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轶娆 景东林
(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邢台 054000)
小麦是河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培育新的小麦品种以提高单产已成为解决粮食问题最根本有效的途径。河北省水资源严重短缺,全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0.65%,干旱、半干旱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3,其中纯旱地占40.5%[1]。河北省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10(居全国第4 位,仅次于河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占全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5%左右[2]。因此大力发展节水小麦生产,对大幅度提高降雨利用率和减少灌溉用水,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地下水下降的零增长和发展河北省节水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邢麦26 是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育种研究室以节水、高产、稳产为选育目标,2010 年以杂交组合川麦16/DH155 为母本、杂交组合石6678/邢麦8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组合号为2010#079,获得20 粒杂交F1种子。2010 年秋季单粒点播1行,2011 年夏季去除伪杂种混合收获得F2籽粒,即2010#079-0。2012 年进行优穗选混合收获得F3籽粒,即2010#079-0-0。2013 年种植一个小区,根据繁茂性、熟期、协调性从中选出13 个优良单株,得F4籽粒,即2010#079-0-0-4。2014 年从种植的13 个株行中选择性状表现一致、株叶型好、抗病、落黄好的株系,收获整行出圃,获得F5籽粒,即2010#079-0-0-4-2。2014 年进行产量鉴定和适应性鉴定,2015-2016 年度进行3 重复品种比较试验,依照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品种排序暂定名为邢麦26。2017-2018 年参加冀中南水地组区域试验。2019-2020 年度参加冀中南水地组生产试验。2021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20210013。邢麦26 节水、高产、稳产、抗寒性好、熟相好、抗倒伏、落黄好。在生长发育后期仍能保持较大的绿叶面积,从而保证了充足的光合作用,维持灌浆期的时间和强度,增加了粒重。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冬麦区种植。
1.1 农艺性状该品种属半冬性早熟品种,平均生育期234d,比对照衡4399 晚0.1d。幼苗半匍匐,叶色绿色,分蘖力强。成株株型半紧凑,株高73.7cm。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半硬质,较饱满。亩穗数46.3万,穗粒数33.9粒,千粒重36.6g。熟相较好,抗寒性好。
1.2 品质2019 年经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品质检测中心测定,粗蛋白质(干基)13.6%,湿面筋(14%湿基)27.1%,吸水量62.8mL/100g,稳定时间4.2min,拉伸面积26cm2,最大拉伸阻力135E.U.,容重789g/L。
1.3 抗病性2017-2019 年度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2017-2018 年度中抗条锈病、白粉病,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2018-2019 年度中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
2014-2015 年在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场进行1 重复品系鉴定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33.15kg,较对照品种石4185 增产4.75%。2015-2016 年在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场进行3 重复品种比较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42.17kg,较对照品种石4185 增产3.89%。
2016-2017 年度参加河北省品种比较试验,邢麦26 每667m2平均产量625.59kg,较对照衡4399增产5.97%,8 点汇总,7 点增产。2017-2018 年度参加冀中南水地组区域试验,邢麦26 每667m2平均产量439.9kg;2018-2019 年度续试,平均产量612.3kg。2019-2020 年度参加冀中南水地组生产试验,邢麦26 每667m2平均产量579.4kg。
邢麦26 适宜播期为10 月6-18 日。高肥水地每667m2适宜种植基本苗18 万~20 万株,中等肥水地适宜种植基本苗22 万~24 万株。足墒播种,播后镇压,一般每667m2施纯N 7~8kg、纯P2O58~9kg、纯K2O 4~6kg 作底肥;拔节期追施纯N 7~8kg。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防治黑穗病,中后期注意防治叶锈病、赤霉病、条锈病、吸浆虫、蚜虫等病虫害。
实践证明,在小麦高产、节水、广适性育种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亲本材料的选配,田间选种要利用“三看”选择法,即“前期看长势、后期看熟相、考种看籽粒”,品系鉴定时要求产量、品质、抗性、熟期等主要性状综合协调性好,绝不允许存在生产上不能接受的限制性因素[3]。本研究按照既定的育种目标,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合理选择和使用亲本的基础上,采取连续定向选择和跟踪分析,成功选育出优质、高产、广适、节水的小麦新品种邢麦26。