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剧瞬间》中的多调性对位手法

2021-12-06 22:24孙昊月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孙昊月

摘要:国内对于《京剧瞬间》的研究大多处于演奏法与和声技法的领域,少有研究以复调技法为出发点,并深入论述,这对于作曲家在乐谱上已明确提示出主题与对题的该作品来说是十分可惜的。因此本文将以现代对位技术中的多调性对位为出发点进行探讨,且将其中的多调性对位现象进行区分,形成对比性结合、相似性结合、综合性结合与渐变性结合4大类。

关键词:陈其钢;《京剧瞬间》;多调性对位

《京剧瞬间》是作曲家陈其钢于2000年为“梅西安国际钢琴比赛”所作的赛事性钢琴曲目。作为一名当代作曲家,陈先生在这部作品中别具匠心地融入了中国京剧中的“行弦”元素,再将其以现代的创作技法相结合,形成了另一种“世界性”语言。其中西方的“多调性对位”的创作技法是为核心之一。

多调性对位

多调性对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调性的线性织体同时纵向结合,是一种复调写作技法,可以带来调性色彩的扩展。①这种使调性分层的技术通常会带来听觉上对于调性的模糊感。而作曲家陈其钢先生表示;“在写作之前,我所知道的只是一种情绪,一种远远的、如烟的感觉。在这个感觉中包含了自己熟悉的京剧音乐的音调,京剧音乐素材来自从小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记忆。”②这正与多调性对位手法所表现出的音乐形象十分吻合。

本文将先对作品中主、副题与核心动机中的调性对位现象做介绍,以便获悉作品的初步形象。之后再对乐曲中的多调性对位现象进行分类总结,个人归纳为相似性结合、对比性结合、综合性结合与渐变性结合。

1. 动机与主副题中的多调性对位

由于该作品的引子中提前出现了主题的核心动机(谱例1),是一种音高材料的先现性处理,所以本文先进行对于引子中动机的解析。

动机A,也是主题动机,取自京剧中的“行弦”材料,具有过门的意义是一种短幅的连接性材料。在该作品中由两个下行的大二度再加以一个下行的小三度音程组合而成。在织体的处理上使用了“琶音和弦”进行声部的加厚。调性十分明确地建立在G宫系上。

动机A’,是经常与主题动机同时出现的固定对题动机,也是副题动机。在音高材料上取自与动机A,是动机A的逆行移位形式。调性建立在♭G宫系上,与主题动机形成了相距小二度的对比性多调性对位结合,两声部相对独立,调性对比十分鲜明,无一共同音。

除了这两动机外,位于低音声部的音程则是对于前方和弦(谱例2)形成的A宫系的调性延留。与上方二声部构成了隐伏性的调性对位,在听觉上并不明显,类似于踏板音,但也由此生成了两个小二度叠置构成的三声部调性对于,具有理论性意义。

在主题的完整呈示(谱例3)中,其建立在E宫系之上,由动机A进行反行、移位处理发展而成,具有一定的对称性。而副题则建立在A宫系之上,由动机A’发展而来,在连续音程的选择上与主题形成对比。两者的同时发声构成了具有相似性音响的二声部多调性对位,仅相差一个变化音(♯D)。

2. 多调性对位的分类

刘永平教授对于多调性曾有如下见解,“然而,调性关系的对比度有强有弱,这不仅取决于调性主音之间音程距离的远近及协和与否,也取决于各调性之间调号相差多少以及主调与从属调关系的远近,尤其是取决于各调性及其调式自然音阶中所含共同音的多少,共同音越少对比性越强;共同音越多则对比性越弱。”以此为出发点,再结合《京剧瞬间》中的具体现象,可归纳出以下四种现象:1.对比性结合2.相似性结合3.综合性结合4.渐变性结合。

一、对比性结合

即为:远关系调与及远关系调之间的结合,即相差3个调号以上的调性对位。两调性之间的共同音偏少或极少,使得两线性织体的独立性得到加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在听觉上往往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也是多调性对位最典型的呈现形式。

如下例,为作品的第24小节(谱例4),处于第一变奏中。上下两声部都是主题的变形,上声部处于♭G宫系,下声部则位于♭B宫系,两者互为相差4个降号的远关系调,不同的音高为♭A、♭D、♭G、♭C(实际音高未出现)。音响上两声部清晰独立,色调互成对比性。不仅如此,作品的动机首次呈示也是对比性结合,互为小二度调(谱例1)。

二、相似性结合

即为:近关系调与及二级调关系之间的结合,即相差1-2个调号以上的调性对位。两调性之间的共同音较多,使得两线性织体的独立性得到渐弱,形成较大的相似性。这时在听觉上往往具较为统一,但仍具有声部加宽,调性色彩轻微丰富之感。

如下例,为作品的第24小节(谱例5),也处于第一变奏中。上下两声部都是主题的变形,上声部处于♭G宫系,下声部则位于♭A宫系,两者互为相差2个降号的近关系调,不同的音高为♭G、♭C(实际音高未出现)。音响上两声部兼具有融合性,色調相似。不仅如此,作品的主题完整呈示时也是相似性结合,互为相差一个升号的近关系调(谱例2)。

三、综合性结合

即为: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调性关系的线性旋律纵向结合,且调性关系上级包含近关系也包含远关系。这时,调性对比强的旋律仍然较为突出,但相似性较高的两调则有较强的融合感,使旋律在听觉上得到了扩充。这时在听觉上往往音响效果更为丰富。

如下例,为作品的第80小节(谱例6),位于于第三变奏中。三个声部都是主题的变形,第一声部处于G宫系,第二声部位于C宫系,第三声部则建立在♭A宫系上。其中,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为相差一个升号调的近关系调,不同音为♯F,两者间具有相似性;第一声部与第三声则构成相差小二度的及远关系调,两者间具有强烈的对比性;第二声部与第三声部是相差4个降号的远关系调,也互成对比性。

所以三声部间为相似性关系的为第一与第二声部;成对比性关系的则有第一与第三声部、第二与第三声部。旋律带中即包含对比性也包含相似性。

四、渐变性结合

作品中表现为,一条旋律保持调性,另一条则进行连续上行全音关系的转调,类似于“渐变”染色的写法,是非典型的多调性思维运用,更多的是技法思维上的延展预示着作品张力的逐渐增加。也在声部间的对位关系上形成了线性对位的现象。

如下例,为作品的第36小节(谱例7),也处于第一间插段中。上声部为主题动机的重复,使得整个上声部一直保持在♭G宫系;下声部的材料则来源于副题动机,整体上是副题动机的连续上行全音模进,经过了♭A、♭B、C、D、♭E、F,6个相距大二度关系的不同调性,实现了宫系的迅速转变。在听觉上也形成了色彩的快速渐变。

小结

多调性对位是《京剧瞬间》中的核心技法之一,作曲家将着眼点聚焦在两个旋律线条调性色彩关系上。形成了大面积的声部平行效果,并没有进行传统的和声进行处理。其中的五声性动机发展出的主题,也通过这种技术被数次强调,全曲变奏特点十分突出。是一种反复吟唱的、带有回忆性的体裁。

作品中在呈示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多调性对位的对比性与相似形结合,这两种较为典型性的多调性对位在听觉上更具有稳定性,可以较为清晰地辨别两声部的旋律与调性。但在音响效果上仍具有明显的协和度差异。

在展开与连接中则使用了综合性与渐变性结合。综合性结合在多调性对位中仍比较典型,可给作品音响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与更加复杂的色彩性。

渐变性结合则更多的是一种多调性思维的拓展性运用,但在这部作品中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呈示部分中大量的对比性与相似性结合写作使作品一直保持在两声部的平行进行中,直到渐变性结合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僵局。使得线性对位的思维得以进入到该作品之中,对作品的继续展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可以说渐变性结合该作中展开部分的起点。

参考文献

[1]刘永平.现代对位及其赋格[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11.406

[2]郑艳,李汶轩.中国当代钢琴音乐的音响形态与建构方式个案研究——析陈其钢的《京剧瞬间》[J].临沂大学学报,2017,39(02):42-49

注釋

[1]刘永平.现代对位及其赋格[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11.406

[2]郑艳,李汶轩.中国当代钢琴音乐的音响形态与建构方式个案研究——析陈其钢的《京剧瞬间》[J].临沂大学学报,2017,39(02):42-49

[3]刘永平.现代对位及其赋格[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1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