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彤 崔琳杰 林祉彤
摘要:缠花曾是民间习俗庆典中的主角, 在过去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在“婚、生、嫁、 娶”中扮演重要角色, 缠花传世作品包括新娘面花、步摇发簪、绣灯挂件、童帽装饰和庆生祭祀等等,不同的作品分别蕴含了不同的吉祥寓意。目前,缠花的生存、发展和保护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致力于缠花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重新唤醒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认识,扩大缠花工艺面对的受众,才能更好地传承传播缠花工艺。
关键词:非遗;缠花;传承;创新。
1. 缠花工艺的发展
1.1 缠花工艺的历史
“缠花”技艺的发展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其最初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人们戴花的习俗。是一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气息的中国传统技艺,现在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起源于簪花,“簪”意为往头上插戴,簪花即是以花为头饰。考古挖掘上说明,早在东汉时期(25-220)妇女已非常流行簪花。到了唐朝(618-907)人工制作的假花已经流行且妇女簪戴人造花风气已盛。五代(907-979)妇女承袭唐代晚期簪花、珠翠步摇及各种花冠,进而促成宋代(960-1279)的凤冠定制。至明清时期,妇女簪花在样式及材质上已呈现多样化的样貌。
民国时期,传统民间缠花开始逐步清晰起来,湖北英山缠花到了鼎盛时期,不管是达官贵族还是普通老百姓的家庭都开始流行制作传统缠花。在台湾福建两地,制作缠花已成为20世纪初期妇女们的日常手工艺。巧手的妇女们制作出色彩鲜艳的缠花在街上进行售卖,成为了当时一条特色独立的手工业。
现如今的大多数藏品都是民国时期的新兴作品,明清时期繁复而精致的缠花作品只能从一些地方志和老人的口述中短暂地绽放光彩。因为缺少确切的文献记载和文物作证,缠花工艺濒临失传,我们面临的不仅是保护和挽救这项传统文化,更面临着如何更好地传承、利用和开发的问题。
1.2 缠花工艺的特点及应用
缠花的制作是在实物或人造坯架上用多色丝线缠绕出动物、花卉、水果、文字等,通过图案的寓意及谐音的方式传达人们的祝福和美好愿望,缠花象征寓意大于其实质作用。不同的缠花作品根据传统习俗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蕴含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和深刻的寓意。虽然被称为“缠花”但制作出来的成品并不限定于花朵,还有其他吉祥动物、昆虫或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在制作上,缠花从绘画、雕塑、剌绣、剪纸等多种美术精华集大家所长,被称为“立体绣花”、“线艺雕塑”和“立体工笔画”。只因传世作品大都是各式花卉造型,因此被习称为“缠花”。鄂、闽、台地区现今仍在使用民俗缠花作品,在当地婚嫁习俗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缠花工艺的应用也极其广泛。伴随着近年来,汉文化与汉服的兴起,工艺品重新走入大众视野。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购买缠花工艺品,希望可以通过精巧的作品,更多地了解缠花之后的文化。在汉文化流行的现今,缠花多数时候作为头饰配饰出现。在汉文化流行的现今,缠花多数时候作为头饰、配饰出现。缠花工艺也可以应用于团扇、女帽、家居摆件等。
2. 缠花与装饰灯的结合
缠花灯饰现只在台湾缠花历史中有所记载。客家婚嫁礼俗中,绣灯与挂件也是新娘需要准备的嫁妆。缠花绣灯在布料灯罩上刺绣,常见的纹样是富贵吉祥的花鸟、葫芦、蝴蝶等,灯饰上方由各种吉祥寓意的缠花作品堆积组建形成。灯把是用丝线缠绕的金属制的葫芦形状把手,绣灯的“灯”同谐音“丁”,有着添丁旺族的涵义。
挂饰多用于婚房装饰,挂在床帏两侧成双成对。在古老的客家传统习俗中,亲朋好友都会来看看新房,所以新房一定要装饰的漂漂亮亮。特别是富贵人家的大小姐会制作许多精致美丽的绣品和缠花来装饰新房,以彰显自己精湛的女红手艺。
可见,缠花工艺原本就是与装饰性灯饰相关联的。只是现代缠花灯饰保存数量不多,缠花灯饰本身制作时工作量大,过程较为繁复。相对于现代工艺灯饰,缠花灯饰制作成本高,缠花灯饰制作时需要更多的人工和更加昂贵的材料。
3.缠花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信息化、工业化的时代特点及现代化的生活习惯对传统手工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面临着无人问津、继承人缺乏和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等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目前我国从事有关非遗缠花文创产品项目研究的专业人员较少,因此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越发重要。以经济价值开发为手段的传承保护由于其较强的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传承人所采纳。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考虑缠花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借助各阶段学校的艺术教育,来对缠花这种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近年来,随着“美育”意识的提高,各个阶段学校教育都注重手工课的开设,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和艺术类院校,手工课可以说是一门必修课,具有实用性和文化性。缠花的实践性极强,它的制作融合了多种技巧,如编、缠、画、捏等,融合了设计、绘画、造型、刺绣等多种艺术形式,可以说有一套完整的创作体系。我们完全可以把缠花的制作工艺打造成学校的一门艺术类实践课或美育类实践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学会制作工艺。缠花的设计制作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甚至是年龄设置不同的动手环节,可难可易,可操作性强。通过这种项目的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色彩感覺、审美能力以及空间感知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非遗项目的制作,增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培养更多的非遗继承人。
此外,由于缠花艺术具有较强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可以将缠花项目引入各项大赛,如近几年高校间参与的“互联网+”大赛、网络营销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文化创意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通过各种文创比赛,来对缠花等非遗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设计大赛对缠花的样式与形式进行创新与改进。
对于缠花等非遗产品而言,“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非遗汇聚传统文化精髓,以艺术方式表达更是载道的文化,隶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海燕.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传统客家缠花的传承叹息[J].工业设计,2021,7.
[2]付小轩,任东阳.英山缠花工艺在配饰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发展[J].大众文艺,2021,3.
[3]郭丽.缠花系列[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
[4]郭丽,陶辉.“有法”的非遗保护与“无法”的可持续性发展——以湖北英山缠花技艺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9.
[5]杨丽娟.非遗“缠花”艺术在首饰设计上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艺术大观,2020,7.
[6]蔡婷婷.试论缠花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J].参花(下),2020,2.
项目来源:大连艺术学院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