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艳
摘要:志愿服务是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是践行实践育人理念、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履行学生社会责任的有效工具,是让高职学生教育实践中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本文结合校、企、政等联动实践育人系统的研究,通过高职院校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字:志愿者;高职;对策;服务;模式
一、高职院校志愿者服务的意义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教育领域中,志愿服务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让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强化责任意识、培育出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发挥好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作用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二、高职院校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志愿者服务方面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和研究工作,尤其在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突破方面。但志愿服务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志愿者的登记注册制度执行有偏差,临时性不在册的志愿者人数远远超过登记注册志愿者人数,导致对志愿者情况无法准确掌握,资源难以有效利用。另外,部分志愿组织管理比较松散,志愿者队伍建设只作为某个志愿服务项目的部分来对待,处于“需要时找、使用时管、用完就了”的状态,没有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储备,不能切实有效地在项目领域里发挥作用。
(二)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是缺少评估机制。目前,志愿者服务时间登记制度、服务时间累积和考核奖励制度落实不到位,未形成以服务时长、志愿服务成效、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等为标准的较为细化、完整、公平、统一的评估机制,缺乏具有约束力和吸引力的政策,不利于志愿服务长期有效开展。二是激励方式较为简单、覆盖面较窄。目前,对志愿服务的激励仅限于一定的精神鼓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志愿服务已被纳入守信联合激励建设,学生学业、公务人员晋职、专业技术人员晋级等考核内容之中。
(三)志愿服务缺乏长效联动机制
志愿服务内容和方式总体上来说相对单一,项目设计与实施缺少对社会课题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可行性系统分析,自主创新与项目拓展不足,影响了志愿服务的社会效果。二是缺少资金和物质保障。志愿服务事业要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必须得到充足的社会支持,尤其是社会舆论及财力和物力支持。政府投入少、民间捐赠少、志愿组织自筹能力差,使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管理缺乏有力的物质支撑,志愿组织普遍没有固定的办公阵地和必需的办公设施,不仅给日常管理带来困难,也削弱了组织的凝聚力;甚至志愿服务中必需的交通、餐饮等基本费用都得不到有效保障,资金的短缺制约着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
(四)存在重服务轻培训的现象
重服务轻培训,大多时候只关注志愿者对服务活动的参与,而忽视志愿者的技能培训和经验交流,直接导致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志愿者相对比较欠缺,志愿服务骨干力量相对缺乏,制约着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志愿组织成员感觉在活动中得不到充实和提升,影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三、优化志愿者服务管理的对策
(一)“教+学”导师制,思政引领,实现师生联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专业指导思政引领。
破除专业教师与团学教师的工作壁垒,打通师资互通渠道,激发师生参与志愿服务。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有机结合,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志愿者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和公共参与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调整和规范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发现自身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将个人的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融合,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管理+保障”模式,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实现校社联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提升志愿服务的效率,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育人功能。
健全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给予大学生志愿服务物质和精神激励与支持,可以激发他们参与热情,消除顾虑,促使大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事业。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志愿服务工作的推进对学生成长成才、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专业+平台”模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实现校企联动,提升志愿者综合能力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平台”模式契合高职院校的区域性特点,以专业带动志愿服务项目,借助企业平台,利用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和自身素质优势提升志愿服务的技术含量,从简单的献爱心上升到专业化、个性化层次,促进志愿服务与专业教学的融合互动,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切实增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整合校内外资源。有的放矢的拓展校本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实现多渠道、多层面配合,不断尝试、探索,创新工作思路,融合地方产业特色,以行动夯实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效,强化立德树人工作思路。
(四)“闭环培养”模式,扎根基层,实现校政联动,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
扎根基层。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基层培养思路和理念,政府与社会更应考虑如何将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源源不断地输入乡村,增大乡村支援建设力度,将志愿服务紧密融合扶贫工作,切实保证优秀的志愿服务者扎根基层,成为为政府与社会可用的公益人才。
“闭环培养”的志愿模式。重视志愿服务活动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志愿服务的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是加强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共建、探索志愿者与社工就业方向互通的有效尝试,通过校政联合、校地共建,以及系列志愿服务者基层锻炼项目输送高职院校人才,实现服务需求与服务提供的有效匹配。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规范的高高职院校志愿者服务实践育人模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学生志愿服务需要坚持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推动志愿服务持续有效开展。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及其开展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正确的、规范的引导,从而丰富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内容、拓展它的形式和提高质量。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和平台。融入思政教育,完善思政教育体系。通过志愿服务教育的合理引导促进高职教育走向专业化、常态化,从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就业质量。提升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能力。通过志愿服务,一方面培育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升华,增强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加强沟通能力,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必须掌握一定的沟通原则和技巧,加强自我调控能力等。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務提倡助人自助,即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聚焦于自身的成长,自觉地以志愿服务活动为切入点,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3-5.
[2]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周小舟.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管理问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
[4]李世豪.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J].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