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为“江南文化”品牌增添新亮点

2021-12-06 09:18王娇蓉
现代苏州 2021年22期
关键词:昆曲江南戏曲

王娇蓉

2015年杨洁篪在一次活动中弹唱评弹《庵堂认母》的视频一时刷爆了朋友圈,让许多人惊叹这位被称为“老虎杨”的他,的确是一位深谙中国文化、刚柔并济的外交家。

杨洁篪唱的《庵堂认母》,讲述的是徐元宰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多年奋发学习终于考中状元、找到生母的励志故事。巧合的是,苏州各类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也经历了种种坎坷,这些古老优美的舞台艺术背后,是江南人对风雅生活的追求和对江南文化的执着。

百年风雅,吴韵新声

源于苏州的地方戏曲,都有几百年历史,评弹、昆曲和苏剧更是被誉为苏州艺坛三朵花。

明代中叶以后,昆曲一跃而居诸腔之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昆曲一度式微,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1921年,为挽救和延续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生命,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穆藕初、吴梅、汪鼎丞等人,集资创办了一所以传承昆曲艺术为宗旨,专业培养昆剧演员的科班性质的组织——昆剧传习所。

“值得庆幸的是,昆剧传习所成立百年后的今天,当时为昆曲艺术所保留下的星星火种,终于成为了漫天星辰,不仅散发出傲人的光芒,更照亮了这一古老剧种的璀璨未来。” 江苏省作协会员、苏州大学东吴曲社资深社员韩光浩介绍道。

仅以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为例,2021年,《占花魁》完成首演,这部从案头工作到演出经历了约10个月打磨的艺术剧目,荣获了金昆艺术紫金奖·优秀剧目奖;《琵琶记·蔡伯喈》参演第三届苏州市“文华奖”艺术展演,斩获苏州市文华新剧目奖、表演奖、荣誉奖、音乐设计奖、舞台美术设计奖;同时,苏昆剧院在不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苏州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对经典剧目《铁冠图》《红娘》进行了打磨、提升,并创作了《灵乌赋》这样的优秀原创剧目,可谓硕果累累。

谈及苏剧,年轻的苏州人也许会觉得陌生。其实苏剧是有着300 年历史的剧种,当年在昆曲处于演出低谷时,苏州昆剧院一直沿袭着经济上“以苏养昆”艺术上“以昆养苏”的发展模式,国家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表演艺术家王芳,就是既能演昆曲又能演苏剧的代表。由她主演的苏剧现代戏《国鼎魂》和《太湖人家》,分别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和第五届江苏省文华大奖。如今,苏剧这融合了“评弹语言美、昆曲表演美、吴歌曲调美”江南滩簧“鼻祖”,不仅保留了百年来雅俗共赏的魅力,更增添了不少现代气质。

近几年,借由电影、电视、网络获得广泛传播的评弹,成为了外地游客心中最能唱出江南之蕴的苏州地方曲艺,但苏州的评弹艺术家们并没有因此安于现状,为了让评弹艺术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他们依旧在尽己所能地开拓创新着。在苏州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中,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春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这也是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共同主办的全国性曲艺专业最高奖。

扬清激浊,酌盈剂虚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这也是苏州地方戏曲受到保护传承弘扬、重回大众视线的起点。如今,以昆曲为代表的苏州地方戏曲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部分,已成为苏州的城市名片,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限制各类戏曲发展的因素,为了让苏州的戏剧曲艺得到新的发展,苏州的艺术家们也正做着各种努力。

昆曲的传承保护工作一直是重中之重,由于一直以来依靠面对面的口传心授,昆曲做工的传承保护工作可以说是面临着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局面,所幸在众多昆剧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的努力之下,近几年已经有不少世代流传的经典大戏得以重返舞台。抢救发掘的同时,苏州昆剧也正探索着新的舞台表现方式,以期重回大众文化的中心圈。

嘉靖年间出现的昆曲水磨调,因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而受到江南文士的雅爱,明代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写到:“今又有昆山,较海盐又为清柔而婉折,一字之长,延至数息。士大夫禀心房之精,靡然从好。”记载了当时昆曲受到文人士大夫喜爱的情形。然而时移世易,昆曲曾以《牡丹亭》唱出了封建礼教中的情爱自由,以《长生殿》唱出了历史悲剧中的传奇演绎,以《铁冠图》唱出了时局动荡下的帝王无奈,却很难以“活化石”般的舞台表现方式与当今生活相融合。

近几年,苏剧和昆曲都涌现出了不少诸如《太湖人家》《军嫂》《手拉手》这样的贴近生活的现实题材新作。韩光浩说:“如何用程式化的语言反映当代苏州生活,体现具有现代特色的苏州雅文化,成为了当代昆曲人正在攻克的难题。”

在寻求表演艺术传承与突破的同时,深挖“内功”锤炼队伍,提升演职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地方戏曲得以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专业和人才准备。以往,全国的绝大多数地方戏艺术院团都延续着“论资排辈”的传承制度,不仅限制了青年演员的上升通道,更打压了不少戏曲从业者的积极性。如今,苏州各个艺术院团为了激励青年人才,引进“艺衔制”,让演员用艺术成就说话,大大激发了演员们的创作热情。

点亮江南,故事苏州

苏州戏曲是一种独具个性且充满地域特色的表达方式,其中蕴含着苏州人文密码、城市密码、生活密码,正等待着苏州戏曲的创作者们去破解。如何借助当代的多维科技媒介,通过苏州戏曲的个性方式来说好当代苏州故事,正是每一个热爱苏州戏曲的人所关心的。

其实苏州从来不缺乏故事,我们只需要发现故事的眼睛,就能在苏式生活和江南文化中,发现苏州与生俱来的戏剧性,在江南生活中,寻找到反映当代苏州精神风貌的典型人物、典型场景。

2021年5月20日,首部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登上大银幕,将特技融入戏曲,以水墨国风的画面与粤剧的“唱念做打”相结合,不仅重新演绎了“白蛇传”这一经典IP,更让无数网友被粤剧所蕴含的中式美学深深折服。

这无疑给所有地方戏曲借助当代科技,用科技加持文化、加持戏曲,提供了新的思路,2021年8月8日,现代苏剧《国鼎魂》电影开机,这是历史上首部苏剧戏曲电影,对于苏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借由文化与科技的相互赋能,苏州艺坛的三朵花将更加生动、灵活,并带动所有苏州戏曲实现百花齐放的盛况。

戏曲是这座城市文化自信的一个最佳范式:昆曲发源于苏州,却又不仅限在苏州生长,昆曲的兴盛繁荣,是那个“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的年代缩影,昆曲在这漫漫六百年间的浮沉,也是江南文化历经岁月沉淀之下的大美。

正如《牡丹亭》中起死回生的崔莺莺是打破桎梏,追求个性解放的苏州的文化精神符号,苏州地方戏曲对苏州人文精神的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推动着苏州这样一座开放自由的城市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带动着苏州人文精神的提升。

韩光浩说道:“文化自信的背后必然是方法论的自信。当我们能够通过苏州戏曲的美学和叙事中,找到独属苏州、独属江南、代表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东方思维的方法论时,相信苏州戏曲将會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

自古以来,戏曲都肩负着“高台教化”的使命,相信有了用江南文化的灵魂和精神加持的苏州戏曲,能让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教育之城,成为一座中国人心向往之的大学堂、大课堂、大书院,同时也能更好诠释这座城市文脉千年的精神故事。

猜你喜欢
昆曲江南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领略昆曲之美
戏曲从哪里来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传统戏曲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