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梅秀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心理健康产生兴趣,但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体系还有待完善,存在服务滞后、政策公告不一致、社区心理健康建设经费不足、没有固定岗位、机构覆盖不足、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覆盖面较低、以及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大部分是由普通民众和志愿者完成的,缺乏专业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人员,从而导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效发展受到限制。
关键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路径
引言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理论,采取具体行动,维护居民心理健康的过程。通过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可以提高居住者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及时为有需要的居住者提供心理疏导、危机干预。这不仅是解决居民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一种有效方式。
1.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及特点
心理健康促进是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极的措施和计划改善个人心理健康,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相关政策和服务的转移和改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专注于帮助居民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享受生活并发挥其潜力,强调的健康既是个人健康又是社会健康。强调个人需求和社会凝聚力,强调促进心理健康既是个人权利,也是社会责任。因此,通过干预以群体为重点的行动计划来促进心理健康的概念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改善更广泛群体的健康。
社区心理健康促进旨在干预当地社区的活动计划和制度结构。社区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单位和行动的基础。社会治理的重点要放在城乡社区,社会服务和管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越扎实。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旨在通过针对社区的各种行动计划和系统结构的干预,提高社区及其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作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多样性的具体途径,这些社会关系的协调有助于实现社会建设的目标,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2.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意义
2.1满足特殊时期人们的心理服务需求
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是非常忌讳的话题,心理问题被认为是道德问题而被压抑。随着社会的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增大,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市场达到“爆发”状态只是时间问题。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已成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发展的迫切契机。随着复工复产加速经济建设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着经济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新的身心考验和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个难题,就会导致抑郁、焦虑等消极心理障碍。社区心理服务体系为社会工作者提供特定时期参与心理支持的功能平台,进一步扩大社会福利的应用范围,帮助社会危机中的弱势群体。
2.2 建立心理认同,增强归属感
社区在外部基于地理位置,而在内部则使用社区认同作为链接。良好的心理认同会互相帮助,有助于营造友好的邻里氛围。这就需要把社区心理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把社区建设成为真正具有高认同感的“社会生活社区”。随着传统时代熟人社区的消失,陌生社区逐渐成为城市社区的主要形式,传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根基正在逐渐瓦解。在特殊事件的背景下,“远亲不如邻居”的看法得到了更加强烈的强化。在封闭、孤立的社区环境中,同一个社区的居民真正命运相同,彼此的帮助和共同努力是邻里安全和自身生命的最可靠保障。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有效消除社区中的人际心理障碍,是实现集体努力的前提。研究显示,当前社区居民认同感强,社区在便利性、管理、环境条件、满足家庭需求等方面得到居民充分认可。将这种功能认同提升为心理认同,有助于提高社区凝聚力。
2.3构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新模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和改革社会治理”和“实现政府治理、社会统筹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担负起社会责任”的目标任务。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微观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取决于社区的心理认同。过去,社区管理主要是自上而下,自治能力低。现在需要实现自下而上的转换。为此,不仅要唤醒居民的主观心理,更要关注现实问题。除了政策支持,还需要后续的心理建设,以更好地构建共享共治的新社区模式。
3.建构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要素分析
3.1 履行政府主体责任
“鉴于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优势地位,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社区心理支持网络可以让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并实现整合。”政府支持是社区心理服务健康发展的最有力保障。在满足公众经济需求的同时,将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纳入政府职责范围,将社区心理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实现资金分配、软件服务、硬件支持、领导组织等综合实施,根据同一社区的人口规模和人员特点,建立并监督实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促进计划。此外,有效整合医疗、卫生、民政、教育、社保等各部门资源,建立多主体参与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这种多部门联动只有在政府成为责任主体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3.2 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护理干预
目前,大多数人缺乏基本的日常护理常识,未能有效的进行预防和干预。鼓励社区成员定期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通过居家护理减少生病的可能性。改善社区成员的心理状态,通过人际交流方式加强对社区成员的人文关怀,通过社区医疗康复中心定期评估自身状况,提高社区的精神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有特殊护理需求的老人,要关注老人的状态动向,降低老人发病率,增加急救措施。
3.3 鼓励社区成员加强锻炼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公报,科学健康和鍛炼有助于降低心理健康疾病的发生率。首先,建议社区成员定期参加散步、打太极拳、跳舞等低强度的体育活动,以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其次,运动可以有效预防老年人痴呆和抑郁。并激发生命力和内在活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最后,通过健身运动,促进心理疾病的恢复,减少内心的焦虑和紧张,消除心理健康障碍。综上所述,鼓励社区成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健身运动,是有效防控疾病发生的重要途径。
3.4 完善评价机制,以服务成效为导向,以科研引导实践建设
为了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持续改进,需要不断完善服务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质量。与专业机构共同参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健全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进行目标评价、绩效评价、过程评价、专业评价、随机评价、多重评价等,制定评估细则和流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岗位胜任应与公众满意度、专家评价、社区评价相结合,公开、公平对待评价结果,实现参与者和主体的多方认可。各省市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度评价指标,将精神卫生服务作为预防和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评价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培训和科研经费投入,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研究,从而不断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3.5 专业服务团队组建
结合当地社区心理需求的现实和我国现有心理服务专家的现状,可以在当前情况下多维度同时参与,构建心理服务立体化人才体系。同时,加快培养社区专业心理服务人才。专业人才群体可以进行订单式培训,并在社区的专职心理服务点提供服务。同时,培训社区心理服务辅助队伍,扩大社区心理服务范围,保障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落实。这可以通过对现有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教育,并通过专业培训获得基本的心理服务技能来实现,以确保社区心理服务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在高校和医院聘请心理专业人士作为社区心理服务顾问,为其社会心理服务团队提供技术协助。
结束语
总之,建立基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是一项需要社会组组织、政府、专家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从长远来看,社区要更加重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从居民心理需求出发,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健康发展。通过面对面、主动干预、主动关怀和服务的整合,以个人和社会目标为重点,将健康心理发展与问题预防相结合,最终实现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毕重增,陈幼贞.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17,30(1):2-5.
[2]李海姣,刘宏伟,刘雨茜,刘梦玲,王娟.十堰市高校周边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06):135.
[3]张凯瑞,戴军,李红武.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施现状及发展困境[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7(05):42-45.
[4]李娜,马丽平,孙佳璐,等.英国老年人养老与护理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J].护理研究,2019,33(12).
[5]辛自强.社区心理现状与建设思路:基于对北京市G街道的調研[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04):101.
[6]卢俊,陈成文.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看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J].学海,2020,(0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