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教的一个班里,有一个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姓吴,刚接触他时,就感觉他哪里不对头。因是新入手的班,对这个班所有的同学都要多了解。我特意的多途径和学生多接触。接触到这个吴同学时,他特别能说。经常说些后悔的话,什么初中时有一次没有考好,所以才没有考上衔接班;什么这个班的同学很差,不配他这种优秀的孩子;什么如果当时父母不害他,他现在学习应当很好,等等。后来听写,我让他去黑板上写,这个学生只是写对了零星的几个单词,接下来的月考,他的成绩低得让人不敢置信。开始经常缺交作业,不能专心听讲,再后来几次,早读趴在桌子上,问他哪里不舒服,他说心理不舒服。家长反馈来的消息,表示在家里表现很叛逆,对家人很仇视,在家里不会去学习。班上有这么一个人,这个学年或是两个学年,教学工作不会轻松。
艰难的英语辅导
经过家长的请求和班主任老师反复要求,要对班上这个学生进行弱项辅导。起初我对这项任务比较期待,一是出于老师职责本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每一个孩子,如果能通过努力改变他,也许班上能少一名后進生;二是对这个个案比较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他。于是每周两次辅导,周一下午自习课,周四晚自习,边练边讲。开始的时候他也能坐下来,认真听课。但基础远远没有他之前所说的那么好,甚至初中的词汇和语法都不太明白。于是从以当前所学的内容为基础,兼顾初中内容,我开始重新制定学习内容。但多进行几次之后,发现不太对头。而且感觉一种不舒适。比如,他坐在老师身边会很放松,放松到随意打嗝和大笑,放松到随意抖动身体。布置的作业从开始会完成一点,到后来一点都不完成,就等老师讲解,学习被动可见一斑。任由你老师怎么规范,他还是原来的他,作业完不成,听写不过关,考试成绩很稳定,稳定得一塌糊涂。终于他不再能坐下来听辅导,大谈特谈他初中在全校第几名,有多么优秀,很后悔没有在高一的时候认真,要不然现在一定很优秀。于是英语辅导就暂时搁置了。之后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数学上,先是家长请求,再是班主任老师强调班上培优补差的任务,把这个吴同学安排给数学老师。也是同样的想法,数学老师很认真地对他进行辅导,刚开始很认真,随时都会拿个本本和试卷,很谦恭地倾听,之后也是随意而为。我问过数学老师,他上课听课吗?数学老师说很少听课,从不交数学作业,上次数学考试150分满分卷考了5分。不多久,数学辅导也和英语辅导一样偃旗息鼓、无疾而终了。
奇特的同学关系
几次听写不过关,只能利用自习课帮他过关,但似乎不能起到多大作用。印象中每次听写都不过关,好像没有一次会认真去读单词,没有一次会去补救知识缺失。正如他每次听写没有过关那样,他会拿出一本书,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装模作样看,有时会大声和同学读几下或是大声聊天。多抓几次,依旧反复。我暗想,在自己班上表现任意妄为,是不是在别的班上会好一点。于是找了个借口,把他叫到我所教的另一个班走廊去背书。好几个那个班的孩子马上认出了他。有学生马上私下告诉我,这是他们初中的出了名的吴同学,和家长在学校吵架,和老师吵架,经常后悔没有努力。原来如此!下课后,有一个原来的同学出来,跟他打招呼,并多说了一句,英语又不过关了?没有料到,他突然破口大骂,并且很愤怒。我感觉到了事态,赶紧让他回本班教室。看来,他在初中,并没有多少值得炫耀的地方,而且可能很糟糕。同学稍微指出一下他的过去,他便会勃然大怒。班上有一个刘同学,经常和他聊天开玩笑,有一次晚自习,因为同样在教室外背单词,开始笑声和读书声,不知怎么,突然间变成吴同学大声的谩骂声,继而是吴同学摔凳子的声音。我立即进行制止,并询问刘同学怎么回事。刘同学也感觉莫名其妙,他说没有说他什么,他突然变成这样。我问吴同学,为什么对刘同学这样, 他自己也说不出来为什么。从那之后,好像班上和吴同学聊天的人越来越少,直到现在,他成了孤家寡人。即便是这样,有时他会跑去班主任那里告状,说有同学看不起他。班主任让他说说具体的人和事,他又说不出个子丑寅卯。
异常的家庭生活
和他的父母接触,是开学后一个月。当时他连续缺交作业很多次,而且表现出很多异于常人的举动。父亲是一所初中的教师而且是领导。家长到来,并没有让这个孩子收敛多少。面对同学们的围观,吴同学居然频频挥手、面带微笑。当时父亲的反馈着实让我大吃一惊:我们不是他的恩人,我们是他最大的仇人。一个孩子,会在家里吆五喝六、不可一世,该是怎样的叛逆。据家长说,吴同学初一年级刚开始因为最初的班主任比较严厉,多次要换班,后来换了一个班,心态上出现一些问题,对成绩一直焦虑,直到初三才开始有较大进步。进入高中后,对自己的学习有很高要求,但行动上又缺乏自律和努力,在家里亲自关系很紧张。母亲的反馈更是令我不解:吴同学很恨他们,他们说什么他都不听,家长很着急,又不敢逼他。两次家长来学校,家长都是惴惴不安、战战兢兢,不是因为学校给他们压力,而是因为这个孩子会在学校不尊重家长。明显感觉到了家庭里孩子没有孩子样子,父母也不是父母的样子。最近一次联系家长,是因为孩子的一个举动。明显处于后进行列,而他却在自己的书桌和柜子上贴着醒目的精心制作的高考目标:北京大学,语文130分;数学140分;英语140分,文综250分,总分660+分,在巨幅照片下端,赫然写着: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这样的一个图片设置,对于学习上优秀或是比较优秀的孩子来说,是比较积极的,它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对于这个吴同学来说,显然不可企及。就数学而言,能上40分就不错了。于是我当即发短信给家长:不建议让孩子定太高目标这样会产生挫败感,不利于自信。家长的回复:他看到创新班的孩子有,他就非得要,我们也是图他高兴,希望他只贴在桌子上,不要贴在书柜上,那样他扎眼了,会引发同学的嘲笑。
结语
对吴同学的教育还在继续,期待前方会有转机。但从目前来看,转机还没有征兆。一个心理有情况的孩子,是否真的可以通过日常教学进行转化?这一点估计有许多一线教育界同仁都会有同样的答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原本是陈鹤琴先生用于自勉的一句话,却不可以以此来规范和要求从教的每个教师。2015年,本人有幸在华中师范大学学习,曾经就听到一位教授就谈到,一个教师能否出成绩,三分靠运气,七分靠努力。深以为然! 从教那么多年,我一直很努力,但不是每个孩子都得以改变。也许,用另一句话可以自我安慰: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仅有七十二个。孔夫子如果遇上像吴同学这样的学生,大概率是不能把他培养成贤人的。现代教育如果和古代教育有不同之处,那就是更加科学对待教育问题。如果能在心理方面加以重视,或许教育教学会有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刘美林(1975-)男,汉族,江西省奉新人,中学高级英语教师,英语语言学硕士,单位:江西省宜春中学
课题项目:2020年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 《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及对策实证研究》立项编号 YCYY202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