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苏日那
引言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热潮”也随之席卷中国。寒冷的气候原因,成为了呼伦贝尔地区旅游发展的双刃剑,既可以依托冬季寒冷的气候特色打造冰雪旅游,创立“白色旅游”品牌。但又因为寒冷的气候原因,使得原本在旅游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条件下发展得到了诸多限制。
一、呼伦贝尔旅游发展现状
呼伦贝尔目前的旅游的发展以大森林,大草原,大湖泊,大湿地,依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和北部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蒙古族,鄂温克族,莫力达尔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民俗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旅游者前来游览。呼伦贝尔的旅游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历练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取得了很大效益,但是相比國内其他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还是有很大差距。
二、呼伦贝尔发展四季旅游的swot分析
(一)呼伦贝尔四季旅游发展的优势
1.自然区位与自然资源优势
呼伦贝尔地区的绿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并且因为呼伦贝尔市政府对于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对于大自然的破坏程度较低。在生活中经济水平较高的旅游者大多处于快节奏的大城市中生活。对于呼伦贝尔的纯天然,原生态,多元化的大自然风光景色和高速发展的城市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2.冰雪资源丰富
呼伦贝尔地区冰雪旅游资源及其丰富,最冷月在零下-20℃左右,积雪,结冰期长达6个月之久。冰雪集结利于开展雪雕,尤其在海拉尔成吉思汗广场每年都会雕刻大型少数民族风格的雪雕,也是海拉尔十分具有特色的景点了。寒冬时刻,海拉尔由于气温低,积雪要等到4,5月份才可以融化,最大积雪可达18到20厘米。寒冬腊月,呼伦贝尔遍地银装素裹,十分具有风情。十分利于开展冰雪风光观赏,冰雪体育运动,滑雪滑冰项目等。
(二)呼伦贝尔四季旅游发展的劣势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首先,呼伦贝尔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呼伦贝尔的草场面积大,将近8万平方公里的草场,开展草原旅游时开辟公路时只能开辟少量道路,做到尽可能的不破坏草场。这样面对环境与开发的关系难以平衡。呼伦贝尔的酒店标准也普遍达不到国家级星级,呼伦贝尔只有8家五星级酒店,30多家四星酒店,百余家三星酒店,只有旅行社170多家,对于旺季的呼伦贝尔接待标准和接待规模来说相差甚远。
2.旅游景区聚集度低
旅游景区之间的聚集度低,原因也是因为呼伦贝尔地区地大物博,呼伦贝尔共有2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得各个景区自身的面积大,景区之间的路程远。这也与呼伦贝尔地区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说,不能破坏景区的生态环境来提高景区的聚集度。所以造成了各个景点路程太远的弊端。
(三)呼伦贝尔四季旅游发展的机遇
1.促进四季旅游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
呼伦贝尔把旅游业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扶持发展,希望成为呼伦贝尔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并且投资了大量资金促进发展,进一步强调保护生态文明和旅游发展互相协调发展。
(四)呼伦贝尔四季旅游发展的挑战
1.与其他同季节旅游城市存在竞争
同样具有冬季旅游资源的有哈尔滨市,哈尔滨具有完善的接待设施和旅游功能。作为第一个开发冰雪旅游节的城市,具有开发优势。目前哈尔滨的冰雪旅游节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成为冬季旅游者首选的城市之一。目前,在国际上也十分具有影响力。
三、针对呼伦贝尔四季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针对呼伦贝尔四季旅游发展劣势的对策分析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之间流通速度
为推动呼伦贝尔夏季旅游的良性发展,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政府扶持建设四星,五星酒店,提高夏季旺季到来时许多高标准高要求的接待质量。并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在春夏季气候适宜的季节快速建设基础设施,保障其完成速度质量。
2.科学调配对四季旅游发展的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投资,对四季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合理规划。科学调配对冬季淡季,夏季旺季发展的投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实现资源再利用,推动四季旅游健康平稳发展。开发具有呼伦贝尔特色的四季旅游产品,形成具有规模的产业链。
(二)针对呼伦贝尔四季旅游发展挑战的对策分析
1.旅游产品设计中突显呼伦贝尔自身特色
在夏季呼伦贝尔地区与新疆的大草原,云南的西双版纳森林这些与呼伦贝尔地区大草原,大森林资源存在竞争关系的旅游类型产品中发展,应当提升自身产品在同类型产品当中的竞争力,在发展中与自身特色相结合。
2.促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同时可以和同样发展冬季旅游但相比呼伦贝尔的冬季旅游发展更具经验的哈尔滨来借鉴经验,学习哈尔滨的发展模式。并且呼伦贝尔与哈尔滨虽然在冬季旅游发展上是竞争关系,但是可以与哈尔滨协商,互相合作,共同开展冬季冰雪旅游。
总结
呼伦贝尔的旅游产业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之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其他一线旅游城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面对旅游发展的激烈竞争下,呼伦贝尔需要稳步发展夏季旅游,带动促进冬季旅游。平衡四季旅游的稳步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发挥优势,减少不足,完善基础设施,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呼伦贝尔旅游业的长足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