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孙玉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林业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周宁森林覆盖率达73.06%,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农业尤其是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周宁县以黄振芳家庭林场为核心,探索林养、林种、林游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但实践中亦存在产业规模小、龙头示范带动不足、人才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可谓是优势和不足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关键词:森林;林下经济;现代农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论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林业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森林能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从特殊的意义上理解,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1]而且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从“美化、净化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的高度认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建立现代化的高效农业,这必须要有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而提高森林覆盖率,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事半功倍,而且将产生持续、长久的生态效益,乃至造福子孙万代。[2]从这个角度,森林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依托。
一、周宁县践行“森林是粮库”理念的背景
后洋村地处周宁县七步镇南部,距县城10公里,是著名的老区基点村,曾是方圆百里出了名的“穷山沟”,“虾苗拌糟,芥菜连头,地瓜米对半掺,穷得叮当响”是当时后洋村的真实写照。到了六七十年代,为了生计,不少人上山砍树卖钱度日,乱砍滥伐让后洋村的绿林变荒山。据后洋村村民张汶君回忆,三十多年前,“那时一下雨,荒山上的泥和土就被冲刷下来,一片狼藉。”[3]由于田地被毁,日子更加难过。80年代初,中央明确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各项农村政策落实。当时后洋村宜林荒山地有3700多亩,多数土层肥沃、水分充足,均未被利用。同时,村中有“凡属众山均为公有,谁造林则造林收入归谁所有,砍伐后山权仍归公有。”的规定,于是1983年,年逾半百的黄振芳带头承包了大片荒山,开始创办家庭林场,从最初的50亩杉树,不到三年就发展到1207亩,成了当时宁德地区唯一的全省造林大户。黄振芳还在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玉米、地瓜、茶叶这些经济作物,采用“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思路,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1988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视察了后洋村黄振芳的造林情况,并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4]之后,他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论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形象比喻。从习近平同志三进后洋村到如今,周宁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至2019年末,森林覆盖率达73.06%,后洋村的森林覆盖率更是达到81.2%,[5]这为发展农业尤其是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周宁县以黄振芳家庭林场为核心,探索林养、林种、林游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充分整合资源,有效推进全村发展,用美好生活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森林是粮库”的理念。
二、周宁县的实践探索及成效
森林是是环境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创造文明的基础。植树造林给周宁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效益,更是福泽千秋的生态修复。当前,全县生态明显好转,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源得到涵养,生物多样性也因此增加,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保護。近年来,周宁县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自身生态资源优势,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推动农业工作,并相继出台《鼓励农业发展优惠政策方案》、《周宁县培育“百千万亿”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文件,通过落实“百千万亿”奖励扶持政策、开创“经联社+产业+政策性担保”融资模式等举措,发展与引进了一批以黄振芳家庭林场为代表的生态农业,逐步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1.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黄振芳创办家庭林场之初,在林中套种马铃薯等作物,秋收结算,光套种作物收入就高达6万多元。[5]黄振芳家庭林场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当时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林下经济。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利用林地,科学经营林地,套种农作物,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林业发展模式。[6]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习近平在调研指出:“山区致富,要靠山、养山、吃山。围绕林业,长短套上,集体、专业户一起上,连续发展。”[7]正是这次闽东的调研(先是古田、屏南,周宁是第三站),其调研成果“山区致富,要靠山、养山、吃山”被写入1988年8月9日的调研报告《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并总结到:“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吃山’,要抓好林、茶、果。林业是‘一封就成林’。”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周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后洋村依托1200亩黄振芳家庭林场丰富的林业资源,探索“套种+放养”的模式,形成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蜂、乡村牧场等产业。全县林下种植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林药、林菌、林粮、林油、林果、林花、林菜等。至2020年全县共利用9.4127万亩发展林下经济,其中林下种植7.211万亩,林下养殖0.8417万亩,采集加工0.45万亩,景观利用0.91万亩。
2.因势利导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周宁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周宁农产品错季和晚熟生产优势,是发展高山生态农业的理想区域。如后洋村现有茶叶500多亩,是全省闻名的“茶叶之乡”;耕地510亩,水稻已成为七步镇粮食主产区;此外还种植有冷凉花卉、高山葡萄、红心猕猴桃、板栗锥栗、马铃薯、甘薯等近200亩。近年来,周宁深化“五化”即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理念,大力发展高山茶叶、高山蔬菜、高山水果、冷凉花卉、淡水渔业、畜禽、传统名优特农产品、林下经济等8大特色产业及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当前全县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达到16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周宁高山马铃薯、周宁高山云雾茶、宝岭花生、官司云雾茶、纯池小径笋)。周宁县殷实的森林“粮库”正不断壮大,不舍昼夜地供应着琳琅满目的优质生态产品,引领绿色生活,推动林区脱贫致富。[8]
3.积极培育典型,打造“一村一品”
周宁县鼓励和引导培育龙头企业、家庭林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农业经济向规模化发展。如黄振芳家庭林场、上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提供了良好样板。同时,在农业发展上考虑到“五化”要求,积极引导在不同乡镇发展不同的产业,打造各具优势的农业基地,“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发展策略,如,纯池的小径笋、宝岭的花生、纯池的葡萄、紫云的马铃薯等。通过打造“一村一品”,充分发挥了本地资源优势。
4.注重引资引智提高产业质量
随着周宁现代农业经济逐步成熟,加之营商环境日渐优化,周宁县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进驻周宁,建设起一批规模化的产业基地,促进整体农业经济实力提升。同时吸引一批拥有较多资金积累并掌握先进技术的返乡创业者,扩大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规模。如后洋村引进和谐牧业养殖奶牛,饲养奶牛1000头;吸引黄振芳儿子黄传融返乡创业,利用铁皮石斛的集中花季,在林中养殖蜜蜂150箱,年产蜂蜜2000多斤等;引进宁德绿丰宝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林下铁皮石斛、林菌100亩。玛坑乡紫竹村吸引恒力(厦门)石墨烯科技产业集团董事长陈木成回村探索微生物科技养殖生猪,共建设微生物科技养殖生猪基地4个,存栏生猪5000多只,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
三、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优势发挥不足
周宁县森林资源覆盖率高,水和空气质量常年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以生产高山高优农产品发挥了高山生态优势,但农业品牌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尤其是品牌定位不合理,极度缺乏高附加值的中高端品牌,一些优质农产品长期沦为初级产品甚至廉价的原材料,“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办法不多,在绿色发展的大势下生态资源仍有较大挖掘潜力。
2.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由于大量人口长期外出经商务工,县内的项目多由一些企业、合作社在参与,再加上多数项目前期投入大,而且群众对技术、市场销售有顾虑,群众参与度不高。产品多停留在种养环节,以销售初始产品为主,较少开展对产品的深度加工、包装, 无法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缺少精深加工利用的企业,无法对很多产品进行有效的多功能开发, 产业链条较短,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如后洋村的林下养蜂, 蜂蜜产品未经加工直接出售,没能创造出最大经济效益。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十分欠缺,缺少有实力的冷链物流企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步伐。
3.规模偏小,龙头示范带动力不足
优质农产品除了近年大力推广的晚熟葡萄外,多数还是存在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的问题。比如2019年晚熟葡萄遇到大规模滞销问题,就是由于大多数葡萄种植户都不是规模化经营,而是以“散户”角色参与市场,导致对于市场反应滞后,抗风险能力极低。目前虽然全县农业企业发展数量大,规模以上企业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种、养户多数经济实力不强,有的还不能起到龙头和带动作用, 不能形成全面开花的优势, 無法形成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9]
4.人才力量不足,科技含量不高
现代农业经营较好的几乎都是引进的企业家或者返乡创业人员, 他们有经过系统的参观和学习, 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人, 大多数林农只是“跟风”和“想当然”地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技术含量不高,对市场需求把控不到位。[10]而且在种养殖过程中, 尤其是在林下种植方面, 林农大多数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 对无土栽培等一些新型科学种植技术掌握不够。[11]而由于农村生活条件差,现阶段无法给各类型人才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加之现有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新生力量招录补充困难等,全县农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四、几点建议
对于森林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他们对立起来:强调森林的重要性,则占用耕地造林;强调抓粮食生产,则毁林种粮。此种偏见源于我国受几千年封建小农经济的影响,缺乏对林粮关系的正确认识。为了深入践行“森林是粮库”理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持续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种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它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在影响农业生产的诸多因素当中,有水、土、林、肥等问题。在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区,水、土、肥可能是主要制约因素,但从根本意义上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森林。森林遭受砍伐,会破坏生态环境,引起水土流失、风沙日益严重、土地日益破碎、土壤肥力日益下降,从而导致林牧业衰落,农业经济趋向单一等一系列严重问题。[12]反之,植树造林则“能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1]因此周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一要持续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二要充分利用手机、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 在全县范围内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深入宣传“森林是粮库”的理念,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森林作用的认识。
2.谋定后动,规范产业项目
周宁县生态资源丰富,高山、高优特性明显,发展农业产业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周宁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吸引一大批农业企业落户周宁。在发展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发展农业产业要结合地域实际情况,经过科学论证,精心筛选,然后确定产业项目,不能无分析判断、无规划设计、无效益预期,盲目做出产业实施项目决定,最后将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变成“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的烂摊子。[13]二是为了使产业项目能够可持续发展, 必须加大投入, 包括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教育投入、研发投入、科技投入等。[14]
3.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对于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产业, 要按照“五化”要求扩大产业规模和效益。一要推进产业发展规模化。科学谋划推进茶叶、花卉、葡萄、猕猴桃、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实施一批现代农业重点项目,积极申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优势区、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二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建设一批农业生产标准化基地,加强“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和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水平和“一品一码”可追溯管理水平。三要推进产品建设品牌化。围绕塑造周宁农特产品区域品牌形象,在做好高山云雾茶、高山马铃薯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使用和推广同时,加快申报创建“周宁晚熟葡萄”“周宁冷凉花卉”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在扩大优质农产品规模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品质和定位,每类地标农产品至少要培育2-3家相应的龙头企业,产品定位在中高端市场,打响企业自身的小品牌,进而带动周宁相应产业形成大品牌,进一步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四要推进产业管理信息化。“后疫情”阶段,线上小视频、直播等方式因其互动性强、参与感强、动态直观等特点成为农产品精准营销新手段。要把握这一契机,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巩固提升为抓手,扬长避短、后发赶超,完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转变周宁优质农产品“藏在深山人不识”的局面。五要推进产业经营企业化。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普遍存在经营成本高、经营风险大、经营收益低的困境。要解决这一难题,关键是要强化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产销对接,大力推行“龙
头企业+经合社+农户”等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4.培育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周宁县农业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处于一定的探索试验当中,因此, 一要重点培育产业特色明显、运作机制规范、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用他们的成功经验带动广大农户发展。二是县级主管部门每年应定期组织召开全县农业经营主体经验交流会, 组织相互学习、交流和研讨, 用典型的现身说法, 加大示范带动作用, 扩大辐射带动作用。[8]
5.注重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支撑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要素。一要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和远程农民培训工程,推进种养殖能手、创业能手、乡村工匠师等乡土人才培养,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二要打造一批农村家庭电商的示范村,培养一批电商网络人才,着力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三要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选派方式、利益分配、政策供给等工作机制,根据双向选择、按需选认、精准对接的要求,实现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行政村全覆盖。四要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共建一批农业科技工作站、农业产业研究基地等。
结语
周宁县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周宁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优势,但发展动力不足、企业规模化不足、人才紧缺等问题桎梏着其发展,可谓是优势和不足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周宁县要依靠自身实际,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资源的同时保护好森林资源,从而找到适合当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杜军帅.习近平首论林业与全面小康之关系. 国际在线(http://news.cri.cn/).2016年04月07日.
[2]福建后洋村:千亩绿林激活“绿色经济”.中国新闻网(www.chinanews.com).2020年05月20日.
[3]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M]. 1992年版2014年8月重印.第6页.
[4]中共周宁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周宁年鉴2020.海峡书局.
[5]脱贫攻坚日记|黄振芳:“弱鸟”展翅高飞,穷山沟变身“明星村”. 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www.fjcdi.gov.cn). 2020年11月16日.
[6]邹劲芬. 浅析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J]. 中国科技博览, 2015.
[7]中共周宁县委办公室编.《周宁信息》.第56期(总236期)1988年7月8日.
[8]张辉.森林“三库”引领八闽绿色发展.福建日报.2019年11月18日.
[9]鹿伦跃. 肥西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 000(019):148-149.
[10]吴蒙.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17) :151-152.
[11]张亮. 京山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建议[C]// 中国林业学术大会. 2013.
[12]張维邦. 要正确认识林草和土、水、粮的辩证关系[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04):90-95.
[13]禹沛海. 浅析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的几个有效途径[J]. 甘肃农业, 2019, No.506(08):76-77.
[14]黄国勤, 孙丹平, 邓丽萍,等. 江西省林粮间作发展探讨[J]. 农学学报, 2016, v.6;No.61(03):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