响,再次呈现孝道观念与行为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第二,性别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这与生活中女性更倾向情感慰藉的事实得到相互印证。第三,学科背景在0.05水平有正向影响,再次反映出不同知识结构对不同孝行的影响。第四,母亲受教育程度在0.01水平有正向影响,显示出孝行培养方面母亲发挥出的作用。第五,父母关心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说明代际情感交流要依赖代际互动机制维系。
1.因变量、自变量及研究方法
在此次分析中,因变量为总孝行,自变量和方法与分析具体孝行的相同。
2.回归结果
表7 00后为主型大学生总孝行定序logit回归结果
此模型在0.001水平显著。第一,整体孝道观在0.001水平对总孝行有正向影响,这是从整体方面所做的总结。第二,性别在0.01水平有正向影响,当下一些生活事实也对此进行了揭示。第三,学科背景在0.05水平有正向影响,这也是对具体孝行分析的总结。第四,父母关心在0.001水平有正向影响,这符合生活常识,也是对具体分析的总结。第五,周围孝道状况在0.01水平有正向影响,从总孝行角度说明了所处环境的影响不容忽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无论具体孝道观及孝行,还是整体孝道观及总孝行,大多数研究对象对传统孝道一些基础性理念和内容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认可,这使得孝道传承有了比较可靠的主体力量,与此同时,一些研究对象也尽可能实施力所能及的孝行,这都是值得欣慰的现象。尽管如此,一些研究对象对相应孝道理念也出现新的认识和不同理解,部分研究对象的孝行还有待强化,这些都要引起注意。在回归分析过程中发现,无论将孝道观念及孝行分解,还是从整体透视,都可发现其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因而仅限于伦理道德领域进行透视是不够的,(16)Chou的研究也有相应发现,具体参见Chou R.J.,Filial Piety by Contract? The Emergence,Implementation,and Implications of the “Family Support Agreement” in China.The Gerontologist,Vol.51,No.1,2011.在当代社会,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孝道存在状态及社会功能之发挥事实上呈现出更多差异,(17)参见Dai Y.T.and Dimond M.F.,Filial Piety.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Well-Being of Older Parent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Vol.24,No.3,1998;Yeh K.H.,Yi C.C.,Tsao W.C.,et al.,Filial P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i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iwan,Hong Kong,and China,International Sociology,Vol.28,No.3,2013.因而更应将孝道放置到社会大系统中去探索大学生孝道培育的路径和方法,因此,在构建相应政策时需要系统思维统筹。根据分析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及问题,仍然从社会治理视角出发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在对研究对象具体孝道观和整体孝道观追本溯源的分析过程中发现,其认识孝道之来源多次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各种形式的教育作用不可小觑。无论剖析历史经验,还是立足现实,乃至通过精细的量化分析,教育在孝道形成中的作用已经反复被揭示和证明。而孝道观形成后又可积极作用于相应孝行,在本文分析中亦可看到整体孝道观对具体孝行及总孝行毋庸置疑的影响,因而在年轻大学生孝道观尚未完全定型之时,强化各种形式的孝道教育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其积极效能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出来。但是,若过分专注于整体性孝道教育,有可能引起孝道教育的泛化,因为在对具体孝道观和孝行分析过程中不仅发现研究对象对其认识和评价不尽一致,且所受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在溯源式视野引导下将传统孝道层层分解,其中确实包含不同构成,尽管经过社会变迁,其构成有相应变化,但在当下至少包含日常照料、物质供给、精神慰藉、追思缅怀等不同构成,因此,在进行孝道教育时适度细化是必要的过程。总之,整体性孝道教育不可或缺,分类孝道教育亦不可偏废,二者应密切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本文相关回归结果显示,无论具体还是整体孝道观,总孝行对其影响都很明显,反过来,在对具体及总孝行回归分析中也显现出整体孝道观之重要影响,故在大学生孝道培育过程中对孝道观与孝行的相互作用应予以关注。一般而言,在大学生孝道培育过程中更多关注孝道观,但过分集中于一端有可能导致观念向行为转化出现障碍。从孝道培育目的之角度审视,最终是为了让其变成切实的行为,《荀子》中发人警醒地指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18)源自《荀子·修身》,具体参见安小兰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8页。《礼记》中亦云:“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19)源自《礼记·杂记下第二十一》,具体参见《礼记译注》(下)第554页。因此,在进行孝道观培育时要积极倡导大学生抓住各种机会实施孝行,在各种生活实践中,可进一步固化相应孝道观。
《墨子》中曰:“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20)源自《墨子·卷四·兼爱下第十六》,具体参见吴毓江、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上),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80页。《管子》中云:“慈者,父母之高行也”;(21)源自《管子·管子解·形势解第六十四》,具体参见谢浩范、朱迎评译注:《管子全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27-728页。《菜根谭》中亦指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是。”(22)源自《菜根谭·概论》,具体参见洪应明著、李伟编注:《菜根谭全编》,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159页。确如其言,家庭伦理关系不应只过度要求某一方,而是都应有合理要求才能出现融洽、和谐,但这仅为其中一个方面,在代际伦理关系方面,不仅对双方都要有相应要求,重点是代际互动。从本文相关分析中可看出,父母关心对子女孝道观及孝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其中影响频率最高的一个因素。这充分说明当下孝道已经出现转型,子女反哺并非无条件,良好的代际互动尤其是子女成长阶段父母付出有助于促进子女孝道观及孝行的发展。因此,孝道培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情感积淀和默默付出,在子女成长阶段,代际互动机制在孝道培育过程中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与传统社会孝道至上的伦理要求不同,“以孝治天下”(23)源自《孝经·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之后无数史实也印证了此点。具体参见《孝经注疏》第35页。既非当下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百善孝为先”(24)源自《围炉夜话》第93则:“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具体参见〔清〕王永彬著、徐永斌评注:《围炉夜话》,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4页。亦非绝对优先的道德标准。总之,在当代社会伦理体系中孝道不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在家庭伦理关系中孝道调节作用亦有一定限度。基于这种现实,在大学生孝道培育过程中,要使传统孝道与当下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体系实现自然接轨,并在此框架内培育孝道,而不能从理想主义路径出发将其绝对化。从本文相关分析中可窥见:并不能从合理性角度对孝道传承进行预设,各种现实和历史、内在和外在因素在动态变化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不同主体对孝道的认知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态,在这种境况下,走绝对化的孝道培育路径显然不现实。
在探源式分析中还发现,通过生活世界了解孝道,由此形成的影响更大,因而协同机制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教育体系内部,外部众多系统尤其生活世界所形成的决定作用不能忽视。不能因为培育对象的学生身份而只凸显教育的作用,教育范围更不能囿于校园之内,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孝亲敬老氛围才是策之根本,前面回归分析中研究对象周围孝道状况所不断呈现出的影响力就充分说明这一点。当然,网状协同的构建及常态化运行需要相应政策体系进行支撑,而与之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因而也显现出网状化特征,因为在这种模式中,各种主体才能以协作状态介入,各种资源才能得以有效利用,适宜孝道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得以形成。
大学生孝道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因为需要社会众多系统在高度交融状态下所形成合力的推动;另外,孝道从本质而言属于文化领域,大学生孝道教育需要相应理论依托,因而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从现实情况来看,良好的孝道状况有助于解决老龄化社会出现的一系列家庭、社会养老问题,因而必然发挥出政策工具的积极效应,但也不能因此将之简单视为政策工具,着眼孝道本身促使其持续发展方为治本之策。从长视角审视,历史经验充分说明:及时借鉴、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过程,这对传承孝道尤为必要。因此,立足长远,从促进民族文化发展角度着手,采取多样措施不断发展孝道,在获得足够内在动力的基础上其社会效应也才能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